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非洲那些事兒(1)同病相憐到同舟共濟

當非洲的眾多國家,在全球化浪潮中迎難而上時,一個東方巨人伸出了熱乎乎的手。

中非交往由來已久。古埃及便曾與中國有貿易往來,在公元5-10世紀時,埃塞俄比亞(阿克蘇姆王國)和東非沿海的商人,早已把中國產的絲綢、瓷器等作為重要的牟利來源。當然,那時候雙方僅限於商品流通的往來。

到了明朝時,偉大太監鄭和七下西洋,其中就到達了非洲東部,什麼肯尼亞、坦桑尼亞都待過。鄭和向非洲當地人贈送了瓷器、絲綢、錢幣等禮物,還把中國傳統醫藥介紹給非洲。同時,他也從非洲運走了不少珍奇動物。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高大的長頸鹿。中國人把它稱為傳說中的“麒麟”。

中國與非洲那些事兒(1)同病相憐到同舟共濟

鄭和下西洋算是中非交流的一次高潮。隨後,兩家都開始走上了歧路。

就在鄭和回國之後,中國明朝政府實行“海禁”,不許民眾和海外交流。非洲的西邊,則又來了另一撥遠航者,他們人數比鄭和少,船比鄭和小,卻帶著槍炮。他們不是來友好交流的,是來搶錢佔地盤的。他們就是葡萄牙人。

從此,非洲大陸開始了遭受歐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的數百年苦難歷程,中國則在閉關鎖國的政策下,日益被西方文明所趕超。

中國與非洲那些事兒(1)同病相憐到同舟共濟

到了19世紀,歐洲帝國主義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幾乎在同一時間,中國也被堅船利炮打開國門,喪權辱國,逐步淪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淵。

可以說,古老的非洲大陸和悠久的中華文明,同為西方殖民擴張的受害者。相似的命運,也讓中非兩家起了“同病相憐”的惺惺之情。

清末愛國人士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中,就把非洲的命運用來作為警戒,讓同胞們不要像非洲的黑哥們一樣任人宰割;同時,陳天華又把南非布爾人政權反抗英國的戰例拿出來,說布爾人那麼一點力量,都能打得大英帝國狼狽不堪,如果中國人人敢於為國奮鬥,自然能擊退列強入侵,還怕什麼亡國滅種的危險呢?

中國與非洲那些事兒(1)同病相憐到同舟共濟

而在抗戰爆發時,毛澤東和蔣介石都曾把埃塞俄比亞的抗意戰爭作為例子,分析國際局勢,探討中國決策。

二戰後,經過三年解放戰爭,新中國誕生,開始了自強不息的道路。稍後,非洲國家也開始脫離殖民統治,成批獨立。

這時候,中華人民共和國把飽受壓迫的非洲人民當做自己的患難兄弟,打心眼裡願意幫助他們推翻殖民者,獲得解放。

而非洲的民族鬥士們呢,他們也覺得遠方的中國,能在那麼一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把堂堂美國從鴨綠江打到三八線,實在值得學習。

於是,中國開始了對非洲的援助。

中國與非洲那些事兒(1)同病相憐到同舟共濟

中國援助非洲,當然不是作慈善,而是為了本國“反對帝國主義”的國際戰略。後來中蘇交惡之後,中國與“美帝”“蘇修”同時處於敵對,更要爭取廣大非洲國家的支持,打造自己的外交空間。毛澤東說過:“不僅我們(中國)援助你們(非洲),你們也援助我們。你們在哪裡反帝,削弱帝國主義的一份力量,對全世界都有好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