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不容錯過的攝影展,記錄了一部雜誌興衰史

這場不容錯過的攝影展,記錄了一部雜誌興衰史


凝視時光——美國《LIFE》雜誌攝影精選展

9月1日於上海寶庫藝術中心開展

展覽以「珍藏影像,致敬時代」為主題

展出上世紀中葉雜誌刊登過的50幅攝影作品


這場不容錯過的攝影展,記錄了一部雜誌興衰史


此次攝影展聚焦四位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師,以及雜誌“往事”板塊的經典之作,透過歷史人物、生命百態和寫實記錄,展現時代巨輪下的相異人生


新聞攝影之父Alfred Eisenstaedt、德裔美籍攝影師Andreas Feininger、光繪攝影創始人Gjon Mili、著名女攝影師Nina Leen……這些時代記錄者將往事帶回大眾視野,映射百態人生和特殊的歷史時刻,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時代影集和藝術珍品。


這場不容錯過的攝影展,記錄了一部雜誌興衰史

▲ 勝利之吻(1945) | 攝影:Alfred Eisenstaedt

這場不容錯過的攝影展,記錄了一部雜誌興衰史

▲ 瑪麗蓮.夢露(1945) | 攝影:Alfred Eisenstaedt


這場不容錯過的攝影展,記錄了一部雜誌興衰史

▲ 面具(1955) | 攝影:Andreas Feininger

這場不容錯過的攝影展,記錄了一部雜誌興衰史

▲ 畢加索創作光繪(1949) | 攝影:Gjon Mili


這場不容錯過的攝影展,記錄了一部雜誌興衰史

▲ 華盛頓廣場的模特(1945) | 攝影:Nina Leen


今天,我們重溫這些影像,不僅因為它們是珍貴的歷史留存,也為了致敬這本曾創造過無數光輝的圖片雜誌

創刊——奪人眼球

1936年,創辦了《時代》和《財富》兩本重要刊物的美國著名出版商亨利·盧斯(Henry Luce),用9.2萬美元買下了已經入不敷出的《LIFE》雜誌——他只是看中了「Life」這個名字,其他如訂戶名單等無形資產,都被他一轉手賣了。

帶著用圖片講故事的堅定信念,盧斯在1936年11月23日啟動了這份全新意義上的《LIFE》。這是一本滿載50頁大圖、配以極少文字的圖片雜誌,在當時可以算是離經叛道,奪人眼球。

這場不容錯過的攝影展,記錄了一部雜誌興衰史

▲ 亨利·盧斯


“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希望”這是他給《LIFE》的創刊理念,他希望這是一本不僅僅談論時事新聞的雜誌,更希望人們通過令人驚歎的照片看見生活。

新的LIFE》第一次為美國帶來了圖片報道(photojournalism)的概念,不少攝影大師都曾是它家的攝影記者,圖片的空間和地位,第一次與文字平起平坐。

去看生活,去看世界,去目擊偉大的歷史事件;

去看窮人的面孔和驕傲者的姿態;

去看不同尋常的事物——機器、軍隊、群眾、以及叢林中和月球上的陰影;

去看人類的傑作——繪畫、建築和發明;

去看千里之外的世界,去看隱藏在高牆和房間內的事物,以及難以接近的危險事件;

去看那些被男人所愛著的女人們還有孩子;

去看並且享受愉悅;

去看並被感動;

去看並被教育…

這段詩一樣的文字,是盧斯詩人阿奇博爾德·麥克利什一起給雜誌撰寫的創刊詞,完美定義了雜誌誕生的使命和意義



發展——時代砥柱


《LIFE》締造了新聞攝影的開端,成為美國人敘述故事的一種革新方式。

在盧斯出版的第一期《LIFE》中,成名已久的攝影師AlfredEisen staedt的作品佔據了五個版面

這場不容錯過的攝影展,記錄了一部雜誌興衰史

▲ 創刊號封面:福特堡大壩(1936)

此時,美國正在經濟大蕭條的深淵中掙扎,整個世界正緩緩走向戰爭的泥潭。希特勒牢牢掌控著德國國內的形勢,弗朗西斯科·佛郎哥的軍隊兵臨馬德里城下,墨索里尼剛剛入侵了埃塞俄比亞——但盧斯完全不在乎這些世界事務,將美國的福特堡大壩放上了首期封面。

1941年,美國全面捲入了二戰,《LIFE》也無法置身事外。帶著強烈的親美情緒,他們將遍佈二戰戰場各個角落的精彩瞬間帶回美國本土。歷史上最有名的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當時就效力於《LIFE》。

1944年6月6日,卡帕孤身參與了諾曼底的第一波搶灘登陸,發回了大量來自最前線的圖片。

這場不容錯過的攝影展,記錄了一部雜誌興衰史

▲ 盟軍登陸諾曼底 (1944) | 攝影:Robert Capa


1952年,著名作家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作品《老人與海》發表於《LIFE》,成為經典。

這場不容錯過的攝影展,記錄了一部雜誌興衰史

▲ 冬天的獅子(1959)| 攝影:John Bryson

照片中的老人正是海明威

那是他拍過最棒的照片

這張照片的亮點在於展現了童心

與一種近似末日氛圍的融合

在拍攝這張照片的一年半後

海明威飲彈自盡,享年61歲

1953年2月,離任不久的美國前總統杜魯門,宣佈《LIFE》雜誌會全面代理他的回憶錄。雜誌的發行量迅速飆升,從首期的38萬冊漲到四個月後的單週100萬冊。雜誌全盛時期,發行量一度超過1300萬冊,成為美國乃至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聲音之一。

作為一本攝影紀實類雜誌,它記錄了太多烙印在人類歷史上的偉大瞬間。


這場不容錯過的攝影展,記錄了一部雜誌興衰史

▲ 佛羅里達新迪士尼樂園開業(1971

這場不容錯過的攝影展,記錄了一部雜誌興衰史

▲ 阿波羅11月登月(1969)


停刊——美人遲暮

新生媒體形式的發展,曾一次又一次地給傳統媒體帶來巨大沖擊,《LIFE》是其中最千瘡百孔的代表,它先後遭遇了三次停刊,如美人遲暮,晚景淒涼。

1972年電視大規模普及,《LIFE》週刊銷量每況愈下,第一次停刊。


1978年復刊,週刊改為月刊,2000年再次停刊。


這場不容錯過的攝影展,記錄了一部雜誌興衰史

▲ 《LIFE》月刊終刊號 (2000年5月)


2004年10月,《LIFE》頑強地迎來第二次復出,但這一次,它已經淪為隨60種報紙夾帶發行的增刊。

這個版本的《LIFE》使用了最傳統的標誌,雜誌標語卻從經典時期的“看生活,看世界”變成了“全美國的週末雜誌”,內容乏善可陳,風光早已不再,發行量也遠不及同為增刊的《Parade》和《USAWeekend》。

三年不到,這次的復刊又走入了絕境。2007年3月26日,時代集團宣佈《LIFE》再次停刊,並將他們龐大而珍貴的圖片資源全部放上了互聯網,供依然難以割捨的讀者們免費下載


這場不容錯過的攝影展,記錄了一部雜誌興衰史

和其他傳統強勢媒體一樣,如今的《LIFE》變身網絡媒體(點這裡訪問官網),其品牌下的書籍出版等業務照舊——這看起來是一條適合圖片雜誌的生存之路,但未來還將面臨怎樣的風雨變遷,我們不得而知。


惟願幾十年後依然有這樣出色的攝影展,向後人展示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