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文廟,隴右學宮之冠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曾指出:“秦涼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續漢、魏、西晉之學風,西開(北)魏、(北)齊、隋、唐之制度,承前啟後,繼絕扶衰,五百年間延綿一脈,然後始知北朝文化系統之中,其由江左發展變遷輸入者之外,尚別有漢、魏、西晉之河西遺傳。”

斯文絕繼在人才,

文廟正是養文氣之地,

育人才之所。

武威文廟是全國三大孔廟之一,

被譽為“隴右學宮之冠”。


武威文廟,隴右學宮之冠


武威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早在5000多年前這裡就有人類活動。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驃騎大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為彰其武功軍威而得名。自漢武帝開闢河西四郡,歷代王朝曾在這裡設郡置府,東晉十六國時,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國和隋末的大涼政權先後在此建都,成為長安以西的大都會,中西交通的咽喉,絲綢之路的重鎮。


武威文廟,隴右學宮之冠


這座千年古城,既是絲綢之路的重鎮,也曾一度是我國的三大文化中心,據說唐玄宗都曾到武威觀花燈,可見當時武威經濟文化的興盛程度。

武威文廟,隴右學宮之冠

武威文廟也叫聖廟、孔廟。位於武威市區東南隅,是一組造型雄偉的,始建於明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歷經擴建,規模寵大,號稱“隴右學宮之冠”。

武威文廟,隴右學宮之冠

文廟坐北向南,原由東中西三組建築物構成。東為文昌官,中為文廟,西屬涼州府儒學,現存建築以聖廟和文昌宮保存完好。總面積1500平方米,是歷代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之地。

武威文廟,隴右學宮之冠

文廟是孔廟的另一種稱呼。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封孔子為文宣王,稱孔廟為文宣王廟。明以後,人們把祭祀關羽的廟稱之為“武廟”,由此文宣王廟也被稱為“文廟”。

武威文廟,隴右學宮之冠

由於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對於維護社會統治安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歷代封建王朝對孔子尊崇備至,從而把修廟祀孔作為國家大事來辦,到了明、清時期,每一州、府、縣治所所在都有孔廟或文廟。其數量之多、規制之高,建築技術與藝術之精美,在我國古代建築類型中,堪稱是最為突出的一種,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武威文廟,隴右學宮之冠

武威文廟位於涼州城區東南隅,坐北向南,由三部分組成,東為文昌官,中為文廟,西屬涼州府儒學院。佔地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98米,東西寬152米,佔地面積30096平方米。整個建築佈局對稱,結構嚴謹,是一組造型雄偉的宮闕式建築群,規模宏大,氣勢雄壯,明清之際被謄為“隴右學宮之冠”,是涼州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的聖地,是目前西北地區建築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廟,屬全國三大孔廟之一。

武威文廟,隴右學宮之冠

據《涼州衛修文廟暨儒學記》碑載:武威文廟始建於明正統二至四年(1437—1439年),後經明成化、清順治、康熙、乾隆、道光、及民國年間的重修擴建,逐成一組佈局完善的建築群,迄今已有五百餘年。該廟目前只有東、中兩組建築,現儒學院已毀,其南面的忠烈祠和節孝祠尚存,明倫堂、存誠、敬德二齋及前後附屬建築已經無存。

武威文廟,隴右學宮之冠

現東邊的文昌宮以桂籍殿為中心,前有山門、戲樓,後有崇聖祠,中為二門戲樓,左右有牛公祠、劉公祠。文廟西以大成殿為主,前有伴池、狀元橋,後有尊經閣,中有靈星門、戟門,左右有名宦、鄉賢祠。文廟原來設有正門,面南而開,它的最南端是一堵莊重穩健的影壁,稱“萬仞宮牆”。

武威文廟,隴右學宮之冠

影壁兩側各開小門,朝東的叫“義路”,往西的稱“禮門”。由“義路”進入廟院,影壁北面是半月型的拌池。池上有一座石料拱橋,名“狀元橋”。

武威文廟,隴右學宮之冠

欞星門是明正統時建築的一座木質牌橋,四柱三間,翹簷飛角。穿過欞星門,就可看到戟門,戟門兩側是鄉賢、名宦祠,為供養社會賢達和清官牌位的地方。

武威文廟,隴右學宮之冠

戟門是大成殿近前的一道門,大成殿建在寬闊的石築臺基上,雄偉而壯嚴,保留著宋元建築風格。大成殿之後的尊經閣,是兩層土木結構樓,重簷歇山頂,坐落在高達2米的磚包臺基上,是武威現存最高大的古代重樓建築。

武威文廟,隴右學宮之冠

閣周繞以迴廊木柵欄。頂部三重翹角上均懸有風鈴,清風徐來,鈴聲叮鐺,為沉寂的廟宇增添了些許生氣。大成殿東側的桂籍殿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建築自成一組,為文昌宮。內有過殿,左右設耳房供道士居住。過殿之後,魁星閣與桂籍殿遙相呼應。

武威文廟,隴右學宮之冠

武威古稱涼州。在荒瀚的河西走廊,如何有一息文脈如祁連雪水滋沃的綠洲般朴茂光大呢?是誰將中原儒學帶到涼州的呢?原來魏晉之前,涼州及河西一帶的各民族,主要過著“有城廓而不居,隨逐水草廬帳為室,以肉酪為糧”的遊牧生活,形成頗具特色的遊牧文化。這些民族都是馬背上的民族,強悍驃勇,羨慕漢文化二三千年的文明史和文物典章的輝煌燦爛,所以五涼時期的統治者不論是漢人還是少數民族,大都敦崇儒學,倡導漢化教育。

當時前涼刺史張軌到任後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針對當時社會混亂、“學業沉隕”的狀況,置崇文祭酒管理文化教育,“立學校以教九郡胄子(貴族後裔)五百人”,以起示範帶動作用。同時還屢屢遣使持節,厚禮徵聘境內知名學者任職或講學。張駿還開闢專門的場所,設立專門的機構,開展了三次規模較大的學術活動。

武威文廟,隴右學宮之冠

這些措施奠定了五涼時期以敦崇儒學為基礎的文化教育政策,其餘四涼相沿不變。如西涼初建,即大興學校,興辦教育,倡導儒學。北涼則尊孔讀經於廟堂之上,沮渠蒙遜父子還數次遣使奉表江南劉宋王朝,求取大量經史子集,並獻去不少河西學者的著作。

武威文廟,隴右學宮之冠

五涼時除官辦公立學校外,民間私學也很昌盛,這是儒學興盛的又一個標誌。《晉書》為涼州不少私塾大儒立了傳,他們著書立說,廣招學士,一時儒學之風蔚起。五涼私學傳授的成就,也反映在師承後繼者的學業開拓和學術水平的提高上。前涼程駿,曾任東宮侍講,後任北魏著作郎;北涼江強,先隨祖先避難涼州,後拜北魏中書博士;北涼常爽,寓居涼州,後在北魏立學館,授徒七百餘人;儒學大師胡辯從涼州東徙洛陽,授業弟子千餘人。這些,對關中和平城(今山西大同)儒風的興盛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武威文廟,隴右學宮之冠

武威文廟內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眾多的匾額,多達44塊。保存在桂籍殿內,這些匾額涵蓋了從康熙到民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其內容有“天下文明”、“書城不夜”、“輝增四垣”、“文明長晝”、“輝騰七曲”、“佳錄垂青”、“聚精揚紀”等,其中“天下文明”匾額是武威人牛鑑所書。如今,從武威文廟文辭典雅的匾額中,從那些優美的楷、行、隸、篆的氣息裡,依稀能望見當年飽學鴻儒、地方名流、名師學子的翩翩身影。

武威文廟,隴右學宮之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