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簡介
樊怡:原名樊醫,號蘭馨齋主、蘭堂主人。曾就讀於內蒙古師範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現任榮寶齋畫院院長助理兼綜辦主任 、《榮寶齋畫院》執行副主編。中國畫研究創作中心研究員,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理事。
作品鑑賞
再憶"琴"懷
桌上的古琴,許久未撫了。有時看到琴面上淺淺的塵灰,會有一種愧疚感,早些年痴迷的境地還會回來嗎?
時間過得真快,晃眼間與琴結緣已近十餘載了。記得二0一一年初夏,氣爽天欣,我和乙莊共同發起,與老圃、許好成、隋牟、秋人、徐永、趙少儼、蔡金存、賈妮諸師友一行十餘人,以琴會友、琴畫雅集於梨園榮寶齋畫院。眾師友皆雅好繪畫,亦好操琴。雅集佳日,撫琴展繪,其樂融融。此景如昨,實乃琴心未泯也。
雖未常撫琴,但琴聲不絕於耳。閒時泡杯清茶,坐下來靜靜聽聽琴曲,有如山靜秋鳴,松風拂面。琴曲中最愛的還是“平沙落雁”。琴人大都衷愛"平沙",各家各派都有不同版本,操起琴來也是各有千秋。平沙的泛音如若滴泉落盤,清麗乾淨;細膩的滑音如潺源小溪,輕虛婉轉……整個人都沉靜在舒緩的曲調中,忘卻了時間。
平沙在琴曲中應算是大麴,琴者素有“一曲平沙走天下”之說。雖有些誇張,但足見一曲平沙於琴音、於曲調、於意境有不可言說之高深。這支琴曲之所以能打動我,其琴聲之外那虛靈空靜,煙波無限;沙洲群雁歸落,上下翻飛,在夕陽的照映下,形成強烈的動靜對比。如展一幅美麗畫卷,讓人遐想無邊。
"平沙"不只是一隻琴曲。在古代繪畫中,“平沙落雁”是“瀟湘八景”之一,為湖南瀟湘二水之間的景色。歷代畫家多有此題材的作品,八景之中還有山市晴嵐、漁村照落、遠浦歸帆、煙寺晚鐘、洞庭秋月、瀟湘夜雨、江天暮雪。記得在2013年深秋,我驅車前往湖南永州,尋跡瀟湘八景之舊地。遺憾的是,畫中的美景已蕩然無存,城市的快速擴張、自然環境肆意的破壞,滿目皆為人力的濫造,使我的心境多了些許黯然和憂傷……
“瀟湘八景”繪畫,據現有研究,最早出現於五代黃荃。北宋宋迪、趙佶,南宋的夏圭、馬遠與其子馬驎,僧人法常、牧溪及明代董其昌等都有畫作傳世。最為突出的是宋迪被貶時所作“瀟湘八景”,其繪畫立意與杜甫流落楚地時寫的憂憤之詩相關,所以這些山水畫作也被人們稱為“無聲詩”。南宋米芾看到這些山水美景,拍案叫絕,為每一幅作詩題跋稱為“瀟湘八景”,詩情畫意,交相輝映。也是這種詩境的融入,揭開了中國山水畫“重意輕形”“以景喻意”“借意傳情”的審美境界。
琴境亦如此,“求之弦中如不足,得知弦外則有餘”。“求之弦中”,強調方法和技巧,是琴境中的“實”;而“得之弦外”是追求修為和學養,是琴境中的"虛"。虛實相生,情景相融,“弦外之音”更重要。畫境也如此。中國繪畫講求見景生情,借景抒情,將自然之景緻化為心緒與自然和諧的共鳴。一味追求技法的高能而忽視詩情畫意之表達,這種技巧美缺失了境界的創造,缺少了溫情的感動。
當然,琴還是要撫的。美好的景象充盈在思緒裡,整理好心情,端坐於琴旁,音符在指尖滑落,是悅心的。
丁酉初夏寫於有蘭堂
藝術公社
藝術公社,有形於陝西成名於京都,其內臥虎藏龍,薈萃人文,臻藝術界振聾發聵之地。社中藝術大家群星燦燦,雲蒸霞蔚,地傑人靈,茲樹旗立杆者王茂也,此人天性率真、獷達憨厚、樸素純正、人情練達,天高境遠,心怡胸寬。
他主宰媒體報導及策劃,心靈智圓,每每使從藝者福祉於此。他徒走大道,盡心竭力為畫家窮盡己責,集其所有,不求聞達褒貶之名。
他遇因緣、觀自然,體悟業務真言,妙湛圓鏡。(他深知學藝者乾坤宇宙如芥子,卓然而立者鳳毛麟角,所以須獨具慧眼方可。)
他參悟立身之秘籍需“以功德之心,渡善人之事”而為。曰:吾時與公社神思常聚,靈感不絕,對人對事各有其法,各盡其責,全力以赴,終達其心意為止。
故做事行雲流水,隨緣起用,道契此身,其長思:“沒有厚積,難能妙得;沒有長年,哪有瞬間;欲得方,必得厚,方能積雄。天覆地載,萬殊一象,輒復其理。”
王茂為藝術界嘖嘖稱讚,這是他文化智慧的體現“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閱讀更多 中國藝術公社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