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西峰|今非昔比话毛寺

黑老锅冰窟、陇东冰雪健身基地、无止桥、生态小学……近年来,随着一个个新鲜的名词进入人们视野,沉寂多年的毛寺村逐渐成为庆阳市乃至周边地区市民群众争相踏访的旅游热点,也承载起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多畅想。

然而,曾几何时,“毛寺”这个村名却是当地群众不堪回首的贫穷记忆。“前些年,村里没有办公场所和设施,上面下来的干部只能在村干部家里吃住。”毛寺村驻村工作队队长高振贤曾在乡上工作了8年时间,他说,因为生活不方便,那时候乡上的干部都不愿意到毛寺村来。

“拉个话话容易,见个面面难”

毛寺村位于西峰区显胜乡西南部蒲河川区。一条不宽不窄的蒲河在世代哺育毛寺村民的同时,也将整个村子天然地分为两半,给两岸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村民毛锦文家在蒲河北岸的大坪组。虽然隔着河可以看到对面塬上泾川县荔堡镇的建筑,但要去一趟并不容易。前些年,毛锦文在荔堡镇上班,每当遇上连续阴雨天气,河水上涨,他只能先到肖金镇,从塬上绕着走。

媒体看西峰|今非昔比话毛寺

媒体看西峰|今非昔比话毛寺

“别看现在开车20分钟就到了,那时候,我1点钟出门去肖金赶着坐一天一趟的班车,下午6点多才能到荔堡镇,从肖金绕一圈儿得100多公里路。”毛锦文说,不仅自己上班不方便,村民到对岸种地往往也得看天气,要是下雨,村民就回不了家。

“那年村支书推着新买的摩托车过河,差点被水冲走了,最后还是我们在对岸用绳子拉回来的。”

“南岸群众种的甜瓜到不了西峰,只能去附近的荔堡镇卖,每斤少卖两三块钱。”

“有的村民嫌过河不便,在10多公里外的唐苟村盖了房子,生活、种地两头跑。”……

谈起这条村里的“母亲河”,村民们似乎更多的是抱怨。

媒体看西峰|今非昔比话毛寺

媒体看西峰|今非昔比话毛寺

2006年,了解到对岸学生因为这条河而上学不便,香港一家慈善机构修建了毛寺村第一座桥——无止桥,寓意“学无止境”。虽然这座由铁架和竹板制成的桥仅供行人通行,但总算结束了毛寺村民涉水过河、隔空喊话的历史,全村1500多口人过河有了保障。

2015年,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各贫困村基础设施迎来“大变脸”。 当年,西峰区在紧邻着无止桥建成了第一座漫水桥,从此,“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各种车辆、行人自由穿梭于蒲河之上。

一年后,西峰区政协又在距漫水桥3公里的蒲河上游建成一座更长、更美的“连心桥”。短短几年间,毛寺村10公里的蒲河河面上相继建成3座桥。再面对这条河时,村民脸上少了愁容,多了几份思考,他们开始考虑如何通过这3座桥走向幸福生活。

“有想法,没办法”

蒲河水给了毛寺村民易于灌溉的便利,川区充足的光热资源非常适宜发展设施农业。聪明的毛寺人抓住这些有利条件,早在二三十年前便建起了塑料大棚,发展设施瓜菜。

但是这么多年的收益告诉群众,发展设施种植不成规模、缺少技术,仅能养家糊口,成不了“大气候”。

村里的出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后,村民毛有虎首先想到的是将自家设施大棚数目扩大至20个,“有规模才能有效益”。随后,他又将部分技术相对落后的小拱棚改造成高架大棚。川区光、热、水条件好,毛有虎种植的白菜、辣椒等蔬菜比周边地区的早上市20多天。

媒体看西峰|今非昔比话毛寺

媒体看西峰|今非昔比话毛寺

“大部分甜瓜根本上不了市场,在微信上联系好,客商直接将车开到地头全部运走了。”毛有虎说,效益最好的时候,自家的瓜菜一年收入了8万多元。

群众更愿意用兜里的钱投票。看到毛有虎发展设施瓜菜赚了钱,又有乡村干部动员,帮扶单位还提供技术培训,村民们开始大规模建棚种瓜菜。今年,下湾组的设施大棚数量达到208个,49户群众中有30户搞起了设施种植。

“有想法,没办法”,这让如今的养殖大户毛致国一家曾经进入贫困户行列。那时候,因为要照顾瘫痪的母亲,毛致国便想在家搞养殖。但是,家住半山腰的毛致国面临的窘境是:粉饲料得用架子车拉到塬上的显胜乡街道,牲畜饮水得到3里外的沟里去挑,家里只通照明电,割回来的草要靠铡刀一点一点铡……

2013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毛寺,村里通上了动力电,家里接入了自来水,毛致国拿着5万元贴息贷款买回了农用车、粉料机、铡草机等机械和猪、牛、羊,又承包了8亩地种植饲草饲料,准备实施自己以前的“想法”。

乡上免费开展养殖技术培训,村互助资金合作社提供低息贷款帮助滚动发展。短短两年时间,毛致国便摘掉了“穷帽子”,并成了村里的养殖“土专家”和大忙人,现在,谁家养的牲畜有问题都会请他过去瞧瞧。在毛致国的带动下,毛寺村十多户群众发展起了养殖,有的农户每年光产的羊羔就收入过万元。

“毛寺冰窟久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多年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习惯于上山放羊、下山种地,对于身边的沟沟壑壑熟悉到不愿细看。

2013年,伴随着本地摄影爱好者和驴友一组镜头的发布,毛寺村黑老锅冰窟罕见的地质奇观立刻引来众多游人踏访,冬季每天的游客达到数千甚至过万名。

黑老锅冰窟一夜成名,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始建于东汉的古老村子。

媒体看西峰|今非昔比话毛寺

龙泉寺、显圣殿、无止桥、连心桥、生态小学……经过认真梳理,结合西峰区对毛寺村“西游”的定位,毛寺村干部群众将这些散落的明珠串起来,开始着手建设以黑老锅为中心的旅游景区,黑老锅步行栈道、游客接待中心、毛寺古街、龙泉寺观景台、生态停车场相继开建。

2016年,村上成立了庆阳毛寺黑老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注册了“黑老锅”商标,开发销售本地生产的土蜂蜜、土鸡蛋、米醋、黄酒、菜籽油、甜瓜等旅游产品。

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毛寺村旅游消费,2017年,西峰区在蒲河川景区举办了中国·庆阳首届油菜花节暨“花香蒲河、魅力西峰”系列活动。地质奇特、风景优美的蒲河川成为“陇东学院美术学院艺术实践基地”“庆阳市摄影家协会美丽乡村创作基地”和“西峰区文联采风写生基地”,毛寺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同时,西峰区依托蒲河川独特的山水资源,先后招商引资建成了陇东冰雪健身基地、采摘园、月亮湾香草园等一批人文景观,着力打造春季赏花、夏季避暑、秋季采摘、冬季滑雪的乡村旅游胜地。

媒体看西峰|今非昔比话毛寺

媒体看西峰|今非昔比话毛寺

大景区建设让周边群众拥抱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村民李会能和老伴每到冬季都会在川道里支起摊子卖凉皮,每天收入两百多元,生意好的时候人手不够,在外打工的儿子和儿媳妇也回来帮忙。

“附近群众在流转土地的同时到项目建设现场打工,每年可收入约两万元,景区周边农户旅游旺季摆摊设点,年营业额达到6万多元。即将投入运营的生态停车场,将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预计年收入可增长50余万元。”村支书毛颖敏介绍,如今,毛寺村各组修通了硬化路,户户接通了自来水,学生上学有校车接送,村级集体固定资产过千万元,毛寺已不再是村民记忆中的“贫穷”代名词。

建成居民安置点7处126户;完成甘肃东部百万亩土地整理项目5424亩;新修、整修硬化道路54.3公里,对显毛公路进行提质改造;流转土地栽植刺槐80亩,贫困户以产业扶贫资金入股保底分红……毛寺村部张贴着一张《村级开发规划》,一个个已经完成或即将实施的项目,详细记载着全村359户群众对小康生活的美好憧憬。(作者:文/杜斌伟 图/李卿 视频/李卿 赵丹 制作/赵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