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靜安:「法律醫院」 讓社區工作更「健康」

上海静安:“法律医院” 让社区工作更“健康”

“在法治軌道上解決問題、化解矛盾,才能有效協調利益關係,最大限度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才能得到社區群眾和社會公眾的認可。”上海靜安臨汾路街道平安辦主任王駿告訴記者,設立“法律醫院”後,街道搭建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全覆蓋的服務平臺,著力推動法律服務向基層延伸。

有了法律作為保障,許多大大小小的鄰里問題迎刃而解。記者瞭解到這樣一個故事:臨汾路街道曲陽路某弄居民旅居國外多年,因陽臺落水管破裂,雨水沿著屋頂流入室內導致積水並向下滲漏,長期影響樓下居民,樓下住戶要求派出所、物業等部門排憂解難,但均被告知沒有破門權限。

街道“法律醫院”的法律顧問朱律師瞭解情況後指出,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某一特定利益遭受侵害,享有救濟權的當事人在法律許可範圍內可以依法採取自力救濟措施,避免損失的擴大。

於是街道社區協調物業人員、派出所民警和居民代表到現場,在多方共同見證下,該居民家的房門被打開,當場製作視頻和錄下證言證詞,並由物業人員出具漏水情況的鑑定證明,漏水點被迅速修復。原本的老大難問題在法律顧問的介入下半天即依法化解。

再比如,臨汾路一小區長期得不到解決的停車難問題,“法律醫院”的法律顧問李律師主持召開了專題聽證會,依法形成了將部分公共用地改造成停車場地的聽證意見,並在此基礎上制定了停車場地的使用規則,使長期困擾居民的難題妥善化解,獲得居民稱讚。

許多街道幹部和居委會幹部感嘆,自從有了法律參謀,我們做工作更有底氣了。

記者瞭解到,臨汾路街道在2014年率先在上海創立了由上海司法局、律師協會、街道和律師“四方合作”的社區治理法治化模式。此後,街道出臺《臨汾路街道關於推進社區法治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搭建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全覆蓋的服務平臺,著力推動法律服務向基層延伸。

首先在街道層面創設“法律醫院”。以街道轄區為單位創設“法律醫院”,規定每週一至週五全日制(法定節假日除外)提供“法律專家坐堂”的門診式法律諮詢和“臨汾法治120”法律諮詢等服務;法定節假日可通過社區的“法律服務室”預約。“法律專家坐堂”堅持需求和問題導向,由專門的執業律師“坐堂”服務。“坐堂”服務的相關信息,提前一週通過海報、微信公眾號公示。

其次在街區層面創設“法律診所”。根據社區治理實際需要,將街道轄區劃分成四個街區,每個街區創設一個“法律診所”,由一名黨員律師擔任負責人,負責與各街區溝通信息、協調工作,安排下一週為社區居民開展法律服務的具體內容。

第三是在居委會層面創設“法律服務室”。街道共轄20個社區(居委會)。在每個社區創設一個“法律服務室”、配備一名法律顧問,每週由街道司法所安排現場辦公半天,並在一週前向社區居民公告服務時間和律師簡介。一名法律顧問服務半徑一般超過三個小區,主要提供法律諮詢、矛盾化解、法制宣傳等服務項目。

在這3層構架下,街道將律師的專業優勢融入街道所屬部門和公安、城管、工商、稅務、安全、市容等對應部門,並讓黨員幹部帶頭,將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應用在日常管理服務工作全過程。

據不完全統計,從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三級服務網絡的法律顧問累計提供服務2200餘次、工作時間6600餘小時、開展法律諮詢服務1800餘次、調解社區矛盾300餘起、為居民提供法律指導290餘次、參與居民區“三會”工作28次、開展法律宣傳講座170次、其他工作服務164次。

王駿表示,引入“法律醫院”之後,法律工作者更加自覺發揮專業特長,為社區法治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為化解社區信訪工作中的重點、難點、熱點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治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