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師緊缺?還是待遇問題!

教師緊缺的問題在農村和鄉鎮校已是司空見慣,不僅體音美等副科教師缺少,像英語、數學等主科教師有時也緊缺。去年暑假臨近開學,筆者曾聞河南中部某鄉鎮學校因缺少英語教師不得不推遲開學的事,而體音美教師被轉行教其他學科的案例也時有所聞。

教師緊缺或許與編制不符合鄉村學校的實際需要有關。比如,很多地方制訂當地教師編制總是按學生總數核算,如此一來,學生人數較多的學校往往佔優勢,尚能分到足夠的教師,但像一些學生人數較少的鄉村學校就麻煩了,因為學生人數太少,按既定編制分配,甚至不夠一個教學班一個教師。結果是,要麼每個教師承擔多個學科甚至多個年級的課程,要麼只能請代課教師。

不過,從根本上看,教師緊缺關鍵還是教師待遇偏低,留不住人。即便從教師編制上說,編制隊伍的擴大往往意味著地方財政的增加,而很多地方財政已經是捉襟見肘、債臺高築了。

鄉村教師緊缺?還是待遇問題!

農村教師確實收入低

在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我國提出,“教育系統平均工資要居於社會行業中等偏上水平”,而這一目標至今未能實現。1993— 2002年,國民經濟行業共劃分為16個,中小學教育行業工資在多數年份位於第10~14位;到了2003年以後,國民經濟行業重新劃分為19個,這一階段中小學教師行業工資則在多數年份位於第10~16位,總之一直處於中等偏下的水平。

而眾所周知的是,我國城市教師的工資水平普遍高於農村教師,以此推斷,農村教師的收入水平與其他行業相比則會更低。2013年,華中師範大學雷萬鵬教授的調研結果顯示,超過3/4的農村教學點教師年收入低於3萬元。另一位杭州師範大學的研究者容中逵則發現,2012年,在四川、河北的農村教師中,月薪低於2500元的比例分別為81.4%、89.8%,而當年四川省城鎮職工的月平均工資為3160元,河北省為3014元,即使以月薪2500元來計算,這兩省的農村教師的月薪也遠遠低於同省城市平均水平。

2014年東北師範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發佈的《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2》指出,完美的教師年齡結構應該是“倒U型”,即以30~50歲年齡段的教師居多,但在農村,30歲以下教師已經達到34.3%,約佔三分之一,50歲以上的教師卻還有22.75%,“中年塌陷”問題十分嚴重。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就是,由於農村教師收入低,壯年男性寧願出去打工,也不願意在農村當教師。

鄉村教師緊缺?還是待遇問題!

留住農村教師並不需要很高的價格

針對農村教師流失的現象,葛劍雄表示,應該成倍的增加農村教師的工資收入,“什麼時候這個待遇引起其他人的嫉妒了,什麼時候這個目的才是真正的達到了”。

實際上,2013年,《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2》的負責人鄔志輝針對國內多所211、省屬重點和省屬一般師範院校的畢業生願意去農村的意願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畢業生對待遇的期望是第一考慮因素,初期月工資達到3001~4000元時,就有79.4%的受訪大學生表示願意去農村任教;如果工資達到4001~5000元,88.07%的大學生都願意下到農村。而根據測算,如果讓所有農村地區教師都能達到他們所期望的工資收入,國家需要投入260億元~750億元的資金,投入這些資金,將很好地穩定農村教師隊伍。而2014年,我國財政收入超過了14萬億元,是否有空間可以從中撥出幾百億資金用於農村教育,主政者確實應該好好考慮。

有學者指出,要根本上解決鄉村教師待遇問題,還需要中央財政、省級財政多承擔一些,讓鄉村教師的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尊嚴。實際上,近年來學界以及業界人士一直在呼籲建立以省級財政統籌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通過實施省級或者省級以上來統籌,才有望縮小區域和城鄉差距。

讓所有教師尤其是鄉村教師活得有地位有尊嚴,這不僅事關國家未來,也應該是各級政府部門的神聖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