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那些成功上岸的人,都是這樣工作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青春,不一定驚天動地,卻一定感人至深。

從2006年開始,每年都會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跨出美麗的校門,毅然選擇到基層一線,走入簡陋的教室,悉心幫助村裡的孩子認知世界、構築夢想;撲進基層衛生機構,為改善農村的醫療狀況默默地奉獻;忙於田間地頭,把科學種養殖新技術帶給了奔向小康的村民。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實踐,以青春書寫別樣年華,用奉獻實現自我價值。

原來那些成功上岸的人,都是這樣工作的!

原來那些成功上岸的人,都是這樣工作的!

不負漫漫從醫路

楊帥君,2015年9月到2017年8月在北辰區果園新村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從事“三支一扶”服務。2017年9月在天津市北辰區中醫醫院開始為期三年的住院醫師規範培訓。

人家都說學醫的女生總是一臉嚴肅。而楊帥君卻幽默風趣,笑眼彎彎,讓人不自覺就拉近了與她的距離。

河北醫科大學畢業的楊帥君剛到果園新村衛生院時,陌生的工作環境、高強度的接診問診、焦慮急切的老年患者,都讓她不知所措。每天都有70多個排隊等待針灸的病人,她6點多就會到單位整理所需器材,要快下午1點才能下班,囫圇墊上幾口就當吃了早午飯,下午2點又開始了新一波的工作。雖然忙碌,但這樣的快節奏也讓楊帥君迅速甩掉了心中的“小迷茫”,知道了勁兒往哪處使。她總是念念不忘工作中的一次小失誤,那是一次常規針灸治療。因為沒能提前和病人講明“針刺時間不應過長,以三十分鐘為宜”的中醫常識,她被病人指著鼻子大嚷“庸醫!才給扎這麼會兒,白花錢了,你肯定是糊弄我想偷懶”,小女孩兒臉皮薄,哭了鼻子,雖然覺得委屈,但更多的是自責。衛生院的病人大多來自附近村鎮,又都上了年紀,本來對一些醫療問題理解起來就有些難度,作為醫生,就要更耐心更嚴謹讓病人對治療方式有個明確認知,以糾正他們的錯誤觀念,更好地配合治療。

當時的羞愧,轉化為反思的動力,楊帥君要求自己在以後的工作中對任何一個細節都要認真對待。正是一點點在實踐中打磨洗禮,她一步步成長蛻變,成為衛生院的中堅力量,更和很多患者成了朋友。在“三支一扶”兩年服務期滿之後,她將離院進行三年住院醫師規範培訓,很多大爺大娘都特別捨不得這個1992年出生的小姑娘,都愛找她聊聊天,拉著她的手唸叨什麼時候回來,能不能不要走。

楊帥君有位病人,大家都叫她韓姨。韓姨性子比較直,說話嗓門大,人比較強勢,總要求大夫做些常規治療之外的事情,同事們都有點兒憷這個“著哩”的小老太太。楊帥君總試著找韓姨聊天,韓姨年紀大了,平時要是手指甲長了,手上長倒刺了,楊帥君都會主動幫忙用指甲刀給她修剪,韓姨每次從診室出來都樂呵呵的,大家都誇她氣色變好了。這次楊帥君要出去規培,韓姨每天都給她算時間,倒計時,囑咐這囑咐那,等到真正要離開那天,韓姨沒有說太多話,只是紅了眼圈。

這些病人不分年齡不分性別,時間長了以心換心,就都和家人朋友一樣。楊帥君說:“再等三年,培訓結束我一定回來,這裡有努力提攜我的領導同事,有需要我愛護我的患者長輩,果園新村衛生服務中心就是我的家”。

原來那些成功上岸的人,都是這樣工作的!

一個人,兩年時光,三尺講臺

盧曉曄,2015年9月到2017年8月在薊州區侯家營鎮南付屯中心小學從事“三支一扶”服務。2017年9月至今在寶坻高家莊小學任教。

小葉子是盧曉曄微信群的暱稱,一年前她還是瘦瘦小小一臉稚氣未脫的樣子,再見面時,她的臉龐明顯成熟圓潤了許多。她笑嘻嘻地自嘲說,是老鄉們對她太好了。

面對畢業的人生轉折點,她給了自己兩個選擇,要麼去橄欖綠的軍營,要麼去山區支教,因為她覺得那樣的青春才無悔。但家人堅決反對澆滅了她最初的願景。

“人一定要有夢想,萬一哪天就會實現了呢!”盧曉曄在心中堅定著自己的青春理想。在經歷了公務員考試失利後,即將畢業的她看到了“天津三支一扶”招考的公告,盧曉曄覺得機會來了。

“站在教室是不是就可以看到大山?山裡的孩子是不是都有一雙渴望讀書的眼睛?”許許多多的問題圍繞著盧曉曄。當她搜索侯家營鎮南付屯中心小學地址的時候卻感到有些失落。那裡沒有自己想象的大山,而且這個學校還離自己家很近,瞬間覺得一切都像是在和自己開玩笑。她想去邊遠山區,她想去教那些山裡的孩子,她想去鍛鍊自己,實現自己的價值。她找到了教育局的老師,說出了她內心想法,教育局的老師耐心地告訴她,侯家營對於薊州來說就是邊遠地區,地點不重要,重要的是支教的意義。

至今盧曉曄依然清晰地記得,她第一次去學校報到是校長騎著電動車去教委接的她,依然記得第一堂課,每一個孩子都用好奇的目光注視著她,依然記得自己第一次登上講臺的緊張與激動。

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老師教授什麼,孩子們就會描繪出什麼。為了讓她的孩子們更多地瞭解精彩的世界,初為人師的她不斷地虛心學習,研究教學方法,向身邊的老師們請教經驗,認真地批改孩子們的每一本作業。孩子們一點一滴細微的變化她總能第一時間發現。

盧曉曄的班上有一個叫李小龍的孩子,父親外出打工、母親患病,家庭很困難,缺少人照顧使得他穿的衣服和鞋子都比別的孩子髒,而且每天就吃點兒饅頭蘸醬油。盧曉曄瞭解到情況後默默流下了眼淚,覺得這個孩子太委屈了,回去就把家裡和親戚家差不多大孩子的衣服都收集了起來,整理好送給這個孩子,每天還和其他老師一起從食堂打來飯給他帶回家吃。孩子的笑臉和感激的目光讓盧曉曄打心眼兒裡滿足。

一個人,兩年時光,三尺講臺。在支教的崗位上,她用執著與夢想書寫著自己的青春。

原來那些成功上岸的人,都是這樣工作的!

一個基層通訊員的成長

孫習之和所有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同學們一樣擔心自己陷入“畢業等於失業”的尷尬。在西營門街道辦事處,她從事的是基層宣傳工作。雖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出身,經常跟文字打交道,卻從沒有接觸過宣傳工作。緊張的工作節奏,不規律的工作時間,全新的工作內容,讓初入職場的她倍感壓力。她向周圍的領導、同事請教,學習拍照、錄像、編輯、存儲等設備的使用。並且開始大量地閱讀報紙、觀看新聞,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

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年內,孫習之陸續向西青報社、電臺、電視臺、北方網、文明辦等信息平臺報送各類稿件三百餘篇。其中刊登在《天津日報》《今晚報》的稿件就有五十餘篇。北方網、文明網等網絡信息平臺的刊登率達到90%。有些群眾看到與自己有關的事情被刊登在報紙上,總會開心地要一份,留起來。說起這些工作上的小成績,孫習之的成就感溢於言表。

孫習之不再滿足於做一個單純的記錄者和傳播者。她開始有意識地挖掘社區裡的好人好事,希望向社會傳播一些聚集在我們身邊的正能量。在得知家住小稍直口社區的徐莉雲阿姨一家義務照顧孤寡老人徐三奶奶四十餘年的消息後。孫習之和同事們一起將這個感人的故事拍攝成專題片,讓尊老愛幼、無私奉獻的美德更好地傳承和發揚。

進入“三支一扶”服務隊伍之初,孫習之並不十分清楚自己能為服務對象做些什麼,更多的是一種“被動”選擇。現在的孫習之已經非常清晰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它們是西營門街阿姨、伯伯們親切呼喊,更是一份紮根基層服務群眾的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