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滿莊淳于意墓

泰安城南去三十餘里,滿莊鎮中淳于村西南,1956年第一次文物普查時,在一桑園發現一座古墓,高約六米,兩百餘平(也稱救女墓,諧音九女墓),有碑書淳于意墓(毀於文革)。1957年列為第一批保護文物古蹟。

泰安滿莊淳于意墓

淳于是複姓,來源於淳于國。周武王分封淳于公於今天山東濰坊安丘,而淳于公出自姜姓州國(和湖北州國有區別),淳于國也就是州國的延續。公園前544年,受周武王封夏朝的陪祀國-杞國攻擊滅國,有一部分搬遷到今天山東省泰安城南三十餘里的滿莊中淳于村範圍。(該村東北五華里有龍山文化遺存,最晚殘存的磚瓦碎片到秦漢,適合居住)

泰安滿莊淳于意墓

杞國原夏朝直系後裔,商湯滅夏桀後強迫其貴族遷至今河南杞縣,屢受徐國,淮夷,宋國攻擊遷至邾國(今山東鄒縣)避難,後遷至今泰安新泰,公元前646年受齊國魯國迫害遷至今山東昌樂,公元前455年被楚國惠王滅國。淳于國整體搬遷後以國為姓:淳于,但在唐朝中期憲宗李純時,避諱皇帝名純而去掉淳字,改姓於,五代十國後才有部分恢復淳于姓,後來為方便分別姓淳和姓於。

【于姓的一世祖:“淳于公”由此而來】

漢朝初期,滿莊的淳于家族有位先人淳于意(約公元前205~140年)從小愛好醫學,因有才在臨淄做管理倉庫的官員太倉令,因此後人又稱之為:倉公。當時名醫公孫光見倉公好醫學,常有不同見解,遂把自己醫術和收藏的藥方全部傳授於倉公,又把倉公推薦於當時臨淄名醫公乘陽慶,陽慶雖然醫術高超,但家庭富有,很凋殘,不收徒弟也不怎麼給人看病。由於倉公聰明好學,對老師又侍奉周到,陽慶就把平生所學以及家藏典籍全部授於。倉公得到真傳加上平時觀察琢磨,很快醫術更加高超。

倉公對後世醫學兩大貢獻:

一:診籍(醫案,今天的病例報告,備用和借鑑以及複診用,減少同樣患者的誤診和為治療積累經驗,十分重要)。

二:教育,為傳播醫學廣收門徒,【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就記載有宋邑;馮信;唐安;高期;王禹;杜信等六人。打破過去家傳和神秘流傳方式,使更多人得以受益,做到真正濟世活人救死扶傷。

醫聖張仲景曾在【傷寒雜病論】序文中說:“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中古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倉公。下次以往,未之聞也”。

許多王族富豪也慕名而來。如膠西王;濟南王;趙王,淮南王,有些甚至提出優厚條件把倉公留在身邊,但因他心繫百姓,不願屈從。終於在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遭到一富商陷害,加上不給那些諸侯王面子,被官府定罪,從而演繹了中國法律史上重要一章,譜寫了一曲千古傳唱孝義之歌,這個故事就是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緹縈救父。

漢初規定做過官的一律押往京城受刑,倉公被構陷後被判肉刑(割鼻子砍腿斷手之類),臨押解時嘆息:我有五個女兒沒有兒子,如今受冤無人能申冤或者代替(古有父債子還,子代父受之說)。淳于緹縈排行老五,悲傷萬分,上書文帝:人死不能再活過來,肢體去不能再長出來,我爺無兒,上能讓我代替爺受刑麼?雖然我是女兒身。文帝劉恆大為震驚感動,遂廢除肉刑,命當時的丞相張蒼改寫了律法。

史學家班固為此寫了詩讚:

三王德彌薄,惟後用肉刑。

太倉令有罪,就遞長安城。

自恨身無子,困急獨煢煢(qiong,沒有兄弟,獨自的意思)。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書詣闕下,思古歌【雞鳴】

憂心催折裂,晨風揚激聲。

聖漢孝文帝,惻然感至情。

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

醉美泰山,在泰山腳下,這兩千餘年前的醫學和孝義之佳話至今流傳甚廣,做為教書育人的楷模,甚至拍成電視劇,只是少了人探究這些源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