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袍宽谈“我们的十年文史路”

↑点击“潍县老事儿”,关注不扯淡的公众号

布袍宽谈“我们的十年文史路”

按:

十余年来,一则写了90余处老潍县风物的《潍坊古街名、古地名览胜》,在网络上被转载已久。此文简要历数各处的来历和典故,如数家珍,得到了诸多对地方文化感兴趣的一众网友的追捧。然而,很少有人详究此文的原作者就是“布袍宽”考尚童。袍子对于地方文化探究的热爱,兴于本世纪的最初几年,一逞匹夫勇,跨一辆黑色的两轮摩托,就像那位骑着劣马的堂吉诃德,南至坊子,北到央子,采风不止,探究不息,写下了一系列文化探究的网文,发表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壮士尚未暮年,旧事已成传说。 潍县老事儿今日推动布袍宽的关于这十年文史路的感怀,如能博大家一叹,足矣。

布袍宽谈“我们的十年文史路”

潍县的朋友:

你们好呀,日子不经过,眨眼变蹉跎。没想时间这么快!我一卖房子的,离开潍坊远走异乡,已经四年了。

在此之前,有三年呆在寿光,我在中南的时候,那个时候中南还没有现在这么红,那个时候,忙于工作基本上淡出文史圈,发表投稿至少停滞有五六年了。

掐指头算起来,喜欢文史这档子事儿,已经超过十年了。一闭眼,十年,你来的好快呀!

今年印刷厂把我逼得必须要回来,自己的地方文化散文集《潍坊的爱》,出版付印在即,不回来不行。回来后,哭着喊着要和他们聚,因为最近的一次聚会,也是两年之前了,好在我脸皮厚,能撺掇事儿,大家一呼七个应。见面后一帮大老爷们儿差点哭,太奢侈了,两年才能聚一次。

2006年,我借了别人的数码相机,跑到先人的埠顶上拍下了第一张文史照片,看着晚报、日报、电视报上面的所谓“专家”们发表的文章,心说话,这帮人怎么懂得那么多!然后开始尝试着收集各种文史资料和电子版的史料。等我史料渐多之后,我觉得别人不过不过尔尔,不过了了。

布袍宽谈“我们的十年文史路”

是开始启动痴迷模式,整天趴在电脑上写呀写。后来觉得“纸上写来终觉浅”,不如实地去看看。于是第一条走的路是考察将军埠。移步“找我”(知道潍坊这个网站的人,至少是80前吧),开了博客,发现点击量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飙升。

当时潍坊地产圈分为两个流派,一个是代理怡和星国际青岛雅和,一帮人开始用博客写小说(包括和我曾经共事的隋刚在内),另一派就是我自己占个山头的独辟一路没有同伴的文史写作。

资料要收集,大咖要拜见,陈天真、谭先民、刘秉信、陈正宽甚至是栾巨庆一个个的走访,后来厉害了,他们中有一文史前辈直接来我家拜访我。

2008年开始,我一人实地考察变成了多人考察,先是带了两个徒弟,一个是子平(简子、现在叫行者)王刚,一个是青竹(竹子、雨中的青菜)蔡保生,三人三子,因为我被喊作袍子,所以袍子、简子、竹子史称文史铁三角。

我出路书、文史资料,竹子出车,潍城寒亭坊子昌乐开始胡窜,当然,有时这俩人也是趁我不在单独去眉村、穆村,甚至是去找我初中的历史老师喝酒。

这一年也认识了寒亭史志办的孙主任和现在的老事儿群的群主事儿君,那会儿还叫石头。

我单独一个人研究这个文史这个事儿,被我爹说做有些返古。偌大一个潍坊,喜欢这个的太少了,2007年左右建了个“老潍县风情”QQ群,群友互动,一年下来,开始倡议首次聚会。2009年刚过,平寿湖畔,小鸢飞酒店,第一届文史爱好者见面了。

布袍宽谈“我们的十年文史路”

↑首次聚会。左起双海模型CEO老牛、逛游平康里老贾、悟空师兄石头、布袍宽袍子、子平(行者、简子)、那会儿还不是长发的老幺、青竹(雨中的青菜)

2010年清河自南昌毕业,奔赴老家青州,他没毕业前已经开了博客,我通过《城隍信仰与潍县城隍庙》认识了他。

2009年3月,孙主任邀我与清河参与《潍县乡土志》点校,自此,潍县地方文献开始进入点校和众筹时代。诸如《竹枝词撷英》、《半月围城记》、《春韭园》以及最近的《小书巢》,不拿稀缺文献秘不示人,发挥善本公器之利。

2013年,小义毕业,奔赴邹城新的工作岗位,自此,众神基本到位。

2014年起开始离开山东,自认为澄清宇内、一呼百应的事情干的少了,最起码,竹子和简子没有我撺掇,他俩搭伙儿出去的也少了,春秋和清河还有事儿君开始埋头故纸堆。很少有人忽悠大事儿。

2016年,冬日回潍,心里痒痒了,虽人在外地,但是一直有微信小群联系,喊哥几个聚聚。于是凑成了老城根儿相聚。掐指一算,同一个城市里,四人以上的相聚,要八年聚一次。

布袍宽谈“我们的十年文史路”

↑第二此聚会。左起小义、青竹、行者王刚、清河、布袍宽、王帅、事儿君、春秋

人在外面,感觉工作上瘾,久来不闻故乡事,长时不做刀笔使。家乡实地考察不了,本地资料较少。最重要的,工作天天忙,加班自己的工作都干不完,无暇窥园,哪里还有爱好文史的心呀!毕竟此生文史非主业。

今秋8月回乡,再邀众师友大观一聚。那夜,本想以天作幕,席地而坐,大口吃串,大碗哈酒。惜天公不作美,淋漓小雨,遂移桌室内。众人皆醉,齐吼《十年》,泪流满面。深夜惜别而归,醉后一夜无梦。

布袍宽谈“我们的十年文史路”

↑第三次聚会。左起行者王刚、崔清河(当啦个当)、小易之辩、布袍宽、春秋、事儿君、青竹

布袍宽谈“我们的十年文史路”

↑第二届陈介祺文化节期间的小聚。左起见山小哥牟昌非、事儿君、心向清风于老师、布袍宽、潍坊晚报编辑陈老师、老幺(十年之后,头发长了也白了)、五蕴皆空

几年下来,文史爱好者越来越多。仅潍县老事儿一个交流群,就三百多号人,卧虎藏龙、鼓怵雾拢、鱼龙杂混、五味杂陈,收古玩的,凑茶壶瓣儿的;伴左右的、跟屁股后的;旁观者多,践行者少。

前几年甚至诞生了“潍坊文史界新五大发现”,白眼相看,丢人现眼,每每拍案惊奇,都是所谓专家出大力,大力出奇迹。

幸好,这么多年以来,几样东西没丢。第一、严谨,第二、每到一城,先买当地文史资料,第三、先见缝插针把文史景点转完。

比量几张照片,十年下来,多少人肚腩隆起,多人头发少了一半,多少人黑丝换银发?

“未如何逊无佳句,若比冯唐是壮年。”

十年倏一瞬,文史难老人。

再见,再过十年见。

布袍宽谈“我们的十年文史路”布袍宽谈“我们的十年文史路”
布袍宽谈“我们的十年文史路”

铁粉儿可加小秘微信wf54060046,敲门入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