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文化傳媒 II 夏岩:桂林市全州縣的禾花魚

我的家鄉桂林市全州縣有一種絕妙的美食,叫“禾花魚“。

南國文化傳媒 II 夏巖:桂林市全州縣的禾花魚

說它是禾花魚,其實是一種味道,是一種印記,是一種濃濃的鄉情。之所以叫禾花魚,顧名思義它是在稻田裡放養的魚,一種鯉魚。個不大,背部烏黑油亮,肚子帶一絲淡紅。全州屬於亞熱帶氣候,水利資源豐富,特別適宜水稻的生長,在過去,稻穀是農民主要的經濟來源。農民種水稻很辛苦,但都不辭勞苦的種兩季。

據說,全州稻田養禾花魚始於漢代,南宋時期成為朝廷貢品。我們村也不例外,有稻田養魚的光輝傳統。每當二季稻禾苗長滿縫隙的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往田裡投放小拇指大小的魚苗,一畝田裡投兩百到三百尾。投放前要把田裡的進出水口,用樹枝最好是杉樹帶葉的枝條封好,投放後根本不投餵飼料,任其在水田裡自由生長。因為禾花魚是雜食性魚類,稻田裡的蟲呀草呀小浮萍呀,都是它們的食物,到禾抽穗開花之時,禾花跌落水中,便又是魚兒的催肥劑,因此得名禾花魚。

南國文化傳媒 II 夏巖:桂林市全州縣的禾花魚

放了魚,也絕不給禾苗噴農藥除病蟲的,其實魚就是忠誠衛士。魚兒在田裡一天天茁壯成長,心裡的魚兒也在翻江倒海,恨不得早到收穫的季節。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到水稻穗漸漸變黃色了,村裡的人們像是約好了似的,陸陸續續開始籌備捉魚工作。父親把鋤頭、掛爬、蝦麻、籮筐、魚鼎準備好,我負責扛蝦麻,雄赳赳氣昂昂地向田野挺進!由於興奮過了頭,一腳絆著了行進途中的一枚石頭,蝦麻壓扁,幸虧體重輕,蝦麻也蠻新,彈性好,沒爛。我被父親蜻蜓點水般教育一番,路人笑我莫慌張,魚不在路上在田中央。我一笑而過,拍拍塵土繼續前行,好不容易才到了田邊。父親放下工具,並不忙著抓魚,圍著稻田轉了一圈,把進水口牢牢封死,然後將下水口挖開裝上蝦麻,再在蝦麻屁股後面打三根木樁固定穩。接下來對我而言就是煎熬,而父親忙著扯禾溝, 並吩咐我守著蝦麻。

時間隨著稻田的水一分一秒的流逝,稻田裡慢慢有了動靜,魚兒打水的聲音接二連三,我坐在蝦麻邊上貓抓般的等著。咦!一條二三兩左右的禾花魚傻頭傻腦的順水遊了過來,我竭盡所能淡定下來。眼看就要到蝦麻口口了,它鬼頭鬼腦急轉彎,尾巴一甩兩甩又速逃了回去,這世道連魚都有套路。我心想,孫悟空再牛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這時父親禾溝已扯好,點了根菸朝這邊走來,問我見魚沒有,我說只見一條,父親說快了馬上就會多了!

南國文化傳媒 II 夏巖:桂林市全州縣的禾花魚

父親話音剛落,只見禾花魚排著一字型的隊伍屁股一扭一扭的順水而來了,這下可忙壞了我們父子倆。蝦麻屁股裡面滿滿全是魚,父親趕緊叫我用竹網攔住距蝦麻一米遠的水路,父親立馬取脫蝦麻往旁邊的籮筐倒魚。我這邊由於魚們來勢洶湧,快抵擋不住了。不知誰起鬨,一條魚竟跳了起來,緊接著局勢大亂,噼裡啪啦像炮彈樣四處亂飛。搞的我狼狽不堪,整個成了泥人。幸虧父親經驗老道,魚沒倒完蝦麻又裝好了。我把竹網一放開,大部分魚頭腦簡單的擠向蝦麻,一小股狡猾分子拼了老命往回撤。但是它們的日子也長不了,上游沒了水照樣乖乖下來投案自首。附近農田捉魚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

南國文化傳媒 II 夏巖:桂林市全州縣的禾花魚

經過兩個多小時艱苦奮鬥,魚捉得己差不多了,兩大半籮筐屹立東方!該去收拾殘兵遊勇的時候了,每廂田每廂田去檢查一遍,也會得個半魚鼎。隨著太陽到頭頂,遊戲也宣告結束了,絕大部分人家也幸福滿滿的挑著魚往家趕了。一路上喜笑顏開,談論著彼此收成,魚肥魚瘦,魚大魚小,賣多少臘多少,並盤算著來年的計劃。

雖然禾花魚的味道滿村飄香,神仙見了口水也流淌,但捉魚的味道還要濃厚久長。禾花魚是一種家鄉的味道,禾花魚是一種深深的鉻印,禾花魚是一種醇醇的鄉愁,禾花魚是一種對家剪不斷的牽掛……

南國文化傳媒 II 夏巖:桂林市全州縣的禾花魚


南國文化傳媒 II 夏巖:桂林市全州縣的禾花魚

作者

夏巖,本名:唐軍,曾用名:唐偉剛,桂林市全州縣龍水鎮禁山裡村人,自由職業,愛好文學及音樂,有小說、散文、詩歌發表在報刊、雜誌。現居河池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