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們的大腦更喜歡「同類」

反移民政策、種族相關的示威活動、第九條立法糾紛、平權法案案件、同性婚姻訴訟。這些問題一直頗受關注。但即使是在這些問題上深思熟慮的文章,似乎也總是傾向於將問題劃分為對立的兩面:黑人與白人、女人與男人、同性戀與異性戀。

從生物學最基本的層面來看,人們認識到定義物種差異的先天優勢。但即使是在物種內部,我們的神經迴路中是否也存在著一種東西能讓我們在同類身上找到安慰,而對異類感到不安?

大腦在不信任感和獎賞感之間的鬥爭

和所有動物一樣,人類的大腦平衡著兩個原始系統。其中一個包括一個叫做杏仁核的大腦區域,它能對構成危險的事物(比如食肉動物或者在某個未知的地方迷路)產生恐懼和不信任感。另一個是一組被稱為中腦邊緣系統的連接結構,它能產生愉悅感和獎賞感,作為對那些有利於我們生存和發展的事物(比如食物或信任一類的社交愉悅)的一種回應。

但是這些系統如何相互作用來影響我們形成群體概念的方式呢?

為什麼我們的大腦更喜歡“同類”

內隱聯想測驗可以揭示無意識聯想的力量。科學家們已經證明,許多人對自己的群體(即和他們相似的人群)懷有一種隱性的偏愛,即使他們沒有表現出任何外在或明顯的偏見跡象。例如,在研究中,白人認為黑人更暴力,更易造成傷害,即便是5歲的黑人男孩也難逃這種偏見,而這僅僅只是因為他們是黑人。

腦成像研究發現,當人們對臉的“可信度”進行毫秒級的判斷時,杏仁核中的信號就會增加。而這個時間太短,無法反映意識過程,也無法揭示潛在的恐懼感。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為沒有外部偏見的白人被試者播放喧鬧的說唱音樂來探究有關黑人的負面刻板印象。這種刺激使大腦皮層難以抑制杏仁核的激活和內隱偏見。而通常,這些“執行控制”區域可以剋制杏仁核在面對外部成員時產生偏見。

為什麼我們的大腦更喜歡“同類”

無論這些偏見來源於後天習得還是先天存在,它們是否反映了杏仁核與中腦邊緣系統之間的衝突活動?也就是說,當我們見到和我們不一樣的人時,我們的大腦如何在不信任、恐懼感和社交獎賞感之間取得平衡?

當人們評估差異(如種族差異)的相對重要性時,有關杏仁核反應的研究是微妙而複雜的。研究必須考慮到我們態度的顯性表現和隱性表現之間的差異,以及文化偏見和個體差異的影響。儘管如此,研究表明,杏仁核內的信號傳導機制決定了人們對他人的不信任程度,尤其是涉及到群體內部和外部的偏見時。我們有理由得出這樣的結論: 人類對“他人”的不信任,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大腦的這部分,而這個部分對於恐懼感和焦慮感的產生十分重要。

由“相似”產生的獎賞感

與恐懼感、不信任感和焦慮感相反,中腦邊緣系統的神經元迴路是我們的“獎賞感”的關鍵介質。這些神經元控制多巴胺的分泌,而多巴胺可以增強愉悅感。毒品使人上癮,某些遊戲和賭博使人沉迷,都與中腦邊緣迴路中多巴胺的增多有關。

除了多巴胺本身,像催產素這樣的神經化學物質可以通過調節中腦邊緣迴路來顯著增強獎賞感和愉悅感,尤其是在進行社交活動時。

為什麼我們的大腦更喜歡“同類”

研究方法的改變表明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充分理解這些信號通路在人體中的作用。這也表明我們承認可以從其他哺乳動物複雜的社交活動中學到很多東西。

支配社會行為和獎賞感的神經迴路在脊椎動物進化的早期就出現了,存在於鳥類、爬行動物、硬骨魚類和兩棲動物以及哺乳動物中。因此,雖然在群體內部和外部對立的社會情境下,我們沒有發現太多關於人體的獎賞感產生活動的信息,但在對其他哺乳動物的研究中則有一些驚人的發現。

例如,在一篇開創性的論文中,神經學家卡爾·戴瑟羅斯(Karl Deisseroth)和他的斯坦福大學的同事結合了遺傳學和行為測試,採用了一種叫做光纖光度法的前沿方法,在這種方法中,光線可以開啟和關閉特定的細胞。通過這個過程,研究人員能夠刺激和測量在獎勵路徑中被識別的神經元的活動,並且精確度非常高。他們可以在進行社交活動的老鼠身上做這個實驗。

他們發現,當老鼠遇到一隻之前從沒見過的老鼠時,中腦邊緣獎勵迴路中的一組多巴胺神經元的神經信號就會活躍起來。這種多巴胺獎勵反應是和人類在進行群體識別一致的嗎?

為什麼我們的大腦更喜歡“同類”

如果老鼠具有不同的遺傳基因,具有不同的外部特徵,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如果是和像田鼠這樣的小型哺乳動物(它們的社會關係由於生活環境的差異而大不相同)相遇,情況又是怎樣?當草原上的田鼠遇到山地裡的田鼠時,是否存在同樣的中腦邊緣信號的活躍活動,或者這種“群體外部”的差異打破了杏仁核的平衡,產生了恐懼和不信任感?

科學家不知道這些或更細微的動物體內的差異是如何影響他們的神經迴路從而促進社會反應的。但是通過這種研究,研究人員也許能更好地理解人類大腦系統是如何導致我們對和自己有些許不同的人產生隱性和無意識的偏見的。

為什麼我們的大腦更喜歡“同類”

神經信號並非不能改變

即使進化讓我們的大腦在遇到“相似”而產生獎賞感,而在遇到“差異”時產生不信任感,這也並不意味著這種大腦活動不可改變。我們大腦的活動是可塑的,大腦皮層的高階迴路可以改變較原始的恐懼和獎勵系統,從而產生不同的行為結果

作家希馬曼達·恩戈齊·阿迪奇(Chimamanda Ngozi Adichie)有力地指出:“刻板印象的問題並非它們不存在,而在於它們不是唯一。他們僅僅從單一的角度看待問題。“換句話說,刻板印象只會讓我們對待和我們不同的人時只看到差異。

那麼,人們為什麼要忍受差異所帶來的不適,而不總是選擇和相似的人群接觸呢?社會科學家斯科特·佩吉(Scott Page )在他的《差異》一書中提供的數據表明,儘管不同的個體之間相互信任度較低,但當他們一起工作時,效率更高

從破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密碼到預測股價,Page提供的數據表明,與最聰明的有相似思維的專家相比,不同的視角能促進創新,產生更好的解決方案。簡而言之

,多樣性比能力更重要。多樣性大大提高了全球組織的創新水平

所以,承認差異引起的杏仁核的不信任感,儘管這樣我們體內的多巴胺水平並未得到同樣的提升,但我們要知道,與那些“和自己不相似的人”一起工作能得到最大的回報。

參考:

https://theconversation.com/why-our-brains-see-the-world-as-us-versus-them-98661

source:LeslieHenderson, Professor of Physiology and Neurobiology, Dean of FacultyAffairs, GeiselSchool of Medicine, Dartmouth College

十大熱門文章回顧

為什麼糖會抑制青少年智力發展?

如何幫助孩子調節失望情緒?

面對大吵大鬧的孩子,你該怎麼辦?

集中注意力的12種小方法

培養孩子的自信——從出生開始

遊戲、睡眠、談心……兒童大腦保養“秘笈”

兒童大腦如何保養?聽聽腦科學專家怎麼說

什麼因素會影響學齡前孩子的注意力?

兒童能否集中注意力取決於父母?

想讓孩子打開話匣子?試試這50個問題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