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財產權促創新,網絡發展享紅利

知识产权促创新,网络发展享红利

網民規模突破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7.7%,網民上網速度更快、網絡質量更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近日發佈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下稱《報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我國積極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的驅動作用,促進信息領域核心技術創新,推動互聯網發展紅利普惠共享,各項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互聯網用戶數量躍居世界第一,信息領域核心技術進步深刻改變了人們生活的諸多方面。當下進入互聯網時代,對知識產權領域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業內人士認為,在互聯網所組成的虛擬空間內,創新成果層出不窮,知識產權制度在激勵和保護互聯網創新中起到的關鍵性作用有目共睹,知識產權理應成為全球互聯網規則體系的重要內容。

助力創新成果轉化

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信息等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發展局勢的新興技術,正在給全球發展和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報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我國量子信息技術、天地通訊、類腦計算、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工業互聯網等信息領域新興技術發展勢頭向好。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李順德表示,新興技術會催生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而與傳統行業相比,創新對於新興技術的發展更加舉足輕重,而新興技術會更加依靠知識產權取得競爭優勢。

人臉識別作為人工智能領域最火熱的技術之一,已經應用於銀行取款、支付、考勤、機場安檢等多個領域。作為我國銀行業人臉識別第一大供應商的雲從科技,是一家由中科院重慶研究院孵化的專注於計算機視覺與人工智能的高科技企業。雲從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知識產權是促進企業自主創新和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方式,雲從科技能夠在“AI+金融”“AI+民航”“AI+安防”領域取得豐碩成果,正是得益於企業注重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成立3年以來,雲從科技已經先後在圖像識別、人臉識別方面佈局專利70件,其中發明專利佔比超過65%,知識產權保護戰略始終作為公司重點戰略實施。截至目前,雲從科技擁有的大部分知識產權都已轉化運用。

除了人臉識別領域,其他新興技術也取得了豐碩的創新成果。《報告》稱,我國在量子芯片、量子編程、量子軟件等方面均有佈局;天地信息網絡一體化進程加快;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類腦計算芯片產品得以推出;人工智能在線下零售店、家庭兒童教育、養老陪護、家務工作、醫療健康、投資風控等多種場景迅速落地;超級計算機在自主可控、峰值速度、持續性能、綠色指標等方面實現突破;企業信息系統進一步向雲平臺遷移,工業互聯網平臺快速發展。可以說,這些高標準、高難度的中國創新成果,讓全世界點贊。與此同時,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已經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一,知識產權在近年來我國自主創新重大項目、重大成就中起到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

強化知識產權保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要加強集中統一領導,完善金融、財稅、國際貿易、人才、知識產權保護等制度環境,優化市場環境,更好釋放各類創新主體創新活力。《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5.69億,相較2017年末增長6.7%,佔網民總體比例達到71.0%。2018年1月至5月,電子商務平臺收入達1164億元,同比增長39.1%。與2017年較大的波動幅度相比,2018 年電子商務平臺收入增速保持平穩,平臺總體收入快速增長。

隨著電子商務平臺的崛起,網絡知識產權侵權現象受到廣泛關注。以阿里巴巴、京東為代表的電子商務平臺因知識產權問題栽過跟頭後,努力探索適應互聯網環境下的知識產權保護模式。“近年來,阿里巴巴一直與包括司法機關、行政機關、權利人、消費者在內的相關主體,積極探索符合市場規律、高效、多方共治、創新的電商知識產權保護模式。”阿里巴巴副總裁孫軍工介紹,阿里巴巴不僅擁有專門治理結構、專門治理規則,還採取主動防控和知識產權侵權投訴系統相結合方式,從科技、商業、法律3個維度解決電商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可以看到,阿里巴巴旗下淘寶網等平臺的網絡購物環境正在逐漸改善。

為提升打擊知識產權侵權假冒的力度與水平,切實解決購物平臺上的侵權假冒問題,從今年8月起,國家知識產權局展開為期4個月的電子商務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專項整治,力圖構築起一道知識產權保護的綠色屏障。

我國是具有龐大用戶基礎的互聯網大國,知識產權為互聯網產業創新發展護航。正如大連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陶鑫良所言,互聯網高科技進步不斷的增速遞進,增強了信息傳播、知識擴散的速度和密度,極大地增強了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強度和頻度,深層次地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深入地影響市場經濟生態及利益格局。在互聯網科技進步背景下,需及時修法立法,儘快調整知識產權制度,使之適應快速發展的科技進步及社會發展的新形態,助力實現網絡強國戰略。(國家知識產權局微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