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勢的媽媽,是教育孩子的大忌,共勉

家庭教育中,強勢的媽媽是大忌。

很多名人傳記中,描寫母親的詞彙通常都是:

“溫柔、賢淑、善解人意、默默為孩子奉獻、毫無怨言…”

字裡行間,我們都能感受到作為一個媽媽,對於孩子柔軟、溫暖的愛,也因此滋養出了那麼多卓越的偉人。

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另一種“特別”的媽媽。

她們十分強勢,脾氣很大、氣勢洶洶,在家裡說一不二:

“把電視關掉!”“寫不完,不許吃飯!”“考不好,打斷你的腿!”“你敢出去玩試試?”“我說不行就不行!”……

由於對孩子缺失了尊重、理解、傾聽和溝通,她們喜歡用這些命令、威脅的語言。

強勢的媽媽通常對孩子有著較高、甚至不切實際的期望,經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對孩子要求非常嚴苛。

而對於孩子來說,媽媽的強勢,是家庭教育的大忌。



強勢的媽媽,是教育孩子的大忌,共勉


1

  • 媽媽強勢,不利於孩子性格健康發展。


一般說來,媽媽在家庭中承擔了更多教育、照顧孩子的責任。

如果一名過於強勢的媽媽佔了家庭的主導地位之後,對孩子的影響不容小覷。

強勢媽媽主要表現為:強烈的主見,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意願來強制別人的行動。

電視劇《虎媽貓爸》中,茜茜的媽媽畢勝男就是典型的“強勢媽媽”,孩子的成長之路也走得十分艱難。

強勢的媽媽喜歡控制孩子,一切由自己主導安排,孩子很少有機會在生活中獨立做決定,時間長了,容易讓孩子喪失主見、壓抑個性。

強勢的媽媽容易自動忽視孩子的特性和感受,當孩子沒有達到期望時總是一味打擊,導致孩子逐漸喪失自信心,形成敏感、自卑、內向的性格。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一些很有趣的現象,脾氣暴躁的媽媽,往往會把脾氣暴躁的毛病遺傳給自己的女兒。

因為當女兒反抗母親的專制時,女兒也在不自覺中繼承母親的這種專制,並將其帶到下一輪親子關係中。

有位長期生活在強勢母親控制下的女性朋友曾經跟我說:

我覺得最悲哀的事情,就是我將自己活成了母親的樣子。我的控制慾變的和她一樣強,我厭惡自己。


強勢的媽媽,是教育孩子的大忌,共勉


2

  • 媽媽強勢,會阻礙爸爸發揮作用。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有個精彩的論斷:

“假如母親較富於權威性,整天對著家裡其他的人嘮叨,女孩子們可能模仿她,變得刻薄好挑剔;而男孩子則始終站在防禦的地位,怕受批評,儘量尋找機會表現他們的恭順。”


一個家庭中,父親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

從心理學上講,男孩的成長需要一個男性的高大形象。

如果媽媽過於強勢,會使得爸爸在家庭中的地位邊緣化,在教育孩子時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對男孩來說,他的成長過程中就會缺失一個認同對象。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很多強勢的母親培養出的不是同樣強勢有主見的兒子,而是軟弱、甚至沒出息的兒子。

強勢的媽媽,不僅僅是對待孩子時表現出強勢,往往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愛人。

而對於女兒來說,她會逐漸習得媽媽對待爸爸的方式,用來對待自己今後的伴侶。

一個強勢專制的媽媽,一個沉默軟弱的爸爸,這樣的家庭結構是失衡的,給孩子的教育也會出現偏差。

而隨著孩子的成長,顯露出的問題將越來越多。


強勢的媽媽,是教育孩子的大忌,共勉


3

  • 做溫和快樂的媽媽,很重要。


美國心理學家弗洛姆說:“嬰兒無論從身體還是心理上都需要母親的無條件的愛和關懷,母親的作用是給予孩子一種生活上的安全感。”

作為媽媽,更多的應該是用關愛、柔軟、細緻、溫暖去豐富孩子的心靈、激發他的情感發展。

該管教孩子的時候,可以嚴厲、堅定,但必須是建立在尊重、理解和與孩子良好溝通的基礎上,而不是強勢地命令、控制孩子。

好的媽媽,也要善用愛的教育,懂得適當示弱,給孩子表現自己和承擔責任的機會。

孩子既能得到愛的滋養,也懂得體貼他人,收穫身心的成長。

同時,對於媽媽來說,不應該把教育的重任全都攬在自己身上。

一個聰明的媽媽,總是會給父親機會,讓孩子隨時感到爸爸的存在,讓爸爸承擔他應盡的責任。

如果你是一位強勢的媽媽,請將“強勢”化為溫柔而綿延有力的水,對孩子和伴侶少一點管制。對自己的情緒多一點控制,對自己多一點關注,不斷充實、提升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