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76458
為什麼現在的人寫不出古人那樣意境韻律優美的詩詞,難道是現在的人落後了嗎?
現代寫詩詞的人還是有不少的,只不過寫得特別好能傳承千古的不多,是現在的人落後了嗎?肯定不是現代人落後,而是因為有其他的原因。
首先,咱們的語言體系已經和詩詞語言離得很遠了。咱們說的是大白話,而詩詞系統的語言相較而言,變化不大,隨著社會的發展,咱們要寫出古人那種韻律,比較難。雖然人類情感,山川都不會有什麼太大的改變,但就是說話的味道變了。
其次,咱們的詩詞在咱們的時代,不算是最重要的正事,不推崇,不關心,就算真有心有力去寫,寫出來,也沒什麼市場,這年頭太浮躁,有太多需要關心的事情了,有幾個人真有閒心去寫去看呢?活著就已經夠難了,詩詞還是得放在柴米油鹽之後才行。古人寫詩,其實也有許多是為了生活,當寫幾首好詩就能敲開升官發財的大門時,誰不會努力?唐以詩取士,科舉不過是走走過場,只要詩寫得好,中進士什麼的,簡直就易如反掌,看看咱們的李白,詩名傳天下,不就直接面聖搞了個差事來?要不是李大詩仙政治方面的覺悟不太高,說不定也會有個什麼詩仙宰相來呢。唐以後,也差不太多,都一樣。如果咱們也是這種情況,誰不拼命寫詩?全民都寫,全民努力寫,自然就會有精品了。
平心而論,咱們現在,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同一個科目下無數個領域,真要精通,實在是太難了。如果咱們只是深入地研究國學,幾十年如一日地,把它當作是自己的生活,想來也是會出這方面的人才的。看看咱們許多常識,婦孺皆知,古人卻未必知曉,所以說,古人聰明,咱們也不傻,只是努力的方向不同罷了。
能寫當然是好的,同時,寫不出優美的詩詞並沒有什麼關係,能多讀其他的書,加強自我文化修養,同樣是值得努力做的。在繁忙的生活之餘,能抽出時間讀一讀書,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期待您的關注。
宛如清揚
01.教育體系不同
現代教育體系最主要的就是‘九年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雖說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是側重點是‘數理化’,俗話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其次側重點就是,計算機的普及教育。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另外就是現代教育體系注重拓展例題,主要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文學方面的培養,並不是很重視,很多學生感興趣只是課餘時間自己學習,或者考大學的時候報考中文系、文史系列的專業,才會有系統的教育。
而古代教育體系,從漢朝‘獨尊儒術’開始,都是私塾或者家學。
從啟蒙開始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再到進一步的四書五經、《古文觀止》,學習的內容大多都是識字習字為主,還十分重視學詩作對,具有濃烈的文學氛圍,再這樣的環境下,做出來的詩句肯定是極為出色的。
02.最主要的就是韻書的學習
韻書是把漢字按照字音分韻編排的一種書。
韻書最早出現於兩晉時期,隨著隋唐時期對科舉的舉子撰寫詩賦的嚴格要求,韻書也在逐漸的走向完善。
從最早的《切韻》,到盛唐時期的《唐韻》。《唐韻》綜合了《切韻》的內容,並做了增修補訂,加上《唐韻》帶有官府的興致,所以《唐韻》更加受人重視。
《唐韻》的出現,也是唐詩走向頂峰的時期。
宋朝最出名的就是《廣韻》和《集韻》,這兩本書,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宋詞鼎盛的基礎。
現代教育除了幼兒啟蒙的時候學過拼音字母外,好像在九年義務教育內,在沒有關於韻書方面的知識教育了。
以上兩種原因,導致現代人寫不出古人這樣韻律優美的詩詞。
不過現代的詩歌也算是一種詩詞載體,它是適應時代的要求,以接近群眾的白話語言反映現實生活,更有人說現代詩打破舊體詩格律形式束縛,代表了現代人的自由和民主。
不過無論什麼樣的詩歌載體,只要自己喜歡就好,你覺得呢?
三點文墨
是思想品德與社會脫節,生活閱歷少,文學素養低,心煩意亂,找不到世外桃源,體驗不著能夠刺激心簾抖動的氣息……
所謂的靈感只不過是一時興起,湊合幾句罷了。我就屬於這種,完全是似懂非懂的狀態,能整出來幾句合轍押韻,不違反平仄譜的都費勁。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不是寫不出來,而是水平都上升了,現在寫詩的人也不少,很多詩句也不錯!現代人眼睛的閱歷比古人廣和多吧!全民讀書認字的人也多了吧!看詩的人水平也高了吧,物以稀為貴,詩詞也是一樣,高出同水平的才會引起關注!如果把古人的詩去掉名人效應單把詩作拿出來看,會怎麼樣?
說客先生dys123
今人為何寫不出古人那樣意境韻律優美的詩詞,這與諸多因素相關。
今人與古人從小受到的教育體系不同。自隋唐始,科舉制度成為正統的選官制,而詩詞為主考內容,由士而仕成為文人們的人生目標,所以他們刻苦努力,潛心研讀有關詩詞歌賦創作的著作,以便順利登科,步入仕途。
現代社會雖科技發達,但人們的生活壓力倍增,須面對諸多方面,如就業、養老、住房、教育、醫療等等,人們更注重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即收入高低。賦詩作詞雖可怡情養性,但卻不能養家餬口,所以學習的人就少之又少,而創作者的作品,因受生活諸多因素的影響,無意中會融入許多現代氣息,當然這樣的作品怎能與古人的相較?
高度發達的現代文明,使生態環境、人們的生活觀念、親情觀念、聯絡方式等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雖有“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之說,但今日之“月”已非古時之“月”,更無法寄寓它太多的情感,如哀怨、悲愁、惆悵、感慨、嚮往、振奮等。
現代人的詩詞作品沒古人的韻味,不是落後了,而是時移世易,一切均發生了顯著變化,古詩詞中的美好意境,只能靠豐富的想象來仔細體味了。
行山涉水一路向北
一是少了古文的積累,二是現代生話節奏加快,人們為了生際奔波,靜不下心來精雕細刻作品,浮空多,三是社會對詩詞文人重視不夠,看不到他們對社會倫理道德潛以默化的薰陶,以為他們不產生GDP,有什麼用呢?
虎中1號
不是寫不出來,只是少了而已。
也不是人落後了,而是更發達了。
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看這個問題。
一、從詩詞的發展看,現代人很少去寫古詩了。
1.唐代之前的詩大多為古體詩,古體詩對詩歌的對仗、平仄,押韻的要求比較寬泛,對詩歌篇幅的長短要求也沒有嚴格的標準,句子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的均可以。
2.到了唐代,發展為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稱為近體詩。之前的古體詩是相對於近體詩而言的,是後人為研究詩歌做出的區分。近體詩的要求就嚴格多了,要求字數固定、用韻嚴格、講究平仄和對仗。
3.到了唐朝末期,格律詩又向雜言詩發展,逐步形成詞的形式,在句式、對仗、平仄、韻律的要求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宋代,詞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頂峰。
4.相對於以前的古典詩詞,我們現在的詩歌稱為現代詩,也叫"白話詩",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現代詩形式自由,則不受格式、韻律、平仄的限制。
所以,現在的人很少去寫格律嚴謹的古典詩詞了,如果強加於現在的人去寫格律詩,未免有點“刻舟求劍”。
二、現代詩也不乏精美之作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現代詩的發展是歷史的必然,也終將造就一個時代的詩人和詩歌作品,現代詩沒有了古典詩詞的對仗、平仄,但也自有其獨特的意境和韻律。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語言輕盈柔和,形式精巧圓熟,感情表達真摯、濃郁、雋永。戴望舒的《雨巷》,意象朦朧,意境優美。何其芳的《語言》,語言充滿激情和幻想,情調婉轉,深沉哀傷,具有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聞一多的《死水》,形式整齊,韻律感強,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還有很多,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三、現代人也能寫出優美的古典詩詞
這其中的代表當屬一代偉人毛澤東了,他不僅是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哲學家,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其詩詞如何,也無需多說了吧。隨便選出一首膜拜一下:
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勝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朋友A朋友
好像這個問題已經作過回答,補充一句就是,古人對詩詞比較偏於重視,習作較多,凡事練久必精;現代人寫詩比較少,教科上沒有專門習作,甚至連為人師者都不知道詩詞格律,自己也不懂寫,又如何教自己的學生呢?因此現在大多數人對詩詞很生疏,特別是詞是按譜填寫的,又有幾人記得多少詞譜呢!
直又直
現代人寫不出古人那種意境優美的詩詞嗎?我覺得不盡然。
現代有一些文人的詩詞也是比較優美的,只是現代人接觸的文學體裁太過多樣化,小說、散文、美文,甚至是雞湯文比比皆是,正是因為多樣化的元素,所以,很少會有人專攻某一種體裁。再加上寫詩的人本來就少,精品自然也就比較罕見。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古人的作品無論是意境還是格律都有一種獨特的韻味?
古人不像現代人有那麼多的娛樂,所以,他們就有更多的時間用於讀書,所謂十年寒窗苦讀,我想,即便同樣是十年時間,古人花在學習上的時間一定比我們多。
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古人腦中的知識儲備一定比我們多,所以,他們寫出來的詩詞自然比我們的好得多。
尋韻
《武魂》
記蘇武牧羊
蒼山鐵,殘陽血,雁心歸絕,
東望長安秋風月。
舉高節,戰莽雪,武魂曠業,
空橫長城大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