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陽「智慧工地」:通過手機就能知道房子的「料頭」好不好

目前,溧陽市龍海建設集團在常州地區首家運用“智慧工地”綜合管理平臺,推動建造方式變革、提升建築業科技創新能力,促進建築產業提質增效。日前,溧陽電視臺記者來到現場採訪了相關人員,為我們對“智慧工地”的瞭解又加深了印象。

溧陽“智慧工地”:通過手機就能知道房子的“料頭”好不好


記者馮國智:各位觀眾 我現在是在龍海大廈施工現場 在我身後這個框架柱 上面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二維碼 我們來試一下 用手機掃了這個二維碼以後 會顯示什麼樣的信息 這個上面都有非常專業的數據 那麼這些數據起到一個什麼作用呢 我們來採訪一下現場負責人虞總

溧陽“智慧工地”:通過手機就能知道房子的“料頭”好不好


【採訪】龍海大廈項目部 現場負責人 虞新河:這個二維碼作用主要是兩個 一個是反映我們企業信息 另一個是這個構建信息 這個構建信息它能全面反映這根柱子尺寸 混凝土標號 鋼筋配件 在上面能一一查到 便於管理人員和其他人員瞭解這個構築的具體特徵和特性

溧陽“智慧工地”:通過手機就能知道房子的“料頭”好不好


當天上午,記者在龍海大廈項目施工現場看到,這裡既沒有漫天飛揚的塵土,也沒有雜亂無章堆放的建築材料,有的卻是無處不在的“屏幕”和監控。

從剛入場顯示揚塵噪聲數值的LED顯示屏、智慧工地平臺監控中心的視頻,再到辦公電腦屏幕,這大屏小屏背後,正是“互聯網+大數據”下打造的“智慧工地”創新管理模式。

溧陽“智慧工地”:通過手機就能知道房子的“料頭”好不好


【採訪】 龍海大廈項目部 現場負責人 虞新河:按照以前管理模式 工地上每個方位都要請人到現場 才能知道現場實況 對現場人員分佈和人員都要到現場進行清點 經過這套系統以後 使手機上都能時時刻刻反映現場人員變化 進場情況和出場情況 對現場能實施監控 掌握現場進度 安全和質量全方位進行管控

溧陽“智慧工地”:通過手機就能知道房子的“料頭”好不好


隨著“互聯網+”不斷融入各行業,利用互聯網技術打造智慧工地,推動建築工地施工項目實現精細化、信息化、標準化管理,實現綠色建造和生態建造,已成為建造業轉型升級的發展趨勢和要求。

溧陽“智慧工地”:通過手機就能知道房子的“料頭”好不好


龍海建設集團董事長張龍海告訴記者,在傳統的建設施工過程中,依靠人工的粗放式管理方式難以滿足全過程、全方位的實時監督管理。

溧陽“智慧工地”:通過手機就能知道房子的“料頭”好不好


作為常州地區首家建築特級資質企業,去年10月,龍海集團聯合市住建委引進“智慧工地”綜合管理平臺,在龍海大廈項目進行試點運用。

溧陽“智慧工地”:通過手機就能知道房子的“料頭”好不好


這套管理系統,解決了工地現場各種智能設備、信息系統數據不統一的問題。只要打開手機APP,就能實時查看現場人員、環境、設備、物資、質量、安全等各種數據和信息,縮短了管理半徑,優化了管理流程。

溧陽“智慧工地”:通過手機就能知道房子的“料頭”好不好


【採訪】龍海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董事長 張龍海:我們公司在龍海大廈做了這麼一個(智慧工地)試點 我想這個試點應該對我們公司來說 逐步慢慢基本上成熟了 它不但是對工程質量 工期 節約成本 更重要的是對社會這個責任 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我就想在我們公司所有上億工程都要來實行智慧工地 這個管理 利用BIM技術來有效管理好所有工地 如果我們有施工企業也想參與的話 我願意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們公司這項技術 推動溧陽建築業發展

溧陽“智慧工地”:通過手機就能知道房子的“料頭”好不好


在龍海大廈工地現場,記者還實地觀摩了自動噴淋系統、高層施工反衝洗排汙技術系統、雨水回收利用系統等,這些“智慧工地”管理模式有效控制了工地揚塵,精準把控施工現場脈絡,保障企業和項目安全生產。

溧陽“智慧工地”:通過手機就能知道房子的“料頭”好不好


最近一段時間,省內一些建設主管部門組織轄區建築企業來龍海大廈項目部現場觀摩“智慧工地”管理模式。下一步,“智慧工地”綜合管理平臺還將在全市其他相關工地進行推廣應用。

溧陽“智慧工地”:通過手機就能知道房子的“料頭”好不好


【採訪】 溧陽市住建委質安站 副站長 刁大年 : 針對上級主管部門對建築工地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要求不斷提高前提下 市住建委質安站率先在龍海大廈開發“智慧工地”管理模式 開創了工地現場文明施工管理的新方法 下一步按市委 市政府要求 對規模以上工地逐步全面推開 進一步推動我市的建築工地安全文明施工再上新的臺階

溧陽“智慧工地”:通過手機就能知道房子的“料頭”好不好


智慧工地是智慧城市理念在建築施工行業的具體體現。它立足於“互聯網+建築大數據”的服務模式,採用雲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技術,整合相關核心資源,以可控化、數據化以及可視化的智能系統對項目管理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實時監管,並根據實際作出智能響應。

本文作者:溧陽廣播電視臺融媒體新聞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