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背誦的朱自清的《春》,咋還有這麼多奇怪的謎團?

除了穿過鐵路

給兒子買橘子的《背影》,

《春》也是留在很多人記憶中的

朱自清的知名篇目。

今年初中一年級的學生,

語文的開學第一課,

就是朱自清的《春》;

為什麼秋季都來了,

第一課卻要學《春》呢?

經典篇目《春》居然有那麼多的疑團

......

我们从小背诵的朱自清的《春》,咋还有这么多奇怪的谜团?

新初一開學的兒子,正搖頭晃腦地背誦朱自清的《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瞬間勾起了我對少年讀書時的回憶,我在他這個年紀,也是背誦著這篇課文長大的。

我们从小背诵的朱自清的《春》,咋还有这么多奇怪的谜团?

朱自清的《春》收編於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

我们从小背诵的朱自清的《春》,咋还有这么多奇怪的谜团?我们从小背诵的朱自清的《春》,咋还有这么多奇怪的谜团?

《春》

不算擅長記憶的兒子用了足足一個半小時,背誦完後興奮地跑來給我“展示成果”。我翻開他的課本,跟隨著他的聲音走進文字。

這是統編教材的初中語文第一課,我尋思著,明明是秋季,為什麼不選一個和季節更相符的文章開篇,比如說金秋九月云云,為什麼第一篇課文要講《春》呢?

我们从小背诵的朱自清的《春》,咋还有这么多奇怪的谜团?

編者注:《春》所在第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要學生領略四季之美,親近自然,熱愛生活。這一單元選入的課本還有老舍《濟南的冬天》,劉湛秋《雨的四季》,古詩四首(《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淨沙·秋思》)。

小時候背的滾瓜爛熟的課文,怎麼現在看起來這麼普通?尤其是從常規的觀察順序和邏輯順序來看,還感覺到有幾個地方不太對頭呢。

比如說,開頭點題春天近了,讓我們知道是早春的樣子,接下來描寫的是山、水、太陽的大場景,接著馬上又轉向了描寫小草。描寫小草也就算了,接著就變成了幾株大樹,剛以為是寫樹,突然筆鋒一轉,又變成寫花了。

寫著寫著花又轉到寫春風,剛剛沉浸在春風裡的感覺,又一下到了描寫雨。雨夜的景剛把我們帶入美好的想象,又轉到了人的描寫。

描寫人讓整個景色靈動起來,一點問題也沒有。可剛剛寫完雨夜,就轉到了“天上的風箏漸漸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這就讓我覺得有點奇怪,下完雨放風箏,就不怕雨把風箏打溼嗎?”

尤其是最後面的三個比喻和擬人,為什麼從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就戛然而止了?最重要的是這篇文章還沒有寫作的時間和地點。

此前也有老師認為,這是朱自清應邀給中學語文課本寫的一篇文章,貌似這篇《春》還屬於命題作文。(編者注:邀請他寫作的是當時中華書局編輯朱文叔,他是朱自清的朋友,新中國成立後擔任人教社副總編輯。在發表《春》從這一冊老教材中,朱文叔等編者們約的人不少,有葉紹鈞(聖陶)、孫福熙、金兆梓、陸費逵,朱文叔自己也寫了一篇。)。

這些表面上看起來的疑團,都是作者刻意留給我們的嗎?

以我曾經閱讀過一些寫朱自清的文章,印象裡他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這種對普通人都顯而易見的問題,作為文學大師的他,怎麼會犯這樣的錯誤呢?

這些疑團,促使我又翻開了《朱自清傳》,認真的圍觀了一下作者的成長路徑,大概捕捉到了一點線索。

以凡人自居的朱自清

“腹有詩書氣自華”是父親對他沉甸甸的希望。朱自清本名自華緣由在此。

我们从小背诵的朱自清的《春》,咋还有这么多奇怪的谜团?

後來我們在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名篇《背影》中,看到了他父親這個慈愛的形象,感受到了中國式含蓄的父愛。

但其實這個時候,老朱家其實已經走上了家道中落的淒涼場景,此時的朱自清特意將名字由自華改成自清,就是為了提醒自己在困頓中,不隨波逐流,以此抵禦外界誘惑,保持自清的品格,可謂是一個善於自我反省的人。

我们从小背诵的朱自清的《春》,咋还有这么多奇怪的谜团?

朱自清從小就酷愛讀書,說是個書痴也不為過。大多數的時間,他都獨自埋頭在閣樓裡閱讀。從小接受私塾的名師教育,朱自清的古文功底,非常紮實。

到了中學畢業的時候,他還被評為全校唯一的優秀畢業生。他性情溫和、待人寬厚,深得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

中學畢業後的朱自清,考上了北大預科,可家境也越來越困頓,為了節省家裡的開支,他提前一年學完了北大的哲學專業畢業回家,按照家裡的安排成婚、就業,成了一名中學的“教書匠”,肩負起了家庭的經濟重擔。

他那時就對宗教、古典詩詞等內容都有大量的攝入,閱讀的書越多,越覺得自己的渺小與平凡,越珍惜自己小世界裡的人和事。

學生們起初看到,這個個子不高且微胖、其貌不揚的老師,再加上說話略帶口音,也沒太把他當回事。

可過不了多久,所有人都會被他淵博的學識以及細緻負責的教學態度深深感動,深深喜愛這位老師。

他的教學相當深入,而且善於反思。有的時候已經教過的課程,他想起來有什麼疏漏的地方,都會再次跟同學們訂正。

儘管他只是一個自詡的凡人,但他似乎用一種似乎宗教般虔誠的精神,嚴格的對待自己的教學,把教育當成一種信仰。

這麼嚴謹的朱自清,怎麼可能在自己寫給中學國文的文章《春》裡,留下這麼多看似明顯的疏漏?

細緻入微的暖男朱自清

他是一個性格不爭不搶的人,有點“得知我幸,不得我命”的味道。儘管接受了新式教育,但他的思想卻保持著傳統,就連家裡安排的婚事,他也沒有因此去刻意抗爭。

結果緣分天註定,武鍾謙和他情投意合。這位妻子極力地扶持丈夫做學問,兩個人先後還擁有了六個子女。

我们从小背诵的朱自清的《春》,咋还有这么多奇怪的谜团?

朱自清的第一位夫人—武鍾謙

朱自清的很多文章裡,都記錄了和這位妻子以及孩子們相處的點點滴滴,也時常流露出在外地教學,思念家鄉妻兒的愁緒。

我们从小背诵的朱自清的《春》,咋还有这么多奇怪的谜团?

從他少年時期,真正懂事開始,這個家經濟壓力就很沉重,為了緩解經濟壓力,多一點收入,朱自清總是不得不到外地學校教學,一次次被迫和妻兒分離。

武鍾謙為了節省家裡的開支,一直瞞著丈夫、拖著自己的病,在31歲那年因病離世,留下傷心欲絕的朱自清和六個沒有成年的子女。

很長一段時間,朱自清都沒有考慮過個人問題,就連吃飯,他也堅持邀請他一起搭夥的老師,每月15大洋。失去家人的他,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去研究學問。

最後,清華的老師們都覺得朱自清長期這樣生活太不方便,也太寂寞,張羅著把後來的妻子陳竹隱介紹給他。

陳竹隱是四川成都人,接受過系統的教育,還會畫畫懂戲曲,很容易就與朱自清達到共同的精神高度。

可是考慮到自己的經濟負擔重,孩子多,朱自清總怕拖累年輕的陳竹隱,兩個人的關係緩慢增熱。

後來陳竹隱克服了心理壓力,認為一個人的人品和學識更重要,接受了這個丈夫以及前妻留下的六個孩子。

我们从小背诵的朱自清的《春》,咋还有这么多奇怪的谜团?

而《春》的大致寫作時間,發生在朱自清從歐洲遊學回來之後,他被校長梅貽琦任命清華大學文學系主任,又和妻子陳竹隱的感情穩定又甜蜜的階段,那時陳竹隱正在孕期,全家人都在等著迎接小生命的時刻。

“悲觀”的積極主義者

寫《春》的時刻,是朱自清人生最為平靜而幸福的短暫時光。對比後來連連遭遇的各種戰亂,長期和家人分離,這段時光可以說是朱自清人生最好的小時光。

據學者考證,《春》的寫作時間應該是在1932年下半年或1933上半年。1932年8月,朱自清漫遊歐洲歸來,不久便與陳竹隱女士結為夫妻,同年9月出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3年4月又和陳竹隱喜得貴子,心境愉悅,所以《春》這篇文章體現出了他樂觀向上的情緒,成為了他為數不多的內容歡快的作品。

作為應邀寫給中學課本的《春》,集中展現了作者在文法和描寫景緻的匠心,他將各種修辭手法的集中應用,是為了有強烈的衝擊力,讓學生們更好的學習修辭之美。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在作者生前,它卻沒有收入朱先生的散文集中。據一位叫陳杰的學者考證,《春》最早發表於《初中國文讀本》(第一冊),該書1933年7月由上海中華書局印行。陳說:“在篇名的右上角都注有標記。編者在課文目錄後附註,凡有此標記者‘系特約撰述之作品’,可見是《讀本》的編者當時特約朱先生等撰寫給中學生閱讀的文章。”(《關於〈春〉的出處》,《臨沂師專學報》1983年第2期)。

我们从小背诵的朱自清的《春》,咋还有这么多奇怪的谜团?我们从小背诵的朱自清的《春》,咋还有这么多奇怪的谜团?
我们从小背诵的朱自清的《春》,咋还有这么多奇怪的谜团?我们从小背诵的朱自清的《春》,咋还有这么多奇怪的谜团?
我们从小背诵的朱自清的《春》,咋还有这么多奇怪的谜团?

《春》最早發表於中華書局出版的《初中國文讀本》第一冊(1933年第一版)。

我们从小背诵的朱自清的《春》,咋还有这么多奇怪的谜团?

幾個看似並不連貫的畫面,也是朱自清獨特的一種寫作手法,這種寫作手法,我在他的另一篇散文《冬天》裡,也發現了類似的風格。

他非常喜歡欣賞繪畫,且對畫面研究很有深度,能從中西方的美學角度體會到不一樣的細膩之美。

因此他的寫景散文中,常常會有如同照相機式的鏡頭風格去記錄景色。

而幾個不同的畫面更像是電影中的平行蒙太奇手法,這幾個不同場景畫面的快速切換,更像是突出景緻本身並無高下之分,用這種並列的方式,讓人們體會春天之美。

這就與他一貫嚴謹的治學和善於啟發別人的特點緊密相聯,他喜歡為大家不帶傾向性的呈現多個角度。

對比他此前帶著一點小愁緒的《荷塘月色》,很多人會認為他是一個略有悲觀主義情緒的人。但《春》所表現出的狀態,完全是作者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儘管他的人生大多充滿著各種失意,但他為學生卻永遠呈現出最為積極的一面。

我们从小背诵的朱自清的《春》,咋还有这么多奇怪的谜团?

對於眼前不停流逝的時間,他既有“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的反思。

對於《剎那》,他指“極短的現在”,既有作者對逝去時間的哀傷,卻又有把剎那當作一個進行時,用一個不停止的動詞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

理解這些,再看《春》的這篇文章裡,才會有那麼多生機。

最有意思的是最後三句,“剛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和健壯的青年”,隱隱地透出自己人生的難得的幸事。

畢竟孤獨那麼久之後,重新擁有了家庭生活,有了所愛的人和新的小生命,也許朱自清還特別渴望是個可愛漂亮的小女孩呢,也許他自己也會因為撫養和陪伴這個孩子,從中年迴歸到青年的活力。

我们从小背诵的朱自清的《春》,咋还有这么多奇怪的谜团?

這就是生命的力量。“春華秋實”的意境,也正是作者一生都在努力珍惜時間,始終用“一年之計在於春”勉勵讀者,不辜負當下的每一個好時光的隱喻。

聽,“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願你的生命四季裡,也能如沐春風。

我们从小背诵的朱自清的《春》,咋还有这么多奇怪的谜团?

作者 | 妮妮

為紀念朱自清誕辰120週年,今年10月,由北大中文系教授商金林主編的《朱自清教育文存》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敬請期待!

END

設計:李虹潔(實習)

主編:吳海濤

比較想你關注我(* ̄∇ ̄*)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給我們一個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