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大戰如此重要,劉備卻偏偏不帶上諸葛亮,爲何?

用戶65219092966


之所以有人覺得,劉備發動的夷陵大戰,應該帶上諸葛亮。是因為,一者,諸葛亮在後世被過分神話,尤其是對其軍事指揮才能,誇張得非常厲害。魯迅說:“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二是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身患重病之際,把整個蜀國託付給諸葛亮。所以,大家都覺得劉備該帶上諸葛亮。

(劉備劇照)

但實際上,劉備沒帶上諸葛亮,是因為他對戰爭的看法,對諸葛亮的看法,和我們是有很大區別的。

先說劉備對夷陵大戰的看法。

我們認為,夷陵大戰是三國時期決定三國走向的三大戰役之一(另兩大戰是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是前三國與後三國的分水嶺。但是,劉備其實並不這麼看。劉備認為,這確實是一場重要的戰爭。不過不是前後三國的分水嶺,而是他走向統一全國的重要一步。換一句話說,他對戰勝東吳,有必勝的信心。為什麼這麼說?

第一,劉備剛在漢中之戰中打敗了曹操,並且不久曹操就去世。蜀漢的勢頭,是當時最強勁的。

第二,東吳的實力是三國最弱的,雖然東吳偷襲荊州得手,殺死關羽。但是那不過是一次偷襲而已,是關羽大意的結果。如果關羽謹慎一點,或者關羽並不北上攻打襄樊,東吳未必有機會。

第三,東吳一片討饒之聲。東吳不但反覆來信求和,東吳的知識分子也不斷來信勸說劉備。最有名的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給劉備寫的那句話:“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熟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諸葛瑾的話說得非常對,而且基本上是站在中立的立場幫劉備分析,讓劉備審時度勢,以大局為重。但是在劉備聽來,完全是另外一種味道,是明顯的討饒。所以這反而更增加了他攻打東吳的信心。

(諸葛瑾劇照)

第四,劉備剛稱帝,他對自己的影響力足夠自信。在劉備看來,曹丕稱帝是僭越,是篡位。正因為曹丕是僭越,他才稱帝。那時候,他代表漢家正朔,是天子,是天下之主。他前往討伐東吳,天下人都會支持他,東吳也會很快俯首稱臣。

第五,劉備想奪取天下的心情非常急迫。劉備雖然稱帝,但他可不想當漢中王、成都王,偏於一隅,他要獲得天下。那時候劉備已經60多歲了,活不了幾年了。他討伐東吳,表面上是為關羽報仇,真實意圖是想滅了東吳,獲得南方半壁江山。可以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藉口。

由於劉備很驕傲,很自信,因此,他對諸葛亮存在的意義,看得並不重要。他怎麼看諸葛亮的呢?

第一,諸葛亮反對攻打東吳,和劉備的意見不統一。

諸葛亮反對攻打東吳,讓劉備非常不理解。因為諸葛亮在“隆中對”時,給劉備分析的戰略思路是以益州為根據地,同時擁有漢中、荊州兩個箭頭,兩邊遙相呼應,北伐曹魏,最後獲取天下。但是現在荊州丟了,諸葛亮卻反對他去拿回來,諸葛亮前後的思路是有問題的。因此,在劉備看來,諸葛亮這是怯懦的表現。

既然諸葛亮反對,當然帶在身邊是不恰當的。帶著他,只能擾亂軍心,有百害而無一益,所以他不帶諸葛亮。

(諸葛亮勸說劉備)

第二,劉備對諸葛亮的軍事指揮能力和出謀劃策能力並不認同。

劉備是怎麼評價諸葛亮的呢?

一是劉備認為諸葛亮是一個安邦定國的宰相之才,比如制定法律,甄選百官,獎勵生產,負責後勤。這些是諸葛亮最適合乾的。在前敵指揮,出謀劃策方面,諸葛亮並不在行。

二是諸葛亮是一個戰略家,但不是一個戰術家,更不是一個堅決的戰術執行者。他可以把控天下大局,但是在攻城略地上,其實沒有什麼大的作用。而劉備去打東吳,就是要攻城略地。

三是劉備在託孤的時候,把政務交給了諸葛亮,卻把軍事交給了李嚴。由此可見,他對諸葛亮的軍事才幹,並不認可。

而事實上,劉備對諸葛亮的這個評價,其實是不錯的。從後面諸葛亮指揮的北伐之戰來看,他除了穩妥謹慎以外,很少有奇謀。因此北伐戰打得並不成功。

第三,諸葛亮必須坐鎮成都,穩定成都。

劉備雖然自我感覺是天下之主,但其實對益州來說,他只是個外來戶,益州的老百姓,益州的豪強世族,對劉備口服心不服。如果把諸葛亮也帶走了,成都必然會後院起火,那他就危險了。

事實上,劉備的擔心是很有道理的,當劉備在發動夷陵大戰的時候,就有人造反。後來,劉備去世後,蜀漢更是有一半的郡縣反叛。

而坐鎮成都,穩固大後方,除了諸葛亮,再也找不到更恰當的人選。

雖然如此,劉備不帶諸葛亮,實在是一個大錯誤。諸葛亮固然前敵指揮的能力不行,軍事謀略不高,但是“諸葛一生唯謹慎”,如果謹慎的諸葛亮在頭腦發熱的劉備身邊,斷不會讓他連營紮寨,劉備可能還輸不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夷陵之戰最終確立了三國鼎立局面,是三國最為重要的戰役之一。可奇怪的是,在如此重要的戰役中劉備卻沒有帶上諸葛亮,這是為何呢?我認為原因有三:

一、劉備對獲勝有充足的自信



劉備雖然敗多勝少,但在戰場上摸爬滾打這麼多年,早已“身經百戰”。再加上在漢中之戰中擊敗了一生之敵曹操,讓自己信心倍增。同時,劉備的軍事能力也得到了魏吳兩國的認可。他們認為,在關羽、張飛、馬超死後蜀漢會打仗的也就僅剩一個劉備了。至於諸葛亮是誰,他們完全沒聽過。

事實上,劉備確實有兩把刷子。夷陵之戰,他分三路進攻。在北線佈置黃權,防禦曹魏。南線,他派馬良深入武陵郡,做少數民族的統戰工作。他親率主力坐鎮中路,並在前期勢如破竹。而面對年輕人陸遜,劉備更是不放在眼裡。所以劉備認為贏得此戰只是時間問題,沒有必要把諸葛亮帶在身邊。

那麼諸葛亮真如他們所說的那樣在作戰方面沒有名氣麼?

二、夷陵之戰前諸葛亮主要負責內政後勤工作,而軍事才能並未顯現

歷史中諸葛亮的形象和《演義》中出入較大。夷陵之戰前,諸葛亮沒有單獨指揮過戰鬥,他的主要工作是負責外交和後勤內政。夷陵之戰前諸葛亮主要乾了這些事情:



1、和孫權集團進行交涉,達成孫劉聯盟。

2、赤壁之戰後,諸葛亮被任命為“軍師中郎將”,督令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其主要工作是收取賦稅,充實軍資。

3、劉備入川后,和關羽、趙雲、張飛等人留守荊州。龐統陣亡後,諸葛亮同趙雲張飛等人入川協助劉備,一路多有攻克,最終使劉璋投降。

4、拿下西川后,諸葛亮被任命為軍師將軍,留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特別是漢中之戰,諸葛亮從後方為劉備源源不斷輸送補給,為劉備拿下漢中做出了巨大貢獻。

從上可以看出,赤壁之戰後諸葛亮主要負責內政後勤,而且乾的十分出色,但他的軍事才能並未顯現,所以劉備沒有必要把他帶在身邊。但這並不能代表諸葛亮沒有用處,因為劉備認為他還有更重要的任務。

三、諸葛亮是留守後方的最佳人選

夷陵之戰,劉備可謂是傾巢出動,這樣勢必導致後方空虛。可當時蜀漢才剛剛建立,根基未穩,所以劉備必須要選一人留守,而諸葛亮是最佳人選。

一來,諸葛亮豐富的後勤工作經驗可以保證劉備前線的後勤供應。二來,諸葛亮身為丞相,其出色的內政能力,可以保證蜀漢中央的正常運作。第三,諸葛亮對劉備忠心耿耿,劉備可以放心的將後方交給他。


所以,劉備認為把諸葛亮留在後方更為合適,所以沒有帶他。

但夷陵之戰最終的結局是劉備大敗,鬱悶不已的劉備火速招諸葛亮和皇子來白帝城,將後世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因此從幕後走到臺前,開啟了人生最為壯麗的篇章。

在南征北伐中,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得以顯現。曹魏驚呼,原來蜀漢不只有個劉備,還有個諸葛亮!司馬懿則感嘆到“真乃天下奇才”!


石頭說歷史


夷陵之戰的起因是東吳襲取荊州,並且還斬殺了名將關羽,所以這場戰役是劉備的復仇之戰,同時也是關乎蜀漢命運的一戰。

荊州之於蜀漢,就好比弓之於箭

荊州是三戰之地,是三國中戰略位置最重要的地區。因為荊州進可攻取曹魏腹地,威脅其根本,所以當年蜀漢佔據荊州之後,曹魏才會打算遷都避蜀漢的鋒芒。也就是說當時的荊州,對於蜀漢的北伐大計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劉備討伐東吳,其實主要是為了荊州,而為何不帶著諸葛亮?因為當時諸葛亮需要坐鎮後方,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不出眾,諸葛亮必須源源不斷的保證劉備大軍的後勤補給。同時諸葛亮還需要防止其他勢力染指漢中和益州。

諸葛亮治國理政如蕭何,軍事才能不及劉備

很多說諸葛亮軍事才能遠超劉備,其實這是演義誇大的結果,事實上當時的諸葛亮沒有領兵的經驗,不像劉備已經摸爬滾打了二十多年。劉備的軍事才能應該是遠遠強於諸葛亮,劉備在各個強大勢力的夾縫中,尚能保全自己,這足以說明劉備的過人之處。

所以夷陵之戰中,劉備自然會知能善任,讓諸葛亮負責自己的後勤。總的來說劉備夷陵之戰中,是沒有出現什麼重大的失誤的,反而是因為戰線拉長,導致了大軍補給困難,硬是被陸遜給拖垮了。

演義中諸葛亮被過度的神化,其實真實的諸葛亮同蕭何一般,是個治國之才,但是卻不是軍事能力突出者。


小司馬遷論史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這場戰役由劉備禦駕親征,但是沒有帶上諸葛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第一,劉備這次出征東吳是“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無論諸葛亮如何勸阻都不行。當時吳國偷襲荊州,俘殺關羽,劉備聞之大怒。無論從戰略上講(二路出兵),還是從道義上講(為弟報仇),劉備都是要奪回荊州的。只不過,當時荊州已失守,而蜀漢政權也建立未久,更重要的是在內部穩定,需要休養生息。諸葛亮也是考慮及此所以勸阻,但是劉備不聽,於是,劉備在憤怒之餘,也沒有帶反對東征的諸葛亮。

第二,當時的政治形勢和環境變了,這時候的蜀漢是一個國家,而非當年還是流寇形式的作戰,需要一個穩定的後方。諸葛亮這時被拜為丞相,需要輔佐太子,以穩定後方,併為前線提供足夠的軍馬和糧草。這種重任,也只有身為丞相的諸葛亮才能夠擔當。

第三,諸葛亮並非將帥之才。陳壽在《三國志》裡,對諸葛亮有這樣一番評價:“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可以看出,諸葛亮長於治國,而非行軍打仗。《三國演義》過於神話諸葛亮在軍事上的才能。所以,劉備沒有帶諸葛亮出征,也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

第四,劉備對自己過於自負。要知道,劉備在當時是一等一的英雄,連曹操都稱:“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他和關羽犯了同樣的毛病,對東吳過於輕視,此時周郎已死,在他眼裡,東吳不足為懼。他一生戎馬倥傯,得知東吳大將是陸遜,更是藐視其為一書生。這種自負,讓其也沒有帶諸葛亮隨徵。


國家人文歷史


夷陵之戰劉備是打孫權,孫權一度被諸葛亮視為盟軍,在諸葛亮的眼裡,曹操才是他們共同的敵人,所以,當劉備提出來打孫權的時候,諸葛亮是不同意的。這也就是劉備不怎麼待見諸葛亮的原因。

當時劉備比較倚重的謀士是法正和龐寵,可是,這兩個人偏偏在打夷陵之戰的時候,就已經死翹翹了。劉備賬下的重要謀士,也就剩下諸葛亮了。

既然諸葛亮不贊成他,他當然有事也不帶上諸葛亮了。

劉備為什麼要急於和盟友孫權打仗呢?

因為關羽在敗走麥城的時候,被孫權給殺掉了。關羽在敗走麥城前,是為劉備守護著荊州這個地盤的,關羽一死,這下好了,整個荊州都是孫權的了。

對於劉備來說,自己死了弟弟,還失去了土地,這個仇他不報的話,他怎麼能咽的下這口氣去呢,所以,他集結好大軍後和張飛約定好一起來伐吳。

可是,張飛並沒有來的急和劉備集合,他就被自己的部下給殺了。

劉關張兄弟三人,已經有兩人陣亡了,就剩下劉備一個人了。劉備必須要去幹掉或者說是收回荊州,畢竟這裡本來就是他的地盤。

當時劉備率領了五萬大軍來到吳國,吳國這邊是派了書生陸遜來應戰的。

陸遜這個人,本就是一個書生,甚至之前劉備連他的名字都沒聽說過,再加上陸遜率領的人馬和自己差不多。劉備斷定自己打敗陸遜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可是,劉備真的小看了陸遜,陸遜可是一位儒將,誰要是小看他,誰就等著倒黴吧。

陸遜知道劉備報仇心切,他此次前來肯定是銳不可挫。

面對這樣的現狀,陸遜選擇的是避其鋒利,只是小規模和他作戰,並不發動大的戰爭,他是想先消耗掉劉備的銳氣。

劉備可是等不及的,他開始派先鋒去陸遜大帳前挑釁,大罵陸遜縮頭烏龜,但是,陸遜就是鐵了心,無論你如何罵他,他自是不出營,不應戰。

起先一直都是劉備佔有主動權,可是劉備畢竟是來攻擊的一方,他這邊隨著時間的推移,士兵的士氣漸漸的也消沉了下去。

再加上到了夏天,天氣越來越熱了。

當時他們是在長江邊上打仗,那個天氣士兵真的受不了了,再加上人家陸遜根本就不屑於他們,他們也是沒辦法。

在極其無奈的情況下,劉備只能命令水軍,把營寨建在密林當中,畢竟這裡風大涼爽,在這裡可以避過炎熱的夏天,等到秋天天涼了,再去打陸遜。

就這樣劉備的大軍,在密林裡安營紮寨了有二三百里地長,還是作一字式展開,這個情景,就如同當年曹操赤壁之戰時連在一起的戰船。

陸遜這邊不應戰的做法,被他們自己人很是看不起,畢竟敵人都上門來罵娘了,陸遜根本不敢應戰。當時陸遜的手下都是對他大家指責。

可是,對於這些流言蜚語,陸遜是毫不在乎。

當他看到劉備的大軍在密林的兩百多里地的範圍內駐紮了幾十座大寨的時候,他意識到機會到了。

於是,陸遜開始召集部下,趁著夜色,舉著火把去燒劉備的軍營。

就這樣第一個,第二個......。

幾十座劉備的軍營全部燃燒著了,劉備的士兵燒死了大部分。劉備也是狼狽的逃跑,就在逃到白帝城的時候,他生病了,而且是很重的病,他意識到自己大限已到了,所以,他趕緊把諸葛亮叫到白帝城來託孤。

陸遜這邊,因為他打了一個大勝仗,他的那些部下對他佩服的更是五體投地。沒想到僅僅用火,就輕而易舉的打敗了劉備的大軍。

至此,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勢,已經牢牢的不可逆轉了,劉備一死,諸葛亮開始在蜀國撐起了一片天,他開始用智謀和孫權,曹魏來周旋了。


史學達人


先主外出,(諸葛)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這就是答案。

赤壁大戰之後,諸葛亮獲封軍師中郎將,這是諸葛亮出山以後獲得的首個正式頭銜,他的職責是負責零陵、桂陽、長沙三郡的賦稅徵收,保證軍隊供應。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入蜀,留諸葛亮和關羽鎮守荊州。早在“隆中對策”之時,諸葛亮就為劉備謀劃了“跨有荊益”的戰略佈局,但此次行動,諸葛亮也並不在首發名單之中。直到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才調諸葛亮與張飛、趙雲等入蜀支援。平定成都後,諸葛亮被任命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從此“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在此之後的漢中之戰,劉備與曹操反覆拉鋸,互有勝負。諸葛亮留守成都,源源不斷的為前線輸送兵馬錢糧,戰況最為緊急之時,蜀中名士楊洪(後取代法正擔任蜀郡太守)甚至向諸葛亮提出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口號。最終,憑藉著諸葛亮強有力的後勤支持,劉備逼退了補給困難的曹操,佔據漢中,取得重大勝利。

漢中之戰劉備力挫曹操,威震天下,成為劉備後來稱王乃至稱帝的重要政治資本。此戰的勝利也在劉備集團內部進一步明確了劉備統軍出征,諸葛亮鎮守後方的戰略分工。

而從反面的教訓來看,關羽北伐之時,後方無重臣留守是荊州易手的重要原因。

劉備伐吳之時,曹魏在北方虎視眈眈,南方的少數民族又極難駕馭,隨時可能發動“南蠻入侵”。劉備在益州的統治也並不十分穩固(劉備去世後,蜀中叛亂此起彼伏即是明證。),在此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大舉伐吳,後方的穩定攸關蜀漢政權的存亡。論才能、威望,放眼整個蜀漢政權能擔此重任的唯有諸葛亮。

劉備大舉伐吳,戰事絕非一夕之功,劉備不僅需要諸葛亮在後方供軍需、給糧餉,保證後勤供應,更需要一個可靠的重臣為他鎮國家、撫百姓,確保後方無虞。這就決定了諸葛亮不可能隨軍出征東吳。

考諸史籍,不難看出在夷陵之戰(準確的說是蜀漢伐吳之役)中,劉備出征,諸葛亮留守是劉備系統內部磨合多年,行之有效的戰略分工。體現了劉備對諸葛亮的充分信任和高度認可,是沒有任何疑義的合理安排。


雄州霧烈


公元221年7月,剛稱帝不久的劉備為復奪荊州和報關羽被殺之仇,不聽諸葛亮極力勸阻,不顧群臣反對,堅拒孫權求和,親自率領5、6萬大軍出川順江東下擊東吳,自巫峽建平到彝陵(今湖北宜昌)界160多里,紮營40餘座,樹柵連營700裡。吳、蜀雙方相持、對峙了6個月後,吳將陸遜施以火攻之計,大破蜀軍於虢亭(四川奉節以東)。彝陵之戰,蜀軍大敗虧輸,大部分兵馬被陸遜殲滅,戰船、器械、糧草等作戰物資基本損失殆盡。劉備率殘軍狼狽逃回白帝城,他羞愧難當,憂心如焚,加上疲累過度與年老多病,終於一病不起了。

起初,劉備準備大舉出兵伐吳時,因此次軍事行動關係重大,引發了蜀漢朝野的普遍關注。丞相諸葛亮和翊林將軍趙雲都認為此時不應興兵伐吳,於是極力勸阻。

諸葛亮剛出山時就制定了“東和孫權,北拒曹魏”的戰略國策,如今他見劉備被憤怒衝昏了頭腦,急欲空國而出討伐東吳,替關羽復仇 ,於是極力諫止,勸劉備以大局為重,不要擅自破壞吳、蜀的盟友關係,給曹魏以可乘之機。

翊將軍趙雲更是心直口快,他勸諫劉備道:“國賊是曹魏,不是孫吳,如果能先滅了曹魏,孫權自然會屈服。目前曹操雖死,其子曹丕篡漢,天下人心不服,若我們能趁此機會,進攻關中,佔據黃河、渭河上游,進而討伐凶逆曹丕,則關東地區忠於漢室之士必會乘機反擊曹氏,裹糧策馬以迎王師。把伐魏這等大事擱置一旁,先和原本是盟友的孫吳作戰,是很不明智的,而且會很不利,何況戰爭一旦發動後難以收拾,絕不是智士所為啊”!

劉備對諸葛亮、趙雲的苦勸不置可否,仍執意伐吳。益州學士秦宓和諸葛亮的意見一樣,認為不可輕易和盟友交惡,他也乘勢進諫,用天象不祥來勸誡劉備切勿輕啟戰端、攻伐東吳。劉備聞言大怒,以秦宓妖言惑眾,擾亂軍心為由,下令將他逮捕下獄治罪。幸諸葛亮力勸,替秦宓說情,才被劉備赦免。從此,再也無人敢於站出來反對劉備伐吳了。

之後,劉備稱曹丕剛剛登極稱帝,正忙於穩定內部,無暇南顧以及自己已經完成了伐吳的各項軍事準備,於建安26年(221年)7月,命丞相諸葛亮留守成都輔佐太子,親自率領5、6萬大軍,浩浩蕩蕩東征孫權,以奪回荊州,同時報關羽被東吳誅殺之仇。

劉備臨行前命車騎將軍張飛率萬餘精銳自閬中會合江州。不料喜歡醉酒鞭笞健兒的張飛突然被部將張達、範強(一說範疆)殺害,並帶著他的首級順流東下找孫權邀功去了。劉備聞訊,自是悲痛萬分,對孫權的仇恨又增加了幾分,於是立即傳旨御駕東征。不久,蜀國大軍抵達江州,劉備命趙雲留下來,據守江州。命大將吳班、馮習為先鋒,率軍兵出三峽。不久,彝陵之戰爆發......

假如諸葛亮隨徵的話,或許就不會有連營700裡白給人家燒的昏招,蜀軍也不至於敗得如此之慘,就不會遭遇幾乎全軍覆沒的厄運。

【寫作辛苦 剽竊必究】【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這個問題答案很簡單,原因如下:

一、孔明的《隆中對》名揚天下,但劉備以為孔明主要特長在運送糧草和政權建設,孔明是戰略家,不是戰術家。如法正在,法正可能阻止劉備先行伐吳,劉備如決定伐吳定會帶上法正,入蜀、定軍山、收漢中,法正是當之無愧的劉備第一軍師,劉備在龐統死後對法正相當依賴。連劉備入蜀後,法正有些睚眥必報,違法亂紀,一向主張重典治蜀的孔明也睜隻眼閉隻眼,理由就是劉老闆沒有法正,還像林黛玉進賈府一寄人籬下哩!

二、劉備是三國時目光賊準的人,他看中了孔明的忠誠,看中了孔明卓越的治理國家才幹。

劉氏集團剛剛開張,益州、漢中還未完全歸服蜀漢政權,後方需要孔明這樣的幹才留守。

劉備眼裡的孔明是蕭何一樣的人才,劉禪年幼,關、張已死,只有孔明鎮得住,又是荊州集團的老人,放心!

三、夷陵之仗是險仗、惡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和軍事同等重要,而孔明的後勤司令絕對的一級棒!

四、赤壁之戰、益州之戰、漢中之戰後,劉備相當輕敵。

劉備在赤壁大戰、益州之戰、漢中之戰後,認為曹操一代梟雄都不是自己對手,加之周瑜、魯肅、呂蒙的相繼死亡,使劉備耳旁天天響起曹操在煮梅論英雄時的話語: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現在曹操已一敗赤壁、二敗漢中,天下英雄,能奈我何?





蒼茫大地顧煒斌


帶諸葛亮幹嗎?讓他運糧嗎?諸葛亮在平南中之前都沒軍事上的表現,季漢帶兵打仗劉備第一 關羽第二!當然要和我扯演義的話我沒話說


昨夜星辰昨夜寒


劉備出征,後方總需要重臣留守,只有劉備十分信任權力也很大的諸葛亮是合適人選。



特別要說明的是,和演習中不同,史書並無諸葛亮諫言反對劉備東征的明確記載。

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住白帝。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在法正的傳記裡記載,劉備東征慘敗後,諸葛亮說法正不死的話,能勸阻劉備不要東征,即使東征,也不會慘敗。

(法正)

從這段話,諸葛亮應該是反對劉備東征孫吳的,但沒有劉備出兵時諸葛亮反對的記載。明確反對劉備東征的蜀漢重要人物只有趙雲,黃權則是要求自己出兵先試探孫吳,劉備在後方坐鎮。

劉備東征孫權的決定,是得到了蜀漢大部分高級幹部贊成的。劉備集團的核心幹部,多數是荊州人士,他們對打回老家自然有很高熱情。諸葛亮則是荊州派的首領,直接出面反對打回荊州老家以其身份很難。歷史上諸葛亮應該也沒有明確反對劉備東征。

法正則是關中人,屬於跟隨劉璋父子入蜀的東州派。法正不用顧忌荊州人,活著的話出面反對劉備東征沒顧慮。法正有很高才略,和劉備關係也很好,劉備對其言聽計從。即使劉備東征,帶法正一起的話,也有可能避免歷史上的慘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