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琢:仁村中学,记忆中的名字

仁村中学,记忆中的名字

王 琢

我上中学时,就听说过,黄良街道西片有一所仁村中学,它南望秦岭,北瞰滈河,距黄良街道办事处所在地黄良镇2公里。在我班就有五名同学来自这个学校。那时候,他们学习成绩优秀,全班54名同学,每学期考试,数他们成绩挑梢,后来不负众望,参加全国高考,全部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当时我很羡慕这个学校,总想看一看,那是一所怎样的学校?然而,终因琐事缠人未能如愿。

1988年,我终于看到了自己心慕已久的仁村中学。那时候,我因发行投递《西安晚报》,不得不到仁村学校。在这个学校,我首先认识了时任校长的胡富计老师。征得胡老师的同意,我在仁村中学粗略看了几眼。

王琢:仁村中学,记忆中的名字

(当年仁村中学学生刘红卫在校办蜂窝煤厂)

仁村中学整体赢人,虽是土木结构鞍间房,可九间四排两行排列规则整齐,会议室座北面南居中,教学区、教工区划分清析明朗。一排房与一排房之间砖铺道路,给学生上下学提供便利。老师着装精神,不经刻意装点,已显知识渊博。虽说他们身处农村,可有谁会认为他们是农村人呢?整齐干净的衣着,端庄修美的走姿,当时就令我心生敬畏。“先生,先生,先生范儿,全是先生范儿”!难怪我的同学,当年学习成绩“顶瓜瓜”,原来有严谨教学的老师,原来有认真授业的“先生”!

在学校会议室后的大操场一角,还有一个校办蜂窝煤厂,它担负着学校勤工俭学的任务。

《西安晚报》投递了一年,到第二年收订时,就已传出该校要撤并的消息,结果时间不长,仁村中学就成为人们记忆中的学校了。

王琢:仁村中学,记忆中的名字

2010年,有人让我给他送《华商报》到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教工宿舍。

我询问地址,客户回答:“原仁村中学。”

“原仁村中学?”我嘴上重复着客户的答话,内心努力唤醒我对仁村中学的记忆,但那时,想到的只是仁村中学所在的位置。

“怎么,你不知道在哪里吗?”客户看我迟疑,进一步追问。

我当即回答:“知道,知道。”

王琢:仁村中学,记忆中的名字

(当年的仁村中学校址上新建起的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教工楼)

随后就按客户要求,送报到了客户指定的地方。那时候,仁村中学钢棍焊接大门依旧,砖砌围墙依旧,只是学校内,原有的鞍间房屋,变成了两栋七层高的大楼。居住在这里的人有老有少,大家出出进进来来往往互不言语,只有门卫室工作人员,在查验证件时,才有说话声音。昔日的朗朗读书声,再也听不见了。

前几天,看到了原在仁村中学任教的刘鹰老师,撰写的回忆仁村中学老师教学情景的一份手稿,让我再次记忆起仁村中学,记忆起我初识仁村中学时的情景。

王琢:仁村中学,记忆中的名字

(刘鹰老师)

通过阅读刘鹰老师的手稿,我得到了我上学时,思忖好久,没有想出结果的问题答案:“仁村中学走出的学生,学习成绩为啥老在班里拔梢头呢”?原来在仁村中学,有一个肯为学生奉献自己的对教育学生充满激情的“教师团队”。

刘鹰老师说,仁村中学,是由长安县黄良人民公社西片的北仁、南仁、西仁、聂家河、解家庄五个自然村,联合兴办起来的社办初级中学。1970年建成,1990年撤并给黄良中学(现长安第十中学),历经21个年头,虽说建校时间短,可在长安县教育界,也是一所赫赫有名的社办初级中学。仁村中学最辉煌的时期是1970年至1985年间。

王琢:仁村中学,记忆中的名字

(胡富计老师提供的当年仁村中学老师,师范实习生留影)

刘鹰老师说,仁村中学先后在校长张恩元、袁志信的领导下,把一个小得可怜的知人甚少的初级中学,办成了县内大名鼎鼎的名牌初中,当时全长安县最有名的学校是仁村中学和杜陵中学。这个名牌是全校园丁的辛勤汗水和忘我工作的激情打造出来的。学校规模越办越大。由原先只招收北仁、南仁、西仁、聂家河、解家庄五村学生百十名学生,扩大到招收附近的下北良村和石佛寺村学生,随后又有湖村中学、黄良中学、泉子头中学的学生慕名接踵转来,学校规模一下子扩大到了十一个班近600人。

刘鹰老师说,他是1978年9月,经张恩元老师介绍,以代理教师身份进入该校代课的。当时在校长张恩元老师的带领下,老师们一丝不苟的态度,忘我的精神和废寝忘食的工作,在日常表现的淋漓尽致,十分完善,这的确不是吹的!

(当年的仁村中学学生)

该校的大部分老师和我一样,都是由兴办学校的这几个村里招选出来的,在校住宿回家吃饭。夏季作息早五点起床,晚九点多熄灯;冬季作息早五点半起床,晚十点熄灯。作息时间虽然这样规定,但很少的人在熄灯后休息,严格的备课要求,学生作业的全批全阅,教学计划、各种考试试卷的编写、考试试卷的卷面分析、阶段性工作总结等项工作还需晚上完成。老师的辛苦程度举几例,由一斑窥全豹。

王东民老师和余德茂老师,同住一个宿办室。早晨,余老师由家来到学校,打开室门,发现王老师爬在桌上打着呼噜睡觉,便摇着王老师的肩膀打趣地说:“起床了,尿一泡尿再睡。”

王老师朦胧地抬起头,胳膊下还压着正在批改的作业。

余德茂老师说话有点结巴,但对学生的作业质量,却要求严格的容不得一丝马虎,甚至有些“苛刻”。不准改,不准擦是一条铁规。他要求学生严格的程度高到,拿着学生作业本在光线好的地方寻找毛病。他说:“现在要求不高,走到社会还会更马虎。只有在学校培养出学生一丝不苟的精神,走到社会学生就能更认真。”有一天上午,他把一个男生叫到宿办室问:“今天你妈给你做的啥饭?”

男生答:“稀饭锅盔。”

“吃了几块?”

“三块。”

“吃饱了没?”

“饱了。”

“那你的作业做好了吗?对得起你妈给你烙的锅盔吗?”

学生无言以对,领回作业本重新完成。有这样的老师,谁还敢不按要求完成作业!所以,他的学生作业本里就没有涂鸦擦抹痕迹。

聂春茂老师心灵手巧,教初三级物理,仪器奇缺,他就土法上马,自制教具,在教学中,把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物理教学成绩一直在县上名列前茅,多次受到县教育局的表彰和奖励。王希峰老师电工出身,专职化学老师,份外担任学校电工。跟电有关的事都由他负责。工作责任心强,教学成绩卓越。郗建安老师专职体育,无论从学生体能和体质上都认真负责,全面教学。他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公社举行的春季、秋季运动会,冬季越野赛,积极参加,无一例外,屡屡夺冠,为仁村中学立下赫赫战功。

学校的编制很紧一个萝卜一个坑,多一个人都没有,连校长、主任也要带课。所以,老师在万不得已时才请假。赵志民老师一边熬吃中药一边上课,时达月余从未叫苦叫累。我受这些老师的影响和感染,虽然新进学校,也不曾有半点偷懒。有一次我低血糖病突发,正上课时大汗淋漓,学生看到了,忙扶我坐在椅子上。我强撑着身体,硬坚持着把课上完。下课后去附近解家庄村医疗室,带上吊瓶回到学校坚持工作,不落(la)学生一节课。又有一次我发高烧,老师们都让我回家休息,我仍留在学校,爱人不放心,专门给我送来药片,第二天我仍吃着药照常上课。

学校若有大型活动,如运动会、元旦庆祝会等,全校老师晚上加班筹备常人通宵达旦。饿了,半夜吃碗稀汤面条。

那时候,老师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每个活动在大家的努力下,都搞得尽善尽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耕耘就有收获。大家的努力为学校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刘鹰老师说,一想起这段可歌可泣又难忘的岁月,激情喷发,亢奋不已,由衷感到自豪。

有这样的老师,学生学习成绩能不优异吗!

仁村中学毕业的刘战辉说:“ 我们这些农家子弟,能走出农门,走上大千世界,有老师很大功劳!仁村中学是我的母校,我们83级的毕业生,共考上十几个中专生,轰动全长安县!我们一直很怀念仁村中学及仁中的先生们!谢谢你——老师!”

刘鹰老师专门他打开83级学生通讯录,祥细统计,1983年仁村中学考入中技中专学生共23人。农村娃乌鸡变凤凰能不高兴吗!

张雪儒说:“怀念曾经的仁村中学,我到现在也还记得学校的模样。刘鹰叔的文章真实的记录了仁村中学老师的教学情景。为刘鹰叔点赞!”

刘学明说:“有个学校叫仁中,教师个个是精英,为国育才沥心血,创建辉煌立奇功。”

仁村老人刘聪茂,特意撰文赞仁村中学:

“园丁育苗累弯腰,

桃李皆用汗水浇。

栋梁之材为国用,

仁村中学立功劳!”

仁村中学开始只招收四个班,学生164人。后来有石佛寺村、下北良村学生进入学校上课,又有香积寺村、郭杜镇、里杜村、泉子头村学生转进学校上课,使仁村中学学生人数多达十一班600多人。

然而,1990年在长安县教育局安排下,仁村中学并入到了黄良中学。仁村中学,就此成为人们记忆之中的名字。仁村中学,就此留下辉煌故事在人们记忆之中。

让我们再重新回顾一下,曾在仁村中学工作过的老师吧。

历任校长:

张恩元,郗鹏志,袁志信,王永华,胡富计。

历任主任:

王维新,杜世南,赵洪志。

曾有老师:

陈 康,聂春茂,赵志民,余德茂,马维谦,郭苏喜,韩 英,陈丽君,石佩彦,丁瑞琴,姜育民,周珂新,张小民,邸利产,芦会文,王希峰,胡克政,梁 旭,刘文芳,聂永庆,郗建安,潘毓斌,吴萍亚,赵小会,牛光耀,刘彩侠,任小朋,王东民,王民强,刘 鹰,王玉翠,罗会连。(名单来自张恩鸿《满怀乡愁话西仁》一书P222—P223)

王琢:仁村中学,记忆中的名字

(作者王琢)

2018年9月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