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縣溯源」⑦沙莊集和曾經輝煌的沙莊鄉


沙莊集

沙莊,在豐縣城北50華里處,是蘇魯兩省交接的重要集鎮。

明洪武年間,山西移民來到今沙莊地區,其中劉、彭、牛姓人氏較多,故此各莊名為:劉莊、彭莊、牛堂。明嘉靖末年,少數民族回族沙氏家族逐漸興旺,有財有勢,便把劉莊、彭莊、牛堂統稱為沙莊。

清嘉慶初年,沙氏家族人丁不旺,逐漸敗落,便把相當一部分土地賣給該村東北3裡後大莊的李家,即大地主李振鐵(外號“白辮子”)。

清光緒末年,沙家無人,李振鐵便帶領李氏家族人從後大莊遷居沙莊。李振鐵的近支侄兒李繼坤再沙莊成集。

由於沙莊靠近復新河,又靠近豐縣去山東谷亭的大道,加之李家有錢有勢,所以沙莊集一喝即成。

集日為農曆二、四、七、九。後來,李振鐵的另一個近支李繼罕因與李振坤有矛盾,也隨之喝集,為農曆三、五、八、十成集。至此,兩人坐集吃利,互不干涉。

當時沙莊集安在沙莊,即一元寨頭寨門裡與二寨頭門外的空地上,長達200餘米。

集市上的生意較為興隆,主要以糧食交易為主,一般每集都能成交糧食5000斤左右,糧行行人有:牛發現、杜成福、何振山、孫祥法、劉鵝修、邱慎田、孫銅針。

糧行行人與集主分利為裡一半外一半,即集主一半,行人們共分一半。

此外還有李繼行經營的油坊和酒館,魏志針、於瑞廣、牛仕昌、牛振海開設的客店,其中牛仕昌和牛振海增設飯店。還有蔣萬勝的雜貨店、朱殿財的京貸店、於瑞喜的染坊和王尊夫的染坊,後來張仕玉新開客店。這時的沙莊集,集日的人流量再1000人左右,除本地人來趕集外,還有湖東與豐縣以南的生意人。解放後,集市改為天天集。

1957年上大水,沙莊地勢低窪,成為一片汪洋,集市從莊裡遷移到復新河堤上。大水過後,人們仍再大堤上成集,一直延續至今。

自1958年後,集日改為農曆單日為集,即一、三、五、七、九。“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集日改為五、十,不久便成為三、六、九。

1972年以來,集日又恢復為一、三、五、七、九,不過這個單日是按陽曆。

解放後,沙莊集由於靠河、靠大路,集市越來越紅火,逐步以河堤向北發展,形成沙莊大橋南北近450米的街道。

1986年秋,又在沙莊村南建成東西寬30米,長達250米的農貿市場。目前,該集市上有儲蓄所、糧管所、郵電所、旅社、飯店、醫院、食品站、農機站、中學等幾十家單位,各類工商戶近百家。

每逢集日,農貿市場熱鬧非凡,牲口市、豬羊市、魚市、雞市、大小百貨、糧食市、五金雜貨應有盡有,人流量在萬人左右,成交額再三四萬左右。更令人可喜的是,復新河碼頭每天都有150餘條大船路過與停航,山東省的大批建築材料,農副產品都再這裡交易。

沙莊集南頭曾經是沙莊鄉人民政府的駐地,是該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這裡經濟發達,物產豐富,素稱“魚米之鄉”,再加上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2000年,沙莊鄉與原還口鎮合併,統稱為歡口鎮,迄今。

目前沙莊集已成為蘇魯接壤地區較為繁榮的鄉村集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