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看西峯|今非昔比話毛寺

黑老鍋冰窟、隴東冰雪健身基地、無止橋、生態小學……近年來,隨著一個個新鮮的名詞進入人們視野,沉寂多年的毛寺村逐漸成為慶陽市乃至周邊地區市民群眾爭相踏訪的旅遊熱點,也承載起當地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更多暢想。

然而,曾幾何時,“毛寺”這個村名卻是當地群眾不堪回首的貧窮記憶。“前些年,村裡沒有辦公場所和設施,上面下來的幹部只能在村幹部家裡吃住。”毛寺村駐村工作隊隊長高振賢曾在鄉上工作了8年時間,他說,因為生活不方便,那時候鄉上的幹部都不願意到毛寺村來。

“拉個話話容易,見個面面難”

毛寺村位於西峰區顯勝鄉西南部蒲河川區。一條不寬不窄的蒲河在世代哺育毛寺村民的同時,也將整個村子天然地分為兩半,給兩岸群眾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村民毛錦文家在蒲河北岸的大坪組。雖然隔著河可以看到對面塬上涇川縣荔堡鎮的建築,但要去一趟並不容易。前些年,毛錦文在荔堡鎮上班,每當遇上連續陰雨天氣,河水上漲,他只能先到肖金鎮,從塬上繞著走。

媒體看西峰|今非昔比話毛寺

媒體看西峰|今非昔比話毛寺

“別看現在開車20分鐘就到了,那時候,我1點鐘出門去肖金趕著坐一天一趟的班車,下午6點多才能到荔堡鎮,從肖金繞一圈兒得100多公里路。”毛錦文說,不僅自己上班不方便,村民到對岸種地往往也得看天氣,要是下雨,村民就回不了家。

“那年村支書推著新買的摩托車過河,差點被水沖走了,最後還是我們在對岸用繩子拉回來的。”

“南岸群眾種的甜瓜到不了西峰,只能去附近的荔堡鎮賣,每斤少賣兩三塊錢。”

“有的村民嫌過河不便,在10多公里外的唐苟村蓋了房子,生活、種地兩頭跑。”……

談起這條村裡的“母親河”,村民們似乎更多的是抱怨。

媒體看西峰|今非昔比話毛寺

媒體看西峰|今非昔比話毛寺

2006年,瞭解到對岸學生因為這條河而上學不便,香港一家慈善機構修建了毛寺村第一座橋——無止橋,寓意“學無止境”。雖然這座由鐵架和竹板製成的橋僅供行人通行,但總算結束了毛寺村民涉水過河、隔空喊話的歷史,全村1500多口人過河有了保障。

2015年,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各貧困村基礎設施迎來“大變臉”。 當年,西峰區在緊鄰著無止橋建成了第一座漫水橋,從此,“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各種車輛、行人自由穿梭於蒲河之上。

一年後,西峰區政協又在距漫水橋3公里的蒲河上游建成一座更長、更美的“連心橋”。短短几年間,毛寺村10公里的蒲河河面上相繼建成3座橋。再面對這條河時,村民臉上少了愁容,多了幾份思考,他們開始考慮如何通過這3座橋走向幸福生活。

“有想法,沒辦法”

蒲河水給了毛寺村民易於灌溉的便利,川區充足的光熱資源非常適宜發展設施農業。聰明的毛寺人抓住這些有利條件,早在二三十年前便建起了塑料大棚,發展設施瓜菜。

但是這麼多年的收益告訴群眾,發展設施種植不成規模、缺少技術,僅能養家餬口,成不了“大氣候”。

村裡的出行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後,村民毛有虎首先想到的是將自家設施大棚數目擴大至20個,“有規模才能有效益”。隨後,他又將部分技術相對落後的小拱棚改造成高架大棚。川區光、熱、水條件好,毛有虎種植的白菜、辣椒等蔬菜比周邊地區的早上市20多天。

媒體看西峰|今非昔比話毛寺

媒體看西峰|今非昔比話毛寺

“大部分甜瓜根本上不了市場,在微信上聯繫好,客商直接將車開到地頭全部運走了。”毛有虎說,效益最好的時候,自家的瓜菜一年收入了8萬多元。

群眾更願意用兜裡的錢投票。看到毛有虎發展設施瓜菜賺了錢,又有鄉村幹部動員,幫扶單位還提供技術培訓,村民們開始大規模建棚種瓜菜。今年,下灣組的設施大棚數量達到208個,49戶群眾中有30戶搞起了設施種植。

“有想法,沒辦法”,這讓如今的養殖大戶毛致國一家曾經進入貧困戶行列。那時候,因為要照顧癱瘓的母親,毛致國便想在家搞養殖。但是,家住半山腰的毛致國面臨的窘境是:粉飼料得用架子車拉到塬上的顯勝鄉街道,牲畜飲水得到3裡外的溝裡去挑,家裡只通照明電,割回來的草要靠鍘刀一點一點鍘……

2013年,精準扶貧的春風吹進毛寺,村裡通上了動力電,家裡接入了自來水,毛致國拿著5萬元貼息貸款買回了農用車、粉料機、鍘草機等機械和豬、牛、羊,又承包了8畝地種植飼草飼料,準備實施自己以前的“想法”。

鄉上免費開展養殖技術培訓,村互助資金合作社提供低息貸款幫助滾動發展。短短兩年時間,毛致國便摘掉了“窮帽子”,併成了村裡的養殖“土專家”和大忙人,現在,誰家養的牲畜有問題都會請他過去瞧瞧。在毛致國的帶動下,毛寺村十多戶群眾發展起了養殖,有的農戶每年光產的羊羔就收入過萬元。

“毛寺冰窟久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多年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習慣於上山放羊、下山種地,對於身邊的溝溝壑壑熟悉到不願細看。

2013年,伴隨著本地攝影愛好者和驢友一組鏡頭的發佈,毛寺村黑老鍋冰窟罕見的地質奇觀立刻引來眾多遊人踏訪,冬季每天的遊客達到數千甚至過萬名。

黑老鍋冰窟一夜成名,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這個始建於東漢的古老村子。

媒體看西峰|今非昔比話毛寺

龍泉寺、顯聖殿、無止橋、連心橋、生態小學……經過認真梳理,結合西峰區對毛寺村“西遊”的定位,毛寺村幹部群眾將這些散落的明珠串起來,開始著手建設以黑老鍋為中心的旅遊景區,黑老鍋步行棧道、遊客接待中心、毛寺古街、龍泉寺觀景臺、生態停車場相繼開建。

2016年,村上成立了慶陽毛寺黑老鍋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註冊了“黑老鍋”商標,開發銷售本地生產的土蜂蜜、土雞蛋、米醋、黃酒、菜籽油、甜瓜等旅遊產品。

為了吸引更多的遊客來到毛寺村旅遊消費,2017年,西峰區在蒲河川景區舉辦了中國·慶陽首屆油菜花節暨“花香蒲河、魅力西峰”系列活動。地質奇特、風景優美的蒲河川成為“隴東學院美術學院藝術實踐基地”“慶陽市攝影家協會美麗鄉村創作基地”和“西峰區文聯採風寫生基地”,毛寺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同時,西峰區依託蒲河川獨特的山水資源,先後招商引資建成了隴東冰雪健身基地、採摘園、月亮灣香草園等一批人文景觀,著力打造春季賞花、夏季避暑、秋季採摘、冬季滑雪的鄉村旅遊勝地。

媒體看西峰|今非昔比話毛寺

媒體看西峰|今非昔比話毛寺

大景區建設讓周邊群眾擁抱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村民李會能和老伴每到冬季都會在川道里支起攤子賣涼皮,每天收入兩百多元,生意好的時候人手不夠,在外打工的兒子和兒媳婦也回來幫忙。

“附近群眾在流轉土地的同時到項目建設現場打工,每年可收入約兩萬元,景區周邊農戶旅遊旺季擺攤設點,年營業額達到6萬多元。即將投入運營的生態停車場,將進一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預計年收入可增長50餘萬元。”村支書毛穎敏介紹,如今,毛寺村各組修通了硬化路,戶戶接通了自來水,學生上學有校車接送,村級集體固定資產過千萬元,毛寺已不再是村民記憶中的“貧窮”代名詞。

建成居民安置點7處126戶;完成甘肅東部百萬畝土地整理項目5424畝;新修、整修硬化道路54.3公里,對顯毛公路進行提質改造;流轉土地栽植刺槐80畝,貧困戶以產業扶貧資金入股保底分紅……毛寺村部張貼著一張《村級開發規劃》,一個個已經完成或即將實施的項目,詳細記載著全村359戶群眾對小康生活的美好憧憬。(作者:文/杜斌偉 圖/李卿 視頻/李卿 趙丹 製作/趙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