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太監罵官是有價格的

清代慣例,朝廷如有諭旨申斥官員,京官由太監傳宣,外官由督撫代宣。因此京官被申斥的,跪聽宣旨後,太監往往要罵這些官員。但罵多罵少或罵重罵輕,全都是有價格的,就看被申斥者是否賄賂或賄賂多少,從而決定罵還是不罵,大罵還是小罵。而當時流傳的說法是大罵稱為“全罵”,小罵稱為“半罵”,不罵稱為“無罵”。

清代太監罵官是有價格的

慈溪與太監合影

清末郵傳部初立,尚書張百熙與侍郎唐紹儀不和,互遞奏章攻擊對方,朝廷不偏不倚,兩人均被傳旨申斥。張百熙倚仗自己資格老,沒有向太監行賄,結果跪聽宣旨後,太監就頓足大罵,足足罵了半個時辰,罵完後再大說一聲“你這個混帳王八蛋滾下去”。張百熙年老體衰,已經跪叩了半個時辰,加上被太監大罵一通,站起來時已面無人色,戰戰兢兢地回到家,仍然悲憤不已,氣不能平,未幾即憂鬱成疾,沒有幾天就一命嗚呼了。而唐紹儀在申斥的前一天,就送了400兩紋銀給宣旨太監,因此宣旨後,太監隻字不罵,只說“下去”二字。時人調侃說他們二人受申斥後被罵,張百熙是“張全罵”,唐紹儀是“唐無罵”。

清代太監罵官是有價格的

張百熙

還有受半罵的。光緒三十三年十月,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前後一日相繼病死,照例19天內不準眾官呈遞奏章,但編修劉廷榮竟破例遞奏摺,朝廷怒傳諭旨申斥。劉廷榮是一個窮翰林,沒有這麼多銀子,但又不甘心忍受太監辱罵,於是想方設法湊了200兩銀子,託人向宣旨太監求情。臨受申斥之日,太監稍減其罵,最後說了句“混帳滾下去”,少了“王八蛋”三個字,被人們呼作“劉半罵”。

清代太監罵官是有價格的

魏躍文

官員的言行如果冒犯了朝廷,由太監代宣訓斥諭旨時,要想不捱罵,就必須鉅額賄賂太監;而如果行賄數額不夠,照樣要捱罵,頂多罵得輕一些;但是如果一兩銀子也不給,那麼就會被罵得狗血噴頭,甚至因此丟失掉生命。如今官場上,這種太監罵人風氣的餘毒,仔細觀察一下,仍然以各種潛在或變換的方式存在著,要想不被訓斥、批評,或者想不受處分,依然要塞銀子,否則訓斥起來或處分起來,一個“重”字是逃不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