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閣體值得我們學習嗎,它算不算書法?

雲中揮毫


館閣體當然也算是書法,屬於書法的一個類別,確切的說他是一種實用型的書法字體,在古代廣大的考生要用這隻種書體參加科舉考試。

館閣體最初源於明代的臺閣體,他的首創者是一個叫沈度的書法家,他和他的弟弟的書法寫的都非常的漂亮,被稱為“二沈”,有點當今“二田”的意思啊,當時的皇帝朱元璋非常的喜歡他的書法,稱他的書法是“我朝第一”。


沈度的小楷

既然皇上這麼喜歡這種書體,大家當然爭相模仿了,這樣逐漸形成了一種標準化的字體,用來參加科舉考試,抄寫公文一類的,大概相當於今天的宋體字吧,反正朝野上下都是一種風格,沒有個性。

後來,後世的書法家又在沈度書法的基礎上添油加醋,比如到了清朝,康熙皇帝喜歡董其昌的書法,大家就往館閣體里加一點董其昌的味道。

乾隆皇帝喜歡趙孟頫的書法,就再往館閣體裡面加一點趙孟頫,經過了幾百年的熬製,終於做出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館閣體,百年陳釀,卓爾不群。

他的主要特點,就是“烏、方、光”,這是他們當時自己總結的,寫出來的字一定要烏黑、方正、筆畫光滑,整齊一致,猶如打印體。


館閣體

也有人稱它為“土、肥、圓”的,總之呢,當時的人就不喜歡館閣體,這些人靠著這些章句小楷考上功名以後,就把它扔了,比如鄭板橋當上縣令以後,就是不好好寫字,故意寫個“亂石鋪街”讓你看,被壓抑了20多年啊,夠了!

科舉廢除了,還有人想著館閣體,還想再去學習,我覺得沒有必要了,但是要是真的對這種書體感興趣,也無可厚非,能寫好館閣體也是很厲害的,在當今也可以出名。

但是從學習書法的角度我並不贊成,這個要看個人選擇了。


不二齋


館閣體值得我們學習嗎?它算不算書法?

先介紹一下什麼是館閣體?館閣體(清代改稱),又稱臺閣體(明代稱),是指因科舉制度而形成考場通用字體,早在宋代即已出現,是一種方正、光潔、烏黑、大小齊平的官場用書體,以明清兩代為盛。“明永樂時的翰林院侍講學士沈度,其書法風格秀潤華美,正雅圓融,深受成祖朱棣賞識,因而名重朝野,乃至片紙千金。上有好,下必甚焉。士子爭相仿效,遂成標準書體。”沈度等是館閣體的代表書法家,因此它算是書法之一。



館閣體是以歐體、趙體兩種風格漸漸演變而形成的,因為歐與趙實在太強、影響力太大了,歷代統治者都視此為正宗,遂成學書者必經之路。又是為了規範,而削減了歐、趙體的個性。曾經有過“無歐不點元(狀元)”的科舉制度。因為類似歐、趙結合體字,館閣體更肯定是書法,是古今學書者學習小楷或楷書的參照字體之一,就為規範字體,喜歡者大可放心去臨習。
從當今書壇來看


,存在現代藝術派、傳統復古派兩大分歧。藝術派書家崇尚個性與藝術性創新風格,對規範、嚴謹的館閣體不屑一顧,認為是千人一面的印刷體,甚至將館閣體說成不是書法。復古派書家崇尚“取法乎上”的原則,專心致致地臨習經典古碑帖,少部分人還數十年如一日地專攻一種字體,以技術性為主,這一類人我想是支持館閣體的規範性的。如果想以小楷為主要方向的書法愛好者,館閣體是必須要臨習的,這是基礎,這是楷模,這是您走的更高更遠的必經之路!另外對於硬筆書法愛好者來說,學楷書不番學一下館閣體,因為是小楷,較接近硬筆書法。最後引用田蘊章先生的觀點,“一味地貶斥或褒揚館閣體都有偏激之嫌”。


使志安寧之秋




何為“館閣體”?《詞源》注:書體名。指流行於館閣及科舉考場的書寫風格,雖方正光潔但拘謹刻板。是明、清科舉取士書體僵化的產物。明代稱“臺閣體”,清代改稱“館閣體”。

其實,館閣體是書法書體的一種。雖乏藝術性,然其法度森嚴,功力深厚。在實用文字為主流的時代流行甚廣。其實用性和百姓接受度不言而喻。只是面目雷同,千篇一律而被強調書法藝術性的書家所貶斥。



然而,作為傳統書法的一支,還是有其可圈之處的。如有廟堂之氣、端莊精緻、極見功力等等。歷史上也不乏書法大傢俱有館閣體的功底。只是後來張揚自己個性才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綜上所述,館閣體當然是書法,而且在書法史上是有一席之地的。



至於說館閣體值不值得學習,我認為不應該作為一個書法學習的方向。因為書法的實用性日趨式微,作為把書法當做純藝術的今天,館閣體太拘謹,且藝術性不高……


1198218155


田蘊章先生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館閣體值得我們學習嗎?它算不算書法?

先介紹一下什麼是館閣體?館閣體(清代改稱),又稱臺閣體(明代稱),是指因科舉制度而形成考場通用字體,早在宋代即已出現,是一種方正、光潔、烏黑、大小齊平的官場用書體,以明清兩代為盛。“明永樂時的翰林院侍講學士沈度,其書法風格秀潤華美,正雅圓融,深受成祖朱棣賞識,因而名重朝野,乃至片紙千金。上有好,下必甚焉。士子爭相仿效,遂成標準書體。”沈度等是館閣體的代表書法家,因此它算是書法之一。

館閣體是以歐體、趙體兩種風格漸漸演變而形成的,因為歐與趙實在太強、影響力太大了,歷代統治者都視此為正宗,遂成學書者必經之路。又是為了規範,而削減了歐、趙體的個性。曾經有過“無歐不點元(狀元)”的科舉制度。因為類似歐、趙結合體字,館閣體更肯定是書法,是古今學書者學習小楷或楷書的參照字體之一,就為規範字體,喜歡者大可放心去臨習。

從當今書壇來看,存在現代藝術派、傳統復古派兩大分歧。藝術派書家崇尚個性與藝術性創新風格,對規範、嚴謹的館閣體不屑一顧,認為是千人一面的印刷體,甚至將館閣體說成不是書法。復古派書家崇尚“取法乎上”的原則,專心致致地臨習經典古碑帖,少部分人還數十年如一日地專攻一種字體,以技術性為主,這一類人我想是支持館閣體的規範性的。如果想以小楷為主要方向的書法愛好者,館閣體是必須要臨習的,這是基礎,這是楷模,這是您走的更高更遠的必經之路!另外對於硬筆書法愛好者來說,學楷書不番學一下館閣體,因為是小楷,較接近硬筆書法。

最後引用田蘊章先生的觀點,“一味地貶斥或褒揚館閣體都有偏激之嫌”。





寶蘊齋萬題方


唐,幹祿體

宋,院體。

明,臺閣體。

清,館閣體。

似乎每個時代,都有他的特徵性書體。

館閣體,想必大家都很清楚,百度下,什麼百科都出來了。



館閣體的前身,是明代的臺閣體,正如東漢盛行的八分書,是由戰國時期秦國的古隸演化而來一樣。

那麼就說臺閣體吧,基本都一樣。記住這三點就夠了:

①明代的臺閣體在洪武年間出現,到朱棣永樂年間達到高峰,成化、弘治年間逐漸消失,風靡了一個世紀。

②臺閣體的出現與中書舍人一職有著直接的關係。



中書舍人一職在唐代已設,屬於中書省的正五品官員,掌管進奏參議表章之大事, 洪武九年,朱元璋再設中書舍人一職,一改原來的性質,成為專門書寫文書的七官員,並破例從布衣中直接選取能書者為之,代表書家有杜環、宋燧、詹希元、揭樞、朱芾等。

③永樂時再廢舊制,修訂《永樂大典》,需要眾多書吏,因而宮廷書家一時雲集, 如吳勤,程南雲,沈度,沈粲。其中以沈度的影響最大,學其書者遍及朝野,臺閣體的盛行從沈度起,臺閣體以楷書為主流, 而衍及各種書體。



這算是一個學書之人的知識普及了,我也是從一本書裡抄過來的,總之,知道個大概就行,若要深究,倒是可以翻看相關書籍。

我們學點東西,能看書就看書,不要總是百度去查,舉個簡單的例子:錐畫沙。

你去百度,百度告訴你哪個錐子在沙上劃拉,再告訴你要中鋒用筆。



然而,這三個字,源自唐代,而唐代的“沙”,是:水邊溼潤的土,這個土,令人意悅欲書,而錐畫沙的特點,則是:“險勁之狀,明利媚好”。

哪裡是像沙孟海先生做的實驗那樣呢:簡單的拿盆幹沙子,拿個錐子,告訴你要藏鋒,要中鋒呢?

中鋒,誤人不淺。



所以,大家若要學點真東西,當從書中來!

那麼,接著說吧:

臺閣體書法的形成不能不說是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臺閣體書法的實用功能使它失去了書法藝術應有的豐富的內涵,缺乏藝術個性和情趣。



臺閣體雖格調近俗,但不同於清代的館閣體的烏方光的那種死板,尚見清秀之氣,但是對於書法藝術的發展顯然是消極的。

這一段文字,可以說是對館閣體的蓋棺定論之語了!

而館閣體到底算不算書法?

當然算!



雖然有人提到館閣體,總會嗤之以鼻,但是,我要說的是:如果你能寫出那個水平,也夠牛逼一把了,不要鄙視館閣體,想寫好館閣體,沒那麼容易!


飛鴻踏雪


我認為,所謂館閣體,是古代一種通行規範的實用性手寫“公文體”形式,不但是正宗的書法,而且是書法的“親爹”!

館閣體,即有實用性,又有藝術性,它是真正表現書寫技藝功夫的標誌。



館閣體主要用於寫奏摺、抄經文、寫卷宗……因此,它是官方認可的字體,並且多以毛筆小楷作為主要傳播途徑,如鍾繇《宣示表》,王羲之《黃庭經》,隋人書《大般涅槃經》,鍾紹京《靈飛經》,趙孟頫《汲黯傳》,文徵明……

想學好書法,提升技藝水平,不練練館閣體,永遠搞不懂書法源泉在哪裡,怎麼能寫出靈性?



仔細想想看,赫赫有名的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米帶……哪個不擅長館閣體? 不然,他們能當政府公務員嗎? 你再好好看看清朝的書法,上到皇帝,下到秀才,哪個不是館閣體高手出身?



比起歷史上的那些大書法家們,我們這些自稱書法家的小混混,簡直就是白痴。試看當今書法界,能有幾人寫出正統的“館閣體”? 連寫字都寫不好,還想玩兒書法藝術? 就會瞎劃拉,還恬不知恥說這是創新……呸!

趕緊練練館閣體吧,那是書法的祖根!

以上是我的一點見解,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發佈的信息,互動交流學習。謝謝!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28ca0aef6d34cf1eb805609bb548b671\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館閣體應該是標準的楷書書法,書法是書寫毛筆字的法則,法規,寫字的規則,館閣體達到了書寫法則的一定高度,所以是書法。


過客213142450


“書法”這一特定名詞仔細研究起來是非常有趣的。現在很少有人有興趣去考慮它的由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書法”是個高大上的東西,迷迷糊糊之中其實把它等同於“書法藝術”了。讓我們來看看這個特定名詞的由來吧。

1、我國古代史官修史,對材料處理、史事評論、人物褒貶,各有原則、體例,謂之“書法”。《左傳·宣公二年》:“ 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唐 劉知幾《史通·惑經》:“故知當時史臣各懷直筆,斯則有犯必死,書法無舍者矣。” 宋 謝採伯《密齋筆記》卷四:“《論語》書法之嚴,即《春秋》書法也。”

2、專指書寫的方法與法度始於《南齊書·周顒傳》:“少從外氏車騎將軍 臧質家得 衛恆散隸書法,學之甚工。” 很明顯,這裡指書寫的方法。一直到清代文人葉名灃《橋西雜記·壹貳叄肆等字》:“至如秦漢碑,惟一二三書法不同。”這裡仍然是指書寫的方法或字體形態。

3、宋 錢勉《錢氏私志》:“ 元章書法之妙,今日可謂第一。”這裡評論米芾的,才真正有了現在意義上的“書法”的意思。

4、可是,歷史上“書法”這個名詞出現得極少,少得可憐!所有介紹歷史上有名書法家的歷史典籍幾乎沒有出現過“書法”、“書法家”這兩個現在我們很熟悉的名詞!往往只是說“某某擅隸(草、行等)書”、“某某工於小楷”等說法。即使王羲之,在《晉書》中,也僅僅是如下文字: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導之從子也。羲之幼訥於言,人未之奇。及長,辯贍,以骨鯁稱。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晉書·王羲之傳》

5、那麼,這兩個名詞何時開始大行其道的呢?

我們知道,《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的記載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清史稿》卷79,便是王鐸傳。即使此時,仍未出現現在意義上的這兩個高大上的名詞。到民國時期,白話文異軍突起,人物傳記等全部採用白話文書寫,“書法家”一詞因此應運而生;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一段時期,“教育家、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等詞彙相應出現。它們的歷史可並不長,而且和古代相比,個人認為並沒有多麼高大上的意思,因為同時出現的還有“運動家、美食家、旅行家、拳擊家……”等等。

6、再回到本題,很明顯,館閣體就是一種書法,而且可以稱得上是一種“書法藝術”,它其實是基於歐、趙兩體而來的。只是皇帝曾稱沈度為"我朝王羲之"而極度欣賞的影響,造成書寫者競相書寫“館閣體”,最後出現“千人一面”的情況而走向末路(很有現實意義哦,藝術必定是有共性更有個性、有繼承性更有創造性的),但並不能否定其應有的地位。








廣平先生


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把“書法”的定意弄清楚,大家就能夠做出明確的判斷。


書法,既是書寫的方法。書,在這裡是動詞。即寫的意思。

書寫的方法包括有:執筆法,指法,腕肘法,筆法,結構,佈局,書體等一系列的書寫規則。遵循應用這些規則去書寫,寫出來的字就是具有法度的。而不遵守這些規則而寫,就是沒有法度。

書法的詞性是行為動詞。現在混淆成為了名詞。把用毛筆寫出來的,具有現代藝術性的作品稱為“書法”。這就給書法造成了混亂。原來的書法是幫助人們寫好字而總結出來的方法。現在變成了以具有觀賞性的作品稱為書法。



隨著詞意的改變,結論也就不同。館閣體的特徵為墨濃如漆,點畫準確,結構規整。易於識別。是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中的書寫用字。相當於我們今天填寫表格時,人家都會要求以楷書書寫。對於從小學習書法的古代人來說,無非就是進入考場後,監考老師重申的一條書寫要求罷了。

在以藝術性追求者的眼中,館閣體肯定不是“書法”。在傳統書法學習者眼中,館閣體百分百需要書法功底才能書寫。根據你的學習方向去做出判斷。



子衿tjk


館閣體的產生由來已久。

楷書作為書法家必修的基本功,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並煥發出經久不衰的魅為,在以書取仕和殿試製度的功利刺激下,也促使歷代文人以楷書作為人生的必修課沉酣其間,如唐之幹祿體、宋之院體、明之臺閣體、清之館閣體,千百年來,沿襲而下。

對於館閣體,我認為在印刷術不發達的古代,起到了印刷體的作用,相當於現在電腦中的宋體、仿宋體,是政府行文的官方字體。

當然,館閣體雖然美觀、大方、易識、易書,符合大眾審美觀念,但其藝術價值並不高。不管怎樣,館閣體與瘦金體一樣,是書法長河中的一朵小浪花,也有其存在的意義。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