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use Rules》读后感之二:人生实苦,纠结更甚

《House Rules》读后感之二:人生实苦,纠结更甚

《House Rules》里的母亲艾玛实在拥有一个辛苦的人生。

大儿子在两岁的时候,被确诊为自闭症,但是又是属于天才频出的Asperger’s Syndrome,所以这又给了她无限的信心,觉得一定要不计一切代价的让他发光发热。

小儿子在这个时候不择时机的出生了,丈夫觉得被冷落到忍无可忍,和她离了婚,于是就剩下她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孤苦。

她一直在纠结什么呢?大儿子在不发病的时候,的确显示出超高的智商,小儿子虽然是个正常人,但是,我们周围多的可不就是正常人?

艾玛从一开始的不知不觉,到后来目的明确的,非常偏心,一切都以大儿子的各种需求为主。

如果真的是个一条道走到黑的人,周围人的意见水泼不进,倒也罢了,偏偏她没有跑偏的另一半的心又会时不时跳出来骚扰她一下,对着小儿子释放出一些永远兑现不了的承诺和温情。

一边内疚,一边毫无改进。几乎痛并快乐着。

更要命的还在后面。

大儿子的女同学失踪,而大儿子的衣物里出现了女同学的背包。她作为一个母亲,一个普通人的正义感压到了一切,主动给警察打了电话。

结果警察没有问出什么,就离开了。过几天,艾玛通过电视,发现大儿子的毛毯出现在女同学死亡现场,她又给警察打了电话。

这次警察终于将大儿子作为凶杀嫌疑人带走,艾玛像如梦初醒般,找律师,找帮手,千方百计要赢得胜利。

于是故事后半部就变成:我知道我儿子杀了人,但是我不想说,我一边把他交给你们,一边希望法律对他网开一面,因为他患有自闭症。

任何一个同样有良知的读者或者母亲,都不会觉得她不应该报警,或者不应该全力以赴为自己的儿子,只是她这种两边跳跃,不自知的纠结十分害人。

她对着警察说,我儿子有些东西你们需要看一下,结果,孩子被带走;直到审判的最后一刻,当她被问及是否觉得儿子是杀人犯的时候,又说,当然不是,他不是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

就好像是一个人非要占据道理的两面,因为相信公义,所以举报自己的儿子,因为相信儿子,所以非要为他澄清。

自己不断的站在自己的对立面挑战自己,越说越觉得自己有理。虽然她自己的立场可以两边变换,但是,她站在哪一边,哪一边就是光明啊。

不知道她是不是在心里为自己竖立起一个强大的道德丰碑,从不逾越,只能更甚。

她的律师都不相信她会一而再,再而三的自己叫来警察,她周围所有的人都不相信,她真的对大儿子能力所能达到,视而不见。

甚至感情上也是非常的粘稠不清。见到已经分开15年的前夫和现任妻子还会心生嫉妒,但是转眼在她儿子的案件进行的最激烈的时候,和小她十岁的律师,发生一夜情。

因为小说写得非常细致,非常真实,读者完全可以想像这样的人就存在自己身边。但是关上书一想,这个搅天搅地的女人,这一切的麻烦,其实都是因为你自己的不消停啊。

当然,小说的结局是好的,律师真的爱上她,大儿子也无罪释放(他是真的没有杀人),让艾玛之前所有的纠结都只是增加个人魅力,而对生活毫无损伤。

不知道要经受多少天雷而不死才有这样的幸运。

对于普通人而言,选择慢一点,稳一点,多想想前因后果,相信了就不再随意更改,也许才会拥有相对成功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