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裡的神仙湯(江都飲食文化)

還記得兒時,炎熱的夏日黃昏,在外玩耍的我們,實然感到肚子餓了,於是,回到家中想弄點吃的。打開碗櫥一看,卻沒有什麼剩菜殘湯了。拿什麼來填肚子呢?靈機一動,學著大人衝上一碗“神仙湯”泡飯,三口並著二口吃完,就又跑出去找小夥伴們瘋去了。

所謂“神仙湯”,製作十分簡單。取出春末家裡醃制的“瓶兒菜”,放入適量醬油,再加上少許麻油,用開水一衝,一碗清香爽口的“神仙湯”就做成了。

夏日裡的神仙湯(江都飲食文化)

瓶兒菜,是在春末將秧草(學名紫雲英,俗名黃黃子,秧草)或抽苔的青菜切碎用鹽醃制後,榨去汁水,納入大小不等的玻璃瓶內密封,倒置貯存,夏天從瓶中淘出,即可食用。

所謂“神仙湯”,口味自然獨特。你看,那淺棕色的湯,墨綠色的菜,漂逸的油花,真是色香味俱全。視之,賞心悅目,聞之,清香撲鼻,食之,脆嫩爽口,鹹淡適中,解饞解渴,使人口味大增,滿足了人們在夏曰由於出汗過多,對水分與鹽分的需求,真是名副其實的“神仙湯”。

這種“神仙湯”,在過去對於尋常百姓人家來說,是夏日必不可少的一道“湯”與“菜”。

夏日裡的神仙湯(江都飲食文化)

它是夏日在田間勞作了一上午,回家吃飯午休的農民的“快餐湯”。辛苦勞作的農民,中午回來,那有精神和精力去忙中飯呢,大多數人家還不是先喝上一,二碗早上剩下來的糝子粥,或者衝上一碗“神仙湯”泡飯,先填飽肚子睡上一覺。等午後醒來時方才做飯飽餐一頓下田。

它是菜餚不很豐盛的普通人家中餐或晚餐的“應急湯”。農村有句俗話,叫做“菜不夠,湯來湊”。小孩子們不會看菜吃飯,只曉得死命“貪鹹”。大人眼看菜不夠吃了,便衝上一碗“神仙湯”上桌湊數。

它是尋常百姓人家老少咸宜的“開胃湯”。過去,在炎熱的夏天,沒有空調,電風扇,也沒有其他防暑降溫的好方式,再加上夜晚蚊蟲叮咬,人們夜裡普通睡眠不足。白天,勞動量又大,出汗又多,往往普遍口味不香,小孩子還會“疰夏”,吃不下飯。而“神仙湯”則清爽可口,叫人胃口大開。

夏日裡的神仙湯(江都飲食文化)

由此可見,“神仙湯”真是夏日裡普通百姓人家裡的“神仙”飲食。人們把這種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瓶兒菜醬酒湯取名為“神仙湯”也真是再合適不過的了。(朱毓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