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造憑什麼能用一百年?德國有2300多個世界名牌

德意志不是個“喜新厭舊”的民族,德國人喜歡有經歷的東西、有歷史記憶的東西、有文化記憶的東西。

德國建造的居民住房120年也不會倒,就是被戰火摧毀了,德國人也一定要按原樣將其重建起來。

有一張關於德國建築物的照片,名叫“不變的德國”,展現的是二戰以後德國人修的房子,完全是巴洛克時代和洛可可時代的風格。為什麼?二戰結束後,德國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成了一片廢墟,那些古老的房子基本上都被戰火摧毀了。怎麼辦?德國人把當年的照片和設計圖找出來,一定要按原樣一座座重修起來。今天你跑到德國去看,大多數城市都沒有什麼現代建築,幾乎全是巴洛克、洛可可時代的風格。

德國有座王家歌劇院建了200年才建好,結果在二戰中被炸燬。二戰後德國人就把這片廢墟圈起來,召集一批科學家、文化學家、考古學家、建築師、技術工人,上百號人,花了35年時間,把這堆破磚爛瓦重新裝回去了,看不出一點被炸燬過的痕跡,這座建築成了“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說:“這個行動本身就屬於世界文化遺產。”

由於德國建築師很難拿到一個建築項目,好不容易中了標,就一定會精心設計,把它搞成一個藝術精品,一定要讓它流芳百世。因此,在德國,你永遠也看不到有兩座建築物是一樣的。因此人們說,德國建築師重視的不是“眼前利”,而是“身後名”。

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位外國記者問彼得·馮·西門子:“為什麼一個8000萬人口的德國,竟然會有2300多個世界名牌呢?”這位西門子公司的總裁是這樣回答的:“這靠的是我們德國人的工作態度,是對每個生產技術細節的重視,我們德國的企業員工承擔著要生產一流產品的義務,要提供良好售後服務的義務。”

當時,那位記者反問他:“企業的最終目標不就是利潤的最大化嗎?管它什麼義務呢?”西門子總裁回答道:“不,那是英美的經濟學,我們德國人有自己的經濟學。我們德國人的經濟學就追求兩點:一、生產過程的和諧與安全;二、高科技產品的實用性。這才是企業生產的靈魂,而不是什麼利潤的最大化。”

在德國,沒有哪家企業是一夜暴富、迅速成為全球焦點的。它們往往是專注於某個領域、某項產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極少有“差公司”“假公司”。它們大多是擁有百年以上歷史、高度注重產品質量和價值的世界著名公司,也被稱為“隱形冠軍”。

今天德國只有三座城市即柏林、漢堡、法蘭克福,被定為“國際化城市”,其他城市都是歷史悠久的中小城市。德國城市的風光幾乎都有這個特點:城市天際線最高的地方一定是教堂的尖頂,任何建築物都不能超過它。

我曾與一位德國教授談論過這個問題:為什麼德國人能做到守時?他講道:“城市小,就容易守時。為了守時,也必須得把城市設計得小一點。你要想在‘汽車大眾化時代’做到城市不堵車,需要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任何樓房不要超過五層,在德國,你要想建造六層以上的高樓,必須由議會投票通過才行;第二個條件是任何城市必須有一半的空間是馬路。只要你同時做到了這兩條,城市就不會堵車。”

現在,德國人一般只在柏林、漢堡、法蘭克福建高樓,但有一個條件,這種高樓從任何方向倒下來時,不能壓到另一棟樓。所以,越高的樓房,周邊留有的空地就越大。德國人建房子時,一定要考慮到當它倒下來時會發生什麼。

“德國製造”的優勢並不在價格上,而在於它的質量,它解決問題的專有技術,它優秀的售後服務。德國企業的一般產品都是具有世界領先水平、高難度且別國一時無法制造出來的產品。德國30%以上的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都是沒有競爭對手的獨家產品。

德國人生產的一口鍋,可以用上100年,鍋蓋蓋上去嚴絲合縫,說三分鐘開鍋就三分鐘開鍋,能為你省下不少煤氣費。

我也曾問過一位德國的企業家,為什麼德國的產品動不動就“能用100年”呢?他這樣回答道:“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原因是,我們德國沒有資源,幾乎所有重要的工業原材料都是靠進口來的,所以必須物盡其用,儘量延長使用期,這才是對原材料最大的節約。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德國人認為,產品質量的好壞,主要體現在是否‘經久耐用’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