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梆」作爲劇種名稱,是從「懷慶商幫」演繹過來的

海神戲也有興衰時期。作為地方劇種,是從何代何時又由何人把“海神戲”易名為“懷梆戲”呢?筆者尚未見到確切的記載。僅就此進行過調查訪問。沁陽業教辦退休幹部張易生(今年82歲)和清代懷慶商幫成員益興永號後人程老先生(患腦出血後遺症)談的基本一致。他們認為:“懷梆”作為劇種名稱,是從“懷慶商幫”演繹過來的。

“懷梆”作為劇種名稱,是從“懷慶商幫”演繹過來的

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由我國南方繁衍到中原,到“康乾盛世”時,以地黃、山藥、生膝、菊花等四大懷藥為主的藥商,為了開拓更大的市場,就結成了幫派,還有火藥、棉布、筆硯、陶器和鐵貨轉運等,使幫派範圍越來越大。

“懷梆”作為劇種名稱,是從“懷慶商幫”演繹過來的

正如鄭州大學王興亞教授在《明清河南集市廟會會館》一書中所寫的:懷慶土地肥美,除棉花、棉布、糧食、所產的藥材“種類至繁…行銷於蜀、甘、秦、晉等省為最多。”“禹州在明朝時,每年三月有藥材交流大會。

“懷梆”作為劇種名稱,是從“懷慶商幫”演繹過來的

清乾隆年間,由於各地商業雲集和經營藥材種類的不同,逐漸形成了山西幫、商城幫、江西幫、祁州幫、天津幫、毫州幫、懷幫等十三幫。每幫都建有自己的商業交流根據地亦即交易中心,稱會館。

“懷梆”作為劇種名稱,是從“懷慶商幫”演繹過來的

筆者曾對位於北京珠市口的明代“懷慶會館”,清代“覃懷會館”,西安清代“懷幫會館”和禹州的“懷幫會館”進行過考查。會館內部都有戲樓禹州的戲樓建在大殿內,今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至今仍流傳著“十三幫一大片,大不過懷幫一個殿”的口頭禪。

“懷梆”作為劇種名稱,是從“懷慶商幫”演繹過來的

會館落成慶典及廟會交易活動,總要在戲樓上演出具有幫地風俗民情、土語方言的歌舞角戲,因此,各幫都要出資資助各自地方上較有名望的戲班子,懷慶商幫當然是選派好的海神戲班子與之爭濃鬥豔。

“懷梆”作為劇種名稱,是從“懷慶商幫”演繹過來的

隨著懷慶商幫聲譽的提高,其所資助的戲班子也“奔走於大河南北,遠至陝西、甘肅、山西、山東、直隸、江蘇、安徽、湖南、湖北及東北各省。”然而在請帖和戲曲海報中都以幫會而名即“懷慶商幫”或“懷幫”。

“懷梆”作為劇種名稱,是從“懷慶商幫”演繹過來的

人們在奔走相告和街談巷議中就成了“懷幫唱大戲”或“去看懷幫戲”。當時的懷幫戲樂器簡單,僅有尖弦、胡胡和棗木梆子等。尤其是棗木梆子,節奏感強,烘托戲曲情節更加起伏跌蕩,高潮澎湃,於是乎約定俗成,“懷幫戲”漸被“懷梆戲”所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