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撕X的誕生》重現江湖。

第一期已是暗潮湧動,我波叔被二臺的孤兒剪輯塑造成一個愛賣弄又有攻擊性的神經導師。

這一期,久違的殺傷力最大的導師撕X終於來了。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好在,每次導師撕X意見迥異時,正是引發觀眾爭論與思考的良機。

何況這次的爭執,可比上次子怡單方面開炮+劉燁甩鞋勢均力敵得多。

還沒看過本期導師大亂鬥的同學補補課,然後咱們來複盤,聽我給你解釋徐崢和章子怡到底在吵什麼。

1 爭執全過程

第一個點評的是波叔。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主基調是鼓勵,強調的不是她們演得多好,而是她們進入了人物的狀態,真摯地把自己帶入了情境。

緊跟著點評的章子怡,卻實名不同意

她非常明確表示自己不滿意的核心原因:

兩個人物沒有(表現出)心理支撐。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然後她逐一點評舉例:

說闞清子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說徐璐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所以,她覺得她們兩個人都演出了人物的狀態,卻沒有抓住人物最核心的那個支撐。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波叔表達了對子怡觀點的認同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結果只得到無情的回懟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以及來自徐導師的實名鄙視(心疼我波叔)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表示完鄙夷後,對章子怡的觀點,徐崢也實名不同意。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他力撐闞清子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章子怡卻覺得如果找到了支撐,闞清子的表現會更精準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徐崢反駁說闞清子的行為挺合理的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他還點名表揚了闞清子最後動情的失聲痛哭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章子怡提出異議:動真情我承認,但動的是誰的真情,真的是角色的嗎?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徐崢非常硬剛,反駁說:在角色裡啊!清子有自己的方法。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這時波叔覺得氛圍有點尷尬,想打個圓場,結果被徐崢回懟again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之後他說了整場吵架中我最無法認同的一句話,他說: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屢次被懟的波叔趁機打個邊鼓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結果被懟+3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心疼我叔


接著剪進來的單訪,波叔大概解釋了一下為什麼那兩位能吵起來。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以及自己點評的根據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不過這顯然是事後的單訪,此刻臺上,張國立老師也實名贊同了章子怡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之後還小小打了個圓場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效果非常好,不愧是圓場王。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這場刀光劍影的正面對決,至此告一段落。

2 誰佔理?

平心而論,闞清子的表現稱不上出色,但確有動人之處。

章子怡說她們人物沒有支撐時,拿闞清子舉的第一個例子,確實是她整場演出的大漏洞,關於這點,徐崢也沒能給出正面回答。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毫無來由,她從包裡掏出錢問七月“夠嗎”是什麼意思?甩一地是想做什麼?之後又把自己的行李拋灑得到處都是,到底出於什麼心理?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結合後面的狀況看,也許是徐璐過度飲酒的糟糕狀態影響了闞清子的演出,使甩錢的前因後果未能在臺詞裡交代清楚,而闞清子也只能囫圇個兒地演下去,所以漏洞頗多。

但無論如何,這些漏洞確實影響了情緒的帶入。因為行為的不合理,會讓觀眾從情緒腦切換回理智腦。

這就是邏輯的意義。

所以,徐崢的點評是偏頗的?

也不是。

這場演出,闞清子整個情緒都是對的,人物狀態也非常符合“被好閨蜜和男朋友聯合背叛”的角色設定。

所以她一開始就能把徐崢、吳秀波和大多數觀眾帶入到這個類似捉姦的情境裡,然後用自己動人之處來感染觀眾。

所謂“入戲頗深”

“入戲”兩個字,會令跟著入戲的觀眾,自動為不完美的演出添加濾鏡,自動為演出漏洞做出腦補,合理化演員的一舉一動。(具體可參加《香蜜》)

所以徐崢的評論也非常合理。他覺得演員狀態對,情緒對,入戲深,又動真情,已經非常出色了。

一場演出,徐崢看到的是,章子怡看到的是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徐崢覺得,入戲又動情很優秀啊,何況邏輯解釋得通。

章子怡覺得,需要解釋的表演,那不是好表演。

兩人本就不是同一類演員,自然也不會是同一種觀眾。

其實闞清子的問題在於,她能完美進入一個被背叛女人的內心,但她對七月與安生之間複雜的情感糾葛與同生關係,理解並不到位。

換句話說,她基本讀懂也演出了人物在這個片段裡的情緒,卻沒有吃透人物的一生。

可是啊,做到第一步已經足夠滿足絕大多數普通觀眾的需求了。

徐崢深諳此點,所以他的東西總是優秀得剛剛好,絕不超出觀眾理解範疇。保證好口碑的前提下,性價比最高。

他不曉得還能更好嗎?曉得的,但超出一個臨界值後,邊際效應遞減,不划算的。

所以,我特別佩服徐崢對觀眾心理的把握,但我更喜歡章子怡和她的觀點。

這是被無數頂級大導一遍遍磨出來的演員,

大導們的詞典裡沒有ok,只有再來一條。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3 邏輯的意義

邏輯是戲劇的骨架,演員的表演是為這骨架長出血肉來。

——有的連主邏輯骨架都沒想明白,自然糟糕至極。

比如上一期的徐嬌和胡先煦。

陳凱歌問徐嬌和胡先煦的那一連串問題,就是在幫他們梳理最基本的人物動機與關係,理清人物行為邏輯。

問胡先煦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問徐嬌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這一段為什麼讓觀眾一聽就覺得“哇,好專業!好有道理”呢?

因為循著陳導的問題,我們就能得出一條清晰的邏輯鏈,為演員的處理思路提供指導。

比如陳凱歌問胡先煦的所有問題,只指向一個答案:羅小虎從初見,最晚也是二人過招互相廝打時,就對玉嬌龍有了強烈的好感。

只有這個答案,才能為羅小虎的一切行為找到合理的動機與註腳,人物才符合邏輯。

而得出這個答案有什麼用呢?

作用就是,你就再不會以這樣一張臉,出演前面的劇情了。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咦不好意思插錯圖,重來重來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這臉上有審視、提防、怒火和不羈的野性,獨獨沒有愛意,甚至連愛意萌發前應有的好奇與不自覺的觀察都欠奉。

觀眾看著就像一場鬧劇。

——有的懂些基本邏輯,知道被蚊子咬會癢、被狗咬會疼,能分清什麼時候哭什麼時候痛哭,差不多能搭出個人形。

比如張鈞甯。

這姐們兒特別會哭,哭得也很美,很多觀眾因此覺得她演技不錯。可你仔細看,她什麼時候哭,都差不多一個套路。

這一期裡她演《半生緣》的曼楨,除了被強暴的悲痛,餘下一律空白。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曼楨在怎樣的家庭里長大?她和姐姐曼璐的感情如何?她如何看待姐姐做舞女嫁渣男養活全家?她如何看待姐夫祝鴻才?世鈞在她聲明中是怎樣的存在?

被強暴那一刻她想到了什麼?她覺得姐姐知不知道這件事?她覺得世鈞會怎樣看待被強暴的自己?她和世鈞還有未來嗎?

看著她的表演,我猜上述問題,她大半沒想過。

所以就只是哭,哭得我腦仁疼。

臺灣偶像劇演員的平均水準,不能再高。

——有的把大邏輯都理順了,小關節卻擺不平,塑造的人物難免出現僵硬不通之處。

比如闞清子。

細看本期表演裡每個小片段都還確切,可就是銜接不對勁兒。說著象牙塔,下一步就掏錢;說著難受,下一步就澆水;對方喊來啊澆吧,她問“你什麼意思”?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乍看都對,細品都怪。

章子怡覺得是因為人物沒有支撐,我感覺是大框架都搭完整了,細節都還含糊著呢。

——有的卻能把人物吃透想盡,演出準確,還有餘味。

章子怡在本期的示範,確實堪稱教科書。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呼吸,開門,鎖門,順手拾掇地面,沒有一個動作多餘,每一個毛孔都是戲,每個細節都寫著演技。

章子怡從來不是天賦型,更不是演什麼都好的萬金油演員,可她這段是真的好,因為她想通、想透了曼璐的一生,以及這一刻,自己要去打一場骯髒戰爭的複雜心理。

所以,看著這樣卓越的表演,身邊坐著25歲就拿下三金影后的章子怡,徐崢為什麼能對著臺上24歲的徐璐和30歲的闞清子,說出:

從她們現在的年齡來講,我覺得我在臺上的標準,我就看她們是不是動真情

這種底線低到不像樣的話呢?

也許可能大概,他也經常看國產影視劇??

章子怡和徐崢吵起來了,還一起懟吳秀波是牆頭草?

還是要感謝《演員的誕生》。

雖然黑幕重重,孤兒剪輯,節目組導向也有很大問題,但它好歹不停把大陸影視圈的各種問題擺到檯面上來。

上一季是演員的信念感,這一季死磕邏輯

說真的,對於一個演員來說,“快速入戲、共情能力強”和“快速讀懂人物、邏輯抓得準”,這兩種能力哪種更寶貴

我其實並沒有答案。

好在大陸九成以上活躍演員並不需要面對如此艱深的靈魂拷問。

因為他們既不入戲,也沒有邏輯。

而邏輯在影視圈的缺失,演員不(會/想/用)分析人物只是最後一棵稻草。

放眼望去,九成九影視劇故事沒邏輯,對話沒邏輯,人物行為沒邏輯,人物互動沒邏輯,情感走向沒邏輯……

只有番位排列最有邏輯。

深究下去,不是編劇沒想清楚,就是導演沒想清楚,要麼演員沒想清楚,要麼剪輯沒想清楚。

更多的是都沒想清楚,一群糊弄事兒。

如今貴圈水準雪崩成這樣,哪片雪花又能獨善其身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