陈寅恪老父亲陈三立以死怒怼和抗议日本侵华

1937年7月7日,在日军的肆意滋事和挑衅之下,终于导致“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29日30日北平、天津等重镇相继陷落,平津地区一时难民如潮,纷纷逃离平津等地,或投亲靠友,或举家南迁,这些难民大多逃亡到了西北、西南等地区。

寓居北平姚家胡同3号多年的晚清诗人陈三立,此时已经是84岁高龄,面对山河破碎,百姓生灵涂炭,他曾明确的表示:“我决不逃难!”

陈寅恪老父亲陈三立以死怒怼和抗议日本侵华

晚清诗人陈三立

但日本当局却没有忘记这个耄耋老人的存在,他们希望陈三立能像他的好友郑孝胥一样出任伪职,因此千方百计的游说陈三立出山,欲借陈三立在国人中的崇高威望,来为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装点门面。

“九.一八事变”之后不久,郑孝胥曾出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陈三立与郑孝胥同为晚清诗坛“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也是彼此交往密切的诗友。

当郑孝胥出任伪职之后,陈三立立即与其断绝来往,将其所著再版的《散原精舍诗》中郑孝胥所作序文愤然撕掉,并痛骂郑孝胥乃是“背叛中华,自图功利”的民族罪人。

无论日本人如何威逼利诱,具有民族气节的陈三立皆不为所动,他曾凛然正气地对规劝者说道:“中国人岂狗彘耶?岂贴耳俯首,而任人宰割?”表现出了一个传统文人的民族大义和气节。

日伪侦探每日守候在姚家胡同3号附近,甚至是寓所的台阶上,这让他非常的愤怒,也感受到了巨大的耻辱,遂开始拒绝服药和进食,誓以死明其志,其生命之光在悲愤中慢慢耗尽。

陈寅恪老父亲陈三立以死怒怼和抗议日本侵华

陈三立晚年读书

1937年9月14日,陈三立在忧愤中气绝而终,他以自己老迈之躯的死亡,怒怼和抗议日本人的所作所为,此时距离北平天津沦陷仅半月余。

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修水人,1853年10月23日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亲陈宝箴为晚清重臣,曾任浙江按察使、湖北布政使、直隶布政使、湖南巡抚等重要职,是晚清维新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陈宝箴与夫人黄淑贞育有陈三立、陈三畏两个儿子。

陈三立幼时聪慧博学且才识通敏,性格洒脱而不拘于礼法,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在参加乡试之时,竟然因厌恶八股文而以散文体作答试卷,其任性就可见一斑。

光绪十五年,即公元1889年,36岁的陈三立进京在紫禁城保和殿参加殿试,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层级,陈三立中三甲四十五名进士,被授予吏部主事,为正六品官员,可谓仕途起点甚高。

吏部是清政府掌管文职官员的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宜,是一个具有实权的部门,类似于现在人事部或组织部的职责,吏部最高官员被称为吏部尚书,相当于现代的部长。

陈三立在吏部任职不久,就以六品官员之身份,回到了陈宝箴身边侍父,当时陈宝箴正在湖北任布政使任上,期间陈三立曾应湖广总督张之洞之邀,为两湖书院校阅试卷,由此可见张之洞对陈氏父子的器重。

陈寅恪老父亲陈三立以死怒怼和抗议日本侵华

陈三立书法

1895年2月,李鸿章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出使日本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会谈并签订了《马关条约》,陈三立闻之激愤,曾致电张之洞,“吁请诛合肥以谢天下。”李鸿章为安徽合肥人,陈三立以“合肥”指代李鸿章,倡导杀李鸿章而谢天下,此举足见陈三立爱国之情。

当时陈宝箴刚刚出任湖南巡抚不久,陈三立继续服侍在父亲陈宝箴左右,协助陈宝箴推行新政,尤其在罗致人才、革新教育等方面贡献颇多,陈三立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等四人被称为“维新四公子”。

1898年6月,以唐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倡导百日维新,又称“戊戌变法”,其主要内容有:裁撤政府冗员、重用维新人士、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传播西方科学、创办报纸开放言论、训练新军等革新措施。

由于“戊戌变法”触动了守旧派的既得利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于当年9月21日发动了“戊戌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而谭嗣同、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等“戊戌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被砍头,历时103天的革新变法彻底失败。

1898年10月6日,陈宝箴、陈三立父子遭到清廷的整肃,来自京城的上谕曰:“湖南巡抚陈宝箴,以封疆大吏滥保匪人,实属有负委托。陈宝箴着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伊子吏部主事陈三立,招引奸邪,着一并革职。”陈氏父子没有遭到牢狱之灾已是幸事,削职为民的陈宝箴携全家返回故里定居。

1900年初,陈三立移居南京,仕途之路已经被彻底堵死,已近知天命之年的陈三立,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诗词创作之中,并将南京寓所命名为“散原精舍”,经常以诗会友,这一时期的生活状态,可以其诗“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来概括。

陈寅恪老父亲陈三立以死怒怼和抗议日本侵华

陈三立画像(齐白石画)

1903年,年已半百的陈三立协助柳诒徵、陶逊创办了“思益学堂”,并让出自己的寓所作为校舍,这所新式教育学堂教授四书五经,数学、英文、体育、音乐、绘画等课程,先后延聘王伯沆、柳诒徵、顾石公、梁公约、周大烈等人教授国文,也延聘外国教师,教授英语等新式科目。

“思益学堂”在当时领社会风气之先,不但是南京第一所新式小学堂,而且也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小学堂之一,深得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的赞赏,学生中有陈寅恪、陈方恪、茅以升、宗白华、周叔弢等人,这些学生不但接受了传统的国学教育,也接受了现代教育的启蒙。

1907年,掌握实权的袁世凯曾游说陈三立出任参政议员,但陈三立从政之心已死,不肯出山再为清政府服务。

陈三立曾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是“同光体”诗派的领袖人物之一,所谓“同光体”乃是近代闽派、赣派等各种诗派的总称,其中闽派以郑孝胥、陈衍为代表,而赣派则以陈三立为代表。

陈寅恪老父亲陈三立以死怒怼和抗议日本侵华

陈三立油画像(徐悲鸿画)

1924年4月,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因仰慕晚清诗人陈三立,在徐志摩等人的陪同下到杭州拜访陈三立,并赠送了自己的一部诗集,并希望陈三立也回赠自己的一部诗集。

陈三立谦逊地对小自己8岁的泰戈尔说道:“您是世界闻名的大诗人,是足以代表贵国诗坛。而我呢,不敢以中国诗人代表自居。”婉拒了泰戈尔的索诗要求,二人比肩合影留念,传为一段文坛佳话,但遗憾的是,我并没有搜寻到二位诗人的合影。

陈三立的原配夫人罗氏在其26岁那年就去世了,夫妻二人育有一子,陈三立为其取名陈衡恪,陈衡恪与鲁迅是“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第二期同班同学,并与鲁迅同时赴日留学,陈衡恪后来以陈师曾名世,成为一名著名的画家。

陈寅恪老父亲陈三立以死怒怼和抗议日本侵华

陈三立长子陈衡恪

陈三立的续弦夫人为俞明诗,夫妻二人共育有四男三女,儿子分别取名为陈隆恪、陈寅恪、陈方恪、陈登恪,女儿名为陈康嗨、陈新午、陈安醴。

陈三立这些子女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陈寅恪和陈新午,陈寅恪不用专门介绍,凡读书之人皆对其知晓一二,陈三立女儿陈新午嫁给了俞大维,俞大维是哈佛大学的博士,又曾留学德国学习兵工,中华民国时期任兵工署署长,还曾担任台湾的国防部长,与蒋经国结成儿女亲家。

俞明诗是俞大维的亲姑姑,因而俞大维与陈新午是姑表兄妹关系,俞大维聚了自己的表妹为妻,俞陈两家曾是两代姻亲三代世交,可谓是渊源颇深啊。

陈三立是1934年寓居北平姚家胡同3号的,此前他曾在杭州、上海、庐山等地居住,过着闲云野鹤一般的生活,尤其是他在庐山牯岭居住期间,在庐山疗养的蒋介石曾慕名要拜访陈三立,都被陈三立婉言谢绝。

陈寅恪老父亲陈三立以死怒怼和抗议日本侵华

陈三立在庐山牯岭留影

陈三立之墓与长子陈衡恪之墓是并列在一起的,位于杭州九溪牌坊山陈三立墓园,陈氏父子之墓,曾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捣毁,现在这个墓是1986年又重建的,显得非常的简朴,只有墓碑上的文字,尚能昭示陈氏父子曾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名流。

陈寅恪老父亲陈三立以死怒怼和抗议日本侵华

陈三立、陈衡恪墓地

而陈寅恪与唐筼夫妇之墓,直到2003年6月16日,才魂归故乡落土为安,长眠于庐山植物园内,这时距离陈寅恪夫妇逝世已经过去了34载,期间所经历的辗转复杂过程,我们普通人很难知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那就是没有画家黄永玉老先生的持之以恒的斡旋,其最后结果还未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