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周年人物記」他見證了華陽幾十年來的巨大變化

「改革开放40周年人物记」他见证了华阳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今年89歲的蒲富榮是華陽街道土生土長的居民,親眼見證了華陽從民國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再到改革開放後各方面的巨大變化。他感嘆,華陽的一切變化太大了,生活條件越來越好。

「改革开放40周年人物记」他见证了华阳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蒲富榮

1930年出生的蒲富榮幾歲時就來到了華陽,雖然當時這裡不是大都市,但比起家鄉來算是繁華之地。以前,華陽有水岸碼頭,不少經商的商人會乘船路過這裡,壯觀的時候有一兩百條船停在河邊,賣茶葉、賣菸草的生意人忙個不停,府河邊自然就成了人們的聚集之地,做飯、洗衣都離不開這條河,當時好生熱鬧。

「改革开放40周年人物记」他见证了华阳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府河老碼頭

“當時再熱鬧,全華陽也就3000人左右,能熱鬧到哪兒去,而跟現在相比,當時的日子很苦的。”蒲富榮回憶道。據瞭解,當時的華陽只有正大街、半邊街等5個街面算是熱鬧,門店也不多,人們很少吃肉,豬場一天只賣12頭豬,當時最有意思的休閒娛樂就是看壩壩電影。

年紀輕輕的蒲富榮為了維持家用,隨父親去打工,當時別說汽車,就連自行車都是稀罕玩意兒。凌晨3點多,他就要隨父親走路去成都市區賣貨或幹活,“單邊過去的話要5-6個小時,幹了一天活還要走回來,回來的時候都是深夜了。”蒲富榮說道。

給他印象最深的是,解放前,一到夏天,華陽河水氾濫,就連幾層高的瓦房都被淹得只剩房頂,不少人被河水沖走,大家只能往更高的地方跑,根本沒人去營救困在房頂和樹上的人。

今年春季的一天,20多名讀書愛好者來到華陽街道通濟橋社區,參加“通濟文化齊開放·最是書香能致遠”讀書會。這次讀書會的主題是認識通濟橋,這讓轄區居民產生了很多共鳴。蒲富榮就是感觸最深的一位,在華陽居住了幾十年的他,向在場“讀友”分享了自己的感觸:通濟橋建於1825年,這座卷拱7孔石橋長98.7米、寬10.1米,是川西平原難得一見的傳統石拱橋。橋墩上雕刻有12生肖,整座橋身非常精美。到了2015年8月,新修建的通濟橋正式通車,新橋主橋長148米、寬30米,設雙向四車道。為方便兩岸居民出行,新橋還設計了人行梯步。

「改革开放40周年人物记」他见证了华阳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新通濟橋(攝影/肖劍華)

談起如今華陽的變化,蒲富榮聊的就不僅僅是通濟橋的變化了。他拿出了地鐵卡和手機,雖說這些現在都再尋常不過了,但是放在幾十年前的華陽,卻是不敢想象的事。“我現在想要到成都市中心去玩,刷這個卡一會兒就到了,地鐵站離家近裡面還有空調。另外,老年人坐公交車還不收費,想去哪兒就去哪兒!想老朋友了,拿出手機打過去就是了!”蒲富榮自豪地說道。

現在,蒲富榮的生活很豐富。上午,作為華陽街道關工委網吧義務監督員,他要到通濟橋社區各個網吧進行安全檢查並查看是否有未成年人在上網,而到了下午,蒲富榮就會選擇放鬆一下,到壩壩上和朋友一起跳交際舞,至今他已經跳了快20年了。蒲富榮說:“以前誰會去跳交際舞嘛,現在有人教,休閒娛樂的方式就多了起來,多活動活動,對身體也好,現在我上下樓買菜騎車都不成問題。”晚上,蒲富榮的兒子會和他一起吃晚飯,再聊聊天。如今,有兒女的陪伴,每月有民政部門的生活補貼,蒲富榮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生活越來越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