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琢:仁村中學,記憶中的名字

仁村中學,記憶中的名字

王 琢

我上中學時,就聽說過,黃良街道西片有一所仁村中學,它南望秦嶺,北瞰滈河,距黃良街道辦事處所在地黃良鎮2公里。在我班就有五名同學來自這個學校。那時候,他們學習成績優秀,全班54名同學,每學期考試,數他們成績挑梢,後來不負眾望,參加全國高考,全部進入高等學府深造。當時我很羨慕這個學校,總想看一看,那是一所怎樣的學校?然而,終因瑣事纏人未能如願。

1988年,我終於看到了自己心慕已久的仁村中學。那時候,我因發行投遞《西安晚報》,不得不到仁村學校。在這個學校,我首先認識了時任校長的胡富計老師。徵得胡老師的同意,我在仁村中學粗略看了幾眼。

王琢:仁村中學,記憶中的名字

(當年仁村中學學生劉紅衛在校辦蜂窩煤廠)

仁村中學整體贏人,雖是土木結構鞍間房,可九間四排兩行排列規則整齊,會議室座北面南居中,教學區、教工區劃分清析明朗。一排房與一排房之間磚鋪道路,給學生上下學提供便利。老師著裝精神,不經刻意裝點,已顯知識淵博。雖說他們身處農村,可有誰會認為他們是農村人呢?整齊乾淨的衣著,端莊修美的走姿,當時就令我心生敬畏。“先生,先生,先生範兒,全是先生範兒”!難怪我的同學,當年學習成績“頂瓜瓜”,原來有嚴謹教學的老師,原來有認真授業的“先生”!

在學校會議室後的大操場一角,還有一個校辦蜂窩煤廠,它擔負著學校勤工儉學的任務。

《西安晚報》投遞了一年,到第二年收訂時,就已傳出該校要撤併的消息,結果時間不長,仁村中學就成為人們記憶中的學校了。

王琢:仁村中學,記憶中的名字

2010年,有人讓我給他送《華商報》到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教工宿舍。

我詢問地址,客戶回答:“原仁村中學。”

“原仁村中學?”我嘴上重複著客戶的答話,內心努力喚醒我對仁村中學的記憶,但那時,想到的只是仁村中學所在的位置。

“怎麼,你不知道在哪裡嗎?”客戶看我遲疑,進一步追問。

我當即回答:“知道,知道。”

王琢:仁村中學,記憶中的名字

(當年的仁村中學校址上新建起的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教工樓)

隨後就按客戶要求,送報到了客戶指定的地方。那時候,仁村中學鋼棍焊接大門依舊,磚砌圍牆依舊,只是學校內,原有的鞍間房屋,變成了兩棟七層高的大樓。居住在這裡的人有老有少,大家出出進進來來往往互不言語,只有門衛室工作人員,在查驗證件時,才有說話聲音。昔日的朗朗讀書聲,再也聽不見了。

前幾天,看到了原在仁村中學任教的劉鷹老師,撰寫的回憶仁村中學老師教學情景的一份手稿,讓我再次記憶起仁村中學,記憶起我初識仁村中學時的情景。

王琢:仁村中學,記憶中的名字

(劉鷹老師)

通過閱讀劉鷹老師的手稿,我得到了我上學時,思忖好久,沒有想出結果的問題答案:“仁村中學走出的學生,學習成績為啥老在班裡拔梢頭呢”?原來在仁村中學,有一個肯為學生奉獻自己的對教育學生充滿激情的“教師團隊”。

劉鷹老師說,仁村中學,是由長安縣黃良人民公社西片的北仁、南仁、西仁、聶家河、解家莊五個自然村,聯合興辦起來的社辦初級中學。1970年建成,1990年撤併給黃良中學(現長安第十中學),歷經21個年頭,雖說建校時間短,可在長安縣教育界,也是一所赫赫有名的社辦初級中學。仁村中學最輝煌的時期是1970年至1985年間。

王琢:仁村中學,記憶中的名字

(胡富計老師提供的當年仁村中學老師,師範實習生留影)

劉鷹老師說,仁村中學先後在校長張恩元、袁志信的領導下,把一個小得可憐的知人甚少的初級中學,辦成了縣內大名鼎鼎的名牌初中,當時全長安縣最有名的學校是仁村中學和杜陵中學。這個名牌是全校園丁的辛勤汗水和忘我工作的激情打造出來的。學校規模越辦越大。由原先只招收北仁、南仁、西仁、聶家河、解家莊五村學生百十名學生,擴大到招收附近的下北良村和石佛寺村學生,隨後又有湖村中學、黃良中學、泉子頭中學的學生慕名接踵轉來,學校規模一下子擴大到了十一個班近600人。

劉鷹老師說,他是1978年9月,經張恩元老師介紹,以代理教師身份進入該校代課的。當時在校長張恩元老師的帶領下,老師們一絲不苟的態度,忘我的精神和廢寢忘食的工作,在日常表現的淋漓盡致,十分完善,這的確不是吹的!

(當年的仁村中學學生)

該校的大部分老師和我一樣,都是由興辦學校的這幾個村裡招選出來的,在校住宿回家吃飯。夏季作息早五點起床,晚九點多熄燈;冬季作息早五點半起床,晚十點熄燈。作息時間雖然這樣規定,但很少的人在熄燈後休息,嚴格的備課要求,學生作業的全批全閱,教學計劃、各種考試試卷的編寫、考試試卷的卷面分析、階段性工作總結等項工作還需晚上完成。老師的辛苦程度舉幾例,由一斑窺全豹。

王東民老師和餘德茂老師,同住一個宿辦室。早晨,餘老師由家來到學校,打開室門,發現王老師爬在桌上打著呼嚕睡覺,便搖著王老師的肩膀打趣地說:“起床了,尿一泡尿再睡。”

王老師朦朧地抬起頭,胳膊下還壓著正在批改的作業。

餘德茂老師說話有點結巴,但對學生的作業質量,卻要求嚴格的容不得一絲馬虎,甚至有些“苛刻”。不準改,不準擦是一條鐵規。他要求學生嚴格的程度高到,拿著學生作業本在光線好的地方尋找毛病。他說:“現在要求不高,走到社會還會更馬虎。只有在學校培養出學生一絲不苟的精神,走到社會學生就能更認真。”有一天上午,他把一個男生叫到宿辦室問:“今天你媽給你做的啥飯?”

男生答:“稀飯鍋盔。”

“吃了幾塊?”

“三塊。”

“吃飽了沒?”

“飽了。”

“那你的作業做好了嗎?對得起你媽給你烙的鍋盔嗎?”

學生無言以對,領回作業本重新完成。有這樣的老師,誰還敢不按要求完成作業!所以,他的學生作業本里就沒有塗鴉擦抹痕跡。

聶春茂老師心靈手巧,教初三級物理,儀器奇缺,他就土法上馬,自制教具,在教學中,把教學和實踐有機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高,物理教學成績一直在縣上名列前茅,多次受到縣教育局的表彰和獎勵。王希峰老師電工出身,專職化學老師,份外擔任學校電工。跟電有關的事都由他負責。工作責任心強,教學成績卓越。郗建安老師專職體育,無論從學生體能和體質上都認真負責,全面教學。他全身心投入到教學中,公社舉行的春季、秋季運動會,冬季越野賽,積極參加,無一例外,屢屢奪冠,為仁村中學立下赫赫戰功。

學校的編制很緊一個蘿蔔一個坑,多一個人都沒有,連校長、主任也要帶課。所以,老師在萬不得已時才請假。趙志民老師一邊熬吃中藥一邊上課,時達月餘從未叫苦叫累。我受這些老師的影響和感染,雖然新進學校,也不曾有半點偷懶。有一次我低血糖病突發,正上課時大汗淋漓,學生看到了,忙扶我坐在椅子上。我強撐著身體,硬堅持著把課上完。下課後去附近解家莊村醫療室,帶上吊瓶回到學校堅持工作,不落(la)學生一節課。又有一次我發高燒,老師們都讓我回家休息,我仍留在學校,愛人不放心,專門給我送來藥片,第二天我仍吃著藥照常上課。

學校若有大型活動,如運動會、元旦慶祝會等,全校老師晚上加班籌備常人通宵達旦。餓了,半夜吃碗稀湯麵條。

那時候,老師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每個活動在大家的努力下,都搞得盡善盡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耕耘就有收穫。大家的努力為學校收穫了豐碩的成果。

劉鷹老師說,一想起這段可歌可泣又難忘的歲月,激情噴發,亢奮不已,由衷感到自豪。

有這樣的老師,學生學習成績能不優異嗎!

仁村中學畢業的劉戰輝說:“ 我們這些農家子弟,能走出農門,走上大千世界,有老師很大功勞!仁村中學是我的母校,我們83級的畢業生,共考上十幾個中專生,轟動全長安縣!我們一直很懷念仁村中學及仁中的先生們!謝謝你——老師!”

劉鷹老師專門他打開83級學生通訊錄,祥細統計,1983年仁村中學考入中技中專學生共23人。農村娃烏雞變鳳凰能不高興嗎!

張雪儒說:“懷念曾經的仁村中學,我到現在也還記得學校的模樣。劉鷹叔的文章真實的記錄了仁村中學老師的教學情景。為劉鷹叔點贊!”

劉學明說:“有個學校叫仁中,教師個個是精英,為國育才瀝心血,創建輝煌立奇功。”

仁村老人劉聰茂,特意撰文贊仁村中學:

“園丁育苗累彎腰,

桃李皆用汗水澆。

棟樑之材為國用,

仁村中學立功勞!”

仁村中學開始只招收四個班,學生164人。後來有石佛寺村、下北良村學生進入學校上課,又有香積寺村、郭杜鎮、裡杜村、泉子頭村學生轉進學校上課,使仁村中學學生人數多達十一班600多人。

然而,1990年在長安縣教育局安排下,仁村中學併入到了黃良中學。仁村中學,就此成為人們記憶之中的名字。仁村中學,就此留下輝煌故事在人們記憶之中。

讓我們再重新回顧一下,曾在仁村中學工作過的老師吧。

歷任校長:

張恩元,郗鵬志,袁志信,王永華,胡富計。

歷任主任:

王維新,杜世南,趙洪志。

曾有老師:

陳 康,聶春茂,趙志民,餘德茂,馬維謙,郭蘇喜,韓 英,陳麗君,石佩彥,丁瑞琴,姜育民,周珂新,張小民,邸利產,蘆會文,王希峰,胡克政,梁 旭,劉文芳,聶永慶,郗建安,潘毓斌,吳萍亞,趙小會,牛光耀,劉彩俠,任小朋,王東民,王民強,劉 鷹,王玉翠,羅會連。(名單來自張恩鴻《滿懷鄉愁話西仁》一書P222—P223)

王琢:仁村中學,記憶中的名字

(作者王琢)

2018年9月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