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摳」了半年只爲買個包值得嗎?

近日,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佈《2017年中國奢侈品電商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消費群體主要集中在23~37歲這一年齡段。越來越多的奢侈品開始擁抱年輕人。或許為了炫耀、攀比,有不少年輕人節衣縮食去購買名牌,導致信用卡欠一屁股債。專家奉勸這些“打腫臉充胖子”的年輕人,應該理性消費。

「討論」“摳”了半年只為買個包值得嗎?

為一個香奈兒包存半年工資

“我喜歡就行!”說到自己擁有的第一個香奈兒包包,24歲的陳琳顯得很淡定。她原來背的最貴的一個包包是1000多元,後來看到周圍好多同齡朋友都買了奢侈品包包,月薪6000元的她強迫每個月存5000元,終於在半年後擁有了自己第一款奢侈品。

小編髮現,許多年輕一族身上都有非常明顯的奢侈品LOGO。大到包包、衣服,小到耳環、項鍊、皮帶等,而這些產品的售價都在幾千元至上萬元,甚至有不少學生族也加入了買名牌的行列。

「討論」“摳”了半年只為買個包值得嗎?

“看到朋友們都陸續背名牌包包出來,自己不買一個就顯得太落伍了!”21歲的曉豔(化名)大學學的金融管理,即將升入大四,目前已經在某銀行實習。曉豔看到同事大姐姐們幾乎每個人都有不少奢侈品,她用信用卡透支給自己買了一款7000多元的某品牌枕頭包,然後從父母每月給的2500元生活費中扣除一部分還款。“我覺得自己有了這款包,別人看待自己的眼光也不再是學生妹兒了!”曉豔認為值得。

已工作十年的趙慧(化名)則很反對類似曉豔的這種行為。她說,如果自己經濟實力雄厚,購買自己喜歡的奢侈品無可厚非。而現很多人經濟還沒到那個水平,就是為了炫耀、攀比而去節衣縮食或者負債購買,太虛榮了。“莫非你揹著一個名牌包,就能顯示出優越性了?”趙慧說,她自己也有不少朋友“打腫臉充胖子”去購買名牌,導致信用卡欠一屁股債,或因虛榮去買高仿結果遭別識破反而丟臉。

「討論」“摳”了半年只為買個包值得嗎?

相比於一般商品,消費者對奢侈品的需求並不是一種剛性的消費需求,奢侈品消費更偏向於文化層面以及精神層面的消費。

小編認為作為大好有為青年的你們,如果有那股子勁省吃簡用的省錢買奢侈品,還不如把多餘的錢拿來理性投資,至少理財會使您的資產增值,而奢侈品只會減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