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省劃分爲3區2縣7旗的4線城市,享有「烏蘭哈達」之稱

內蒙古省劃分為3區2縣7旗的4線城市,享有“烏蘭哈達”之稱

內蒙古省劃分為3區2縣7旗的4線城市,享有“烏蘭哈達”之稱

內蒙古省劃分為3區2縣7旗的4線城市,享有“烏蘭哈達”之稱

赤峰市是內蒙古自治區下轄地級市,位於內蒙古東南部,介於北緯41°17′10″~45°24′15″,東經116°21′07″~120°58′52″之間,蒙冀遼三省區接壤處,蒙東遼西冀北地區(舊熱河地區)經濟中心、區域中心城市。被自治區政府定位為省域副中心城市。

全市總面積9萬平方公里,轄三區、七旗、二縣,是一個以蒙古族、漢族為主的多民族城市,是內蒙古第一人口大市,內蒙古東部中心城市。

赤峰屬中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冬季漫長,春季乾旱。

赤峰是中華文化發源地之一,境內有紅山文化遺址。

赤峰地處環渤海經濟區和東北經濟區的腹地,京津冀協同發展輻射區,2015年GDP總值為1861.27億元,是中國50家投資環境誠信安全區之一。

內蒙古省劃分為3區2縣7旗的4線城市,享有“烏蘭哈達”之稱

內蒙古省劃分為3區2縣7旗的4線城市,享有“烏蘭哈達”之稱

內蒙古省劃分為3區2縣7旗的4線城市,享有“烏蘭哈達”之稱

內蒙古省劃分為3區2縣7旗的4線城市,享有“烏蘭哈達”之稱

歷史沿革

史前時期

赤峰境內被國家考古界命名的原始人類文化類型有距今8150--7350年新石器早期的興隆窪文化;距今7150-6420年的新石器中期的趙寶溝文化;距今6660-4870年的新石器中晚期的紅山文化;距今5300年的新石器晚期的富河文化;距今5000-4870年新石器晚期的小河沿文化;距今4500-4200年新石器晚期、北方青銅器早期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從考古發掘出來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銅器等生產生活器物證明,早在8千餘年前境內的原始先民已經過著原始農耕、漁獵和畜牧的定居生活。20世紀70年代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距今5000餘年前的大型玉龍,更在全國引起轟動,被譽為"華夏第一龍"。證明赤峰地區的古文化和中原地區一樣,是遠古中華文明的重要源流之一。

古代時期

赤峰地區曾是商族、東胡族、匈奴族、烏桓族、鮮卑族、庫莫奚族、契丹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數民族繁衍生息之地。

夏、商、周至春秋時期,活動在這一帶的主要是商族和東胡族,行政區劃屬傳說中古代中國九州中之冀州。

戰國初期,全境屬東胡。

秦初,南部屬燕國和遼西、右北平郡,北部屬東胡,後屬烏桓。

東漢中期到三國前期,全境悉屬鮮卑。

魏晉、南北朝時期,初屬鮮卑、後屬北朝的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北燕和後魏、東魏、北齊、北周。

隋唐時期分別設饒樂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

遼時,契丹族建立了遼王朝,設上京臨湟府、中京大定府。金時屬北京大定府。元時屬中書省和遼陽行省大寧路、全寧路、應昌路、上都路。

明時,初屬大寧衛、全寧衛、應昌衛,後屬兀良哈三衛。

清代,赤峰大部分地區屬昭烏達盟,南部一部分屬卓索圖盟。

內蒙古省劃分為3區2縣7旗的4線城市,享有“烏蘭哈達”之稱

內蒙古省劃分為3區2縣7旗的4線城市,享有“烏蘭哈達”之稱

內蒙古省劃分為3區2縣7旗的4線城市,享有“烏蘭哈達”之稱

內蒙古省劃分為3區2縣7旗的4線城市,享有“烏蘭哈達”之稱

內蒙古省劃分為3區2縣7旗的4線城市,享有“烏蘭哈達”之稱


近代以來

中華民國前期屬熱河特別區,後改製為熱河省,屬東北四省之一;偽滿洲國成立後南部屬偽熱河省,北部屬偽興安西省。

抗日戰爭勝利後,赤峰境內分別建立了熱中、熱北、熱遼、烏丹4個專署,隸屬熱河省。

1947年中共領導的內蒙古自治區成立,1949年5月,將克什克騰旗、林西縣、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

1955年12月熱河省撤消,又將赤峰縣、寧城縣、敖漢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劃歸為內蒙古自治區,與北部五個旗縣合併為昭烏達盟。

1969年,昭烏達盟劃歸遼寧省。

1979年,劃歸內蒙古自治區。

1983年10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昭烏達盟建地級赤峰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赤峰市轄3個市轄區、2個縣、7個旗及一個市級新區。即紅山區、松山區、元寶山區;寧城縣、林西縣;巴林右旗、喀喇沁旗、巴林左旗、敖漢旗、阿魯科爾沁旗、翁牛特旗、克什克騰旗和赤峰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