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援藏一線 記錄高原上綻放的「成都之花」

深入援藏一线 记录高原上绽放的“成都之花”

記者在黑水縣雙溜索鄉俄瓜村採訪彭州市援藏產業項目

和所有援藏幹部相同,從成都出發踏上援藏報道行程的成都傳媒集團特別報道組記者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陡然上升的海拔。缺氧導致的頭部脹痛、噁心嘔吐的身體反應,讓記者第一時間感受到援藏工作對身體素質的挑戰。在石渠縣市民文化體育活動中心、松潘縣奇峽溝風景區,隨著一個個成都援藏項目的落實見效,“感謝成都”成為記者在藏區聽到的高頻熱句。今年以來,成都援藏工作按照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發揮“首位城市”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聚焦藏區夯實發展基礎、提升造血功能、激發內生動力、增強發展動力,對口支援各項工作紮實有效推進。成都傳媒集團特別報道組記者深入一個個帶有“成都援藏”烙印的項目現場、田間地頭,記錄下高原上綻放的“成都之花”。

援藏幹部紮實的工作作風令人欽佩

第一組路線: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松潘縣—黑水縣

第一天到達九寨溝時已是半夜12點多,當晚月光明亮,映著山頭白花花的一片。“是雪山嗎?”採訪隊伍裡有人好奇,在第二天的採訪中有了答案。採訪車在九倒拐裡盤旋時,成都商報記者鍾茜妮看到了窗外的景色,“四周青山撲面而來,每座山都帶著山體垮塌的傷疤,在青山上撕出一道白色的口子。“8·8地震”之後九寨溝遭受重創,剛剛恢復又經歷今夏的洪災,再度關閉景區。“直到遇到扎西卓瑪,才讓人看到九寨溝恢復重建的生命力。”在採訪中,鍾茜妮瞭解到卓瑪的家庭依靠九寨溝旅遊謀生。“她本人在酒店做服務員,丈夫在藝術團表演藏族歌舞,有空還要開旅遊大巴。景區關閉後,卓瑪重找生計,在邛崍援藏隊引進的電商平臺公司裡學電腦學管理,還準備把村裡白馬藏族的文化特色打造成新的鄉村旅遊。”旅遊經濟給卓瑪帶來的不僅是每個月的工資,更重要的是開闊的眼界,即使景區暫時關閉,她想的退路也不是回去種地。卓瑪說她想讓娃娃到縣城裡去讀書,她想把村裡的旅遊做起來,等九寨溝景區重新開放時,把遊客吸引到村裡來,讓九寨溝縣處處是景區,處處有遊客。“卓瑪的故事帶著一股堅韌的力量,象徵九寨溝重生的希望。在大自然的災難面前,恢復重建重振經濟需要長時間的努力,也需要各界的力量。”

援藏報道是什麼樣的?在出發之前,成都全搜索記者張威曾在頭腦裡面設想過許多種方式。“我來到阿壩州,看到的是猶如親人一般情同手足,無比溫暖的邛崍援藏工作隊;在艱苦條件下翻越高山,對貧困戶鞠躬盡瘁的大邑援藏工作隊;以及有著部隊一般的工作、作息制度,敢於對難題發出挑戰的彭州援藏工作隊。”張威說,“援藏報道工作又給我帶來了什麼呢?我想有兩個字最為貼切——踏實。”

“沒有想到在退休前,還能有機會深入藏區,報道成都援藏故事。”接到報道任務之後,年屆59歲的成都日報攝影記者張全能背上了重達10餘公斤的攝影包,踏上征程。“在松潘縣和黑水縣的採訪過程中,因為海拔原因,我的身體有些不適。同行的同志們多少都有些高原反應,我更不可能把我的負重轉移到其他人身上。”大邑縣援藏幹部王丫丫令張全能記憶深刻。“雖然她是一位女同志,但是她把松潘縣25個鄉鎮55個貧困村2769戶貧困戶全部走訪過,真的很了不起。”在張全能看來,一位女性援藏幹部要徒步翻越雪山、使用棍棒在密林中開路,這樣紮實的工作作風令人欽佩。

現代化農業科技設備讓人看到希望

第二組路線: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甘孜縣—爐霍縣

“提到藏區讓我想到的是雪山、犛牛與一望無際的草原。對身體素質的自信讓我一路上都充滿了興奮。”帶著激動心情出發的成都晚報攝影記者孫琳一下飛機就感受到心跳加速。“從玉樹機場到石渠縣兩個多小時的車程中,隨著海拔的上升,公路兩側的樹木開始減少,從最初的樹木,到灌木叢,隨後僅剩下泛著點黃色的草。”在石渠,孫琳第一次瞭解到了海拔超過4000米的地方連樹木都沒有辦法存活。從採訪的第一天開始到最後一天,孫琳用自己的鏡頭記錄著受援藏區在成都的幫助之下,發生的點滴變化。“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一位援藏幹部的膚色幾乎都和藏區同胞的膚色相近。”

“錦江區援助爐霍縣建設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園讓我印象最深,現代化的農業科技設備在藏區的投入和產出,真正讓人看到了脫貧奔康的希望所在。”出生於1996年的成都全搜索實習記者劉泰謙是本次特別報道組當中年齡最小的一位,剛剛從大學畢業參加工作的他更是第一次來到高原藏區。“石渠縣城的海拔就有4500多米,連續兩個晚上睡不著覺、噁心嘔吐,確實能夠感受到援藏工作的艱辛與不易。”

6天3縣的採訪行程中,每一個縣在成都晚報記者黃尚斐看來都有值得仔細記錄的故事。“在金牛區援助下,石渠縣城管大隊長斯塔洛桑結束了沒有裝備、沒有制服甚至沒有垃圾桶的‘光桿司令’歷史。樓房、街道建起來的同時,石渠縣城也和現代文明城市同步,擁有了讓人感到舒適的城市容貌。”黃尚斐認為,成都援助的可貴在於不僅僅關注經濟領域的脫貧奔康,更關注到了醫療、教育等民生領域的提升與保障。“在甘孜縣,龍泉驛區援藏醫生傾情付出,對於生命進行照護與醫救。在爐霍縣,錦江區援助的唐卡學校不僅解決了就業脫貧的問題,同時也讓爐霍群眾瞭解到了現代教育的重要性。”

今年已到位援助資金3.34億元

300餘名教師赴甘孜、阿壩支教

進一步夯實藏區發展基礎、提升藏區造血功能,離不開援助項目及其資金的落地落實。去年,成都市20個區(市)縣應撥付援助資金3.58億元,實際撥付援助資金4.27億元,超額撥付援助資金0.69億元。今年按照資金援助標準,計劃撥付資金4.002億元,截至目前已到位3.34億元(當前進度83.5%)。同時,記者瞭解到,在撥付標準以外已額外撥付了財政援助資金2919.5萬元,引導社會力量無償捐款捐物達1528.8萬元。按照成都20個支援區(市)縣制定的2018年度項目實施計劃,今年將實施項目445個,目前已經全部啟動,已完成項目達93個。

“我們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擺在援藏工作的突出位置,推進受援縣民生改善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讓藏區群眾更多地享受到改革開放和對口支援的成果。”市援藏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以來我市全面實施貧困地區城鄉醫療衛生對口支援“傳幫帶”工程,以培育本土人才為重點,科學制定對口支援三年規劃、年度計劃和師帶徒“傳幫帶”方案;部分市級醫院根據受援地實際和需求,對受援縣醫院進行了託管,全面負責被託管醫院的運營管理工作。扶貧必先扶智,成都大力支持和幫扶藏區教育事業發展。市教育局組織20個區(市)縣458所學校(幼兒園)對口幫扶甘孜州、阿壩州19個縣(市)477所校(園),選派300餘名教師赴兩州地區支教;開展“名師好課”送教活動,切實辦好“內地民族班”,組織成都三中等普通高中今年招收甘孜州學生100名、阿壩州學生50名,並選派一名優秀青年幹部掛職九寨溝縣教育局任副局長,指導九寨溝縣教育快速提質,充分發揮了成都首位城市及成都教育的示範引領作用。“接下來,我們將強化督促,推動援藏項目落地、資金到位。”市援藏辦有關負責人表示,成都將把援藏項目推進情況納入援藏目標考核內容,利用剛性考核手段促進項目建設和資金投入,督促20個區(市)縣如期完成今年剩餘6600萬元資金的撥付,並加快項目建設,儘早實現資源用起來、項目建起來、運營轉起來、效益顯出來。

成都傳媒集團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