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陳素真大師的《梵王宮》是豫劇發展史上的巔峯之作?


豫劇《梵王宮》又名《洛陽橋》、《甩大辮》、《葉含嫣》,是戲劇大師田漢看了豫劇皇后陳素真此劇表演後改名為《梵王宮》,早期豫劇的《洛陽橋》是以唱為主,後陳素真大師將此劇融入了諸多表演元素。1980年4月份這次在鄭州登臺表演《梵王宮》時,陳大師已經62歲,但她老辣詼諧的表演藝術深深的打動了每一位觀眾。

這部劇無論從編劇、導演、音樂、服裝道具到整個演員整容,都展現出了極高的藝術水準,是豫劇發展史上不可多得的巔峰之作。提到陳素真大師,不能不提另一位豫劇泰斗樊粹庭,他倆是真正的黃金搭檔。樊粹庭先生是河南遂平人,著名豫劇作家、改革家和教育家,被稱為“現代豫劇之父”。 他1929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文科獲碩士學位。

因酷愛京劇,在校期間組建國劇隊,自任隊長,並粉墨登場表演。1934年他創辦豫聲劇院,自任院長、編劇和導演,並與豫劇皇后陳素真大師共同改革豫劇的表演、音樂、服裝及化妝。


他注意學習兄弟劇種的先進管理與創作經驗,當得知陝西易俗社從管理制度到劇本創作都名列全國前茅時,便親赴西安觀看演出,把《三回頭》《櫃中緣》等幾十個秦腔摺子戲移植成豫劇演出,轟動了整個開封,為豫劇的改良成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樊粹庭先生曾長期在西安工作和生活。

1950年8月間,陳素真、王魁元等率領劇團在河南、河北等地巡迴演出時將“河南梆子”定名為“豫劇”,此後“豫劇”一詞正式取代了“河南梆子”。可見“豫劇”名稱的確定也是陳素真大師的又一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