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人物记」他见证了华阳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40周年人物记」他见证了华阳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今年89岁的蒲富荣是华阳街道土生土长的居民,亲眼见证了华阳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后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他感叹,华阳的一切变化太大了,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改革开放40周年人物记」他见证了华阳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蒲富荣

1930年出生的蒲富荣几岁时就来到了华阳,虽然当时这里不是大都市,但比起家乡来算是繁华之地。以前,华阳有水岸码头,不少经商的商人会乘船路过这里,壮观的时候有一两百条船停在河边,卖茶叶、卖烟草的生意人忙个不停,府河边自然就成了人们的聚集之地,做饭、洗衣都离不开这条河,当时好生热闹。

「改革开放40周年人物记」他见证了华阳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府河老码头

“当时再热闹,全华阳也就3000人左右,能热闹到哪儿去,而跟现在相比,当时的日子很苦的。”蒲富荣回忆道。据了解,当时的华阳只有正大街、半边街等5个街面算是热闹,门店也不多,人们很少吃肉,猪场一天只卖12头猪,当时最有意思的休闲娱乐就是看坝坝电影。

年纪轻轻的蒲富荣为了维持家用,随父亲去打工,当时别说汽车,就连自行车都是稀罕玩意儿。凌晨3点多,他就要随父亲走路去成都市区卖货或干活,“单边过去的话要5-6个小时,干了一天活还要走回来,回来的时候都是深夜了。”蒲富荣说道。

给他印象最深的是,解放前,一到夏天,华阳河水泛滥,就连几层高的瓦房都被淹得只剩房顶,不少人被河水冲走,大家只能往更高的地方跑,根本没人去营救困在房顶和树上的人。

今年春季的一天,20多名读书爱好者来到华阳街道通济桥社区,参加“通济文化齐开放·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会。这次读书会的主题是认识通济桥,这让辖区居民产生了很多共鸣。蒲富荣就是感触最深的一位,在华阳居住了几十年的他,向在场“读友”分享了自己的感触:通济桥建于1825年,这座卷拱7孔石桥长98.7米、宽10.1米,是川西平原难得一见的传统石拱桥。桥墩上雕刻有12生肖,整座桥身非常精美。到了2015年8月,新修建的通济桥正式通车,新桥主桥长148米、宽30米,设双向四车道。为方便两岸居民出行,新桥还设计了人行梯步。

「改革开放40周年人物记」他见证了华阳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新通济桥(摄影/肖剑华)

谈起如今华阳的变化,蒲富荣聊的就不仅仅是通济桥的变化了。他拿出了地铁卡和手机,虽说这些现在都再寻常不过了,但是放在几十年前的华阳,却是不敢想象的事。“我现在想要到成都市中心去玩,刷这个卡一会儿就到了,地铁站离家近里面还有空调。另外,老年人坐公交车还不收费,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老朋友了,拿出手机打过去就是了!”蒲富荣自豪地说道。

现在,蒲富荣的生活很丰富。上午,作为华阳街道关工委网吧义务监督员,他要到通济桥社区各个网吧进行安全检查并查看是否有未成年人在上网,而到了下午,蒲富荣就会选择放松一下,到坝坝上和朋友一起跳交际舞,至今他已经跳了快20年了。蒲富荣说:“以前谁会去跳交际舞嘛,现在有人教,休闲娱乐的方式就多了起来,多活动活动,对身体也好,现在我上下楼买菜骑车都不成问题。”晚上,蒲富荣的儿子会和他一起吃晚饭,再聊聊天。如今,有儿女的陪伴,每月有民政部门的生活补贴,蒲富荣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生活越来越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