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業腳步集體放緩,竟因「快速模仿」所致!

此前,筆者一篇關於陶瓷行業進入集體焦慮+盲從時代的話題稿發出後(見《陶企紛紛“創品牌、投央廣、籤明星”凸顯集體焦慮+盲從!》),引發業內人一定的關注和思索。經過一段時間發酵和與業內人士的探討,筆者發現這背後牽扯更深層次關於行業現象的思索。

NO1.困惑和焦慮,在整個行業上下游集體蔓延成勢

時隔月餘,近日,筆者走訪了部分久違的陶瓷上游供應商企業,談及目前上游供應商方面的新產品及新工藝話題時,他們亦紛紛給筆者傳遞出了一股明顯的困惑和焦慮情緒

張傑(化名),是某上市公司旗下控股陶瓷釉料及墨水公司的常務副總經理,從業時間超過二十年,是業內眾多對行業瞭如指掌的專才之一。剛出差不久回來,在其位於三水的工廠內,見了筆者一行人。

談及當下業內新動態時,他直言:如今,國內整體形勢不好(國內宏觀形勢),不光是陶瓷行業,放眼看去似乎各行各業都找不出一個是好做的行業。“今年(陶博會)好像都沒什麼(新動態),來來去去都是那幾樣,似乎很難有什麼具有代表性的創新湧現。”作為上游陶瓷原材料供應商中的龍頭企業負責人,張傑的一席話,言談間顯得憂心忡忡。

事實上,同樣的情緒,在瓷磚生產廠家處,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記得上個月和上上個月,筆者對佛山的瓷磚生產廠家進行了一輪密集走訪。

其中半數以上的瓷磚生產廠家市場部負責人,給筆者拋出瞭如下問題:“你們天天跑企業,可有發現其他企業目前都在推什麼產品?是否有什麼新的聲音?好像都特別安靜,是不是整個行業都不大好做了?”“你們瞭解到其他企業在陶博會期間,可有誰準備什麼新的活動或者有什麼新動態?我們暫時還沒頭緒。”“分享一下目前行業內都流行什麼東西?怎麼覺得似乎都沒新東西呢?”

當然,作為媒體人,被問道同行的情況很正常,只不過這一次,筆者一行卻也被問住了。

仔細想一想:的確,不知從何時開始,筆者腦子裡儲存的關於新動態和新產品及新趨勢的信息,竟也開始宣告了枯竭

曾幾何時,還別說陶博會前後,就是隨便一個平常的日子,筆者及記者一行到企業串串門子,半天時間就能串出大把熱熱鬧鬧的動態信息來。各色變著花樣的營銷促銷暫且不提,就單是新產品及趨勢,就能一抓一大把。

比如,早些年的微晶石、拋晶磚;後來的薄微晶、全拋釉;夾雜著噴墨印花系列產品和陶瓷薄板;之後的大理石瓷磚、玉石瓷磚;然後的通體大理石、通體花崗岩;再後來的噴墨滲花拋光磚、瓷拋磚;近年的陶瓷大板、現代磚及黑白灰風格。還有產品表面的變化:從平面到立體,再平面、再立體;從鏡面到亞光再到柔光,從全拋到半拋再到點拋工藝等等......整個行業呈現出一片熱火朝天的繁華景象。

彼時,從上游材料及設備商到中間的工廠,再到企業品牌部和終端代理商,似乎都忙得不亦樂乎。隨口一問最近有什麼新動態?個個口若懸河的給你抓著介紹一個小時都沒玩,彼時,大家眼神堅定、幹勁兒十足。

可是,如今又是什麼景象?

各大產區工廠紛紛疲於面對環保壓力,面對渠道變革壓力,面對品牌建設和成長的壓力,面對經銷商終端找不到消費者的壓力,面對庫存壓力被迫減產;市場部及策劃部疲於面對各種頻繁的、長週期的出差,面對一筆款項掰開三瓣四瓣用的艱難......

除了在終端偶爾有企業簽到代理商、代理商店面偶有開業慶典外,行業連活動都驟然減少了許多、各類開支當然急劇縮減。至於具有創新性的新品及技術,便更是鳳毛麟角、難得找出一兩家

眾所周知,展會是晴雨表。此前業內的各種流行趨勢及創新產品,都是在展會上不約而同、扎堆的揭開面紗。但從今年4月份的瓷磚展、6月份的工業展,看下來,到當前秋季陶博會前期,業內始終未有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產品及創新了。即便是“負離子”瓷磚,風頭自去年開始到今年4月份展會依然風頭無兩,也還算不上是新品,只能說是若干年前一種小眾產品的迴歸......

“無新可創”的確成為行業問題,已引發集體焦慮和困惑。

NO2.繼快速模仿後,行業將迎來漫長的焦慮等待和迷茫週期

行業整鏈條進入了集體困惑和焦慮期。呈現對“無新可創”的迷茫和焦慮

,反饋出陶瓷行業經過三十幾年的一路發展後,到今時今日真正面臨的內核問題浮出水面:當發展日臻成熟後,模仿和跟隨已經不能推動行業發展

我們都知道:儘管中國建陶早已是世界第一的體量和市場,但是,卻始終無法在技術工藝、產品花色、流行趨勢、空間應用設計等領域在國際瓷磚市場上享有真正話語權。真正趨勢及技術引領,一直都是意大利和西班牙等西方國家,中國始終處於在他們身後模仿跟隨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即便多數建陶業內人不願承認,但的確通過模仿和引進、學習和消化,陶瓷企業收益頗豐。但如今,隨著各種先進科技手段和信息化技術的全面介入,國內陶企跟隨海外速度越來越快,步調差距越來越小——一度,幾乎完成前後腳的同步

譬如,去年9月份博洛尼亞展上水磨石圖案的流行才出現,國內10月份秋季陶博會展會上就已經看到有批量企業跟隨。這前後不過半個月時間,速度效率之快,令人咂舌。

同樣的事情,亦發生在上游工藝技術領域。“中國人最厲害的就是模仿效率和跟隨速度,以至於早期國外人防中國人防得特別厲害。但最近這些年,隨著改革開放和國際貿易的深入,最初的排斥和設防,逐漸變成了合作——是以,這種幾乎同步的速度持續驚人。”某設備商如此感慨:“陶瓷噴墨印花技術、陶瓷淋釉技術及大板生產技術等。無一不反應了中國式破譯速度。”

然而,如今和海外創新跟隨同步的結果就是:倘若中國繼續再無原創,那麼,中國陶企終將面臨一整個海外創新週期的長時間焦慮和等待期

這個等待期,將不只是三五個月,可能會是三五年甚至更久,將是一整個西方企業慣常的慢步調更新和創新節奏週期——畢竟,老外本身工作效率就慢,更何況還得是真正的創新呢?週期可想而知啦。

於多數行業人士及市場而言,這種週期未免顯得過於漫長。畢竟,一直以來,無論是產品花色的流行還是新技術及工藝的出現,你會發現在中國,這種生命週期短暫得驚人。人們都習慣了這種快速更迭。突然間要慢下來,多少都會不適應,迷茫和焦慮的集體湧現就順理成章了。

然而,筆者想說的是,當週圍已經“無可模仿”的時候,從另一方面也證明了你的成熟和足夠強大了。不妨試試,沉靜下來,仔細思考當下現狀和自身不足,把之前喧囂時期落下的功課好好補補如何?

焦慮和迷茫時期,最怕盲從,保持清醒的獨立思考,或許,你會是業內下一個引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