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君創投:印度創投大調查:中國資本湧入印度,會攪起什麼浪?

印度創投圈正處於一個很有意思的轉折點上。

當前,越來越多的投資人又開始關注印度市場,印度創投圈即將迎來新一輪的繁榮。據估計,這一波投資熱潮甚至將會超過2014-2015時期的熱度。

The Economic Times 走訪了75位業內頗具影響力的創業者和投資人,據此生成的調查報告可視為印度創投圈的年度風向指南。調查顯示,印度創業者對市場的整體預期較為樂觀:超過一半的創業者期望公司在接下來的一年中可以實現營收或銷售額的翻倍;受訪中90%的投資人明確表示,接下來的一年內將加大投資力度,而這其中來自中國的資本佔比最高。

在熱錢湧入的同時,我們觀察到大多數的資金都流入了特定的幾家公司。相比支持同一賽道里多個玩家,投資人更願意砸重金加碼最看好的一個玩家。一個接受本次調研的投資人表示,“在印度,只有前50的創業公司才能感受到資本的熱烈和瘋狂,融資的任務對於其餘的玩家而言依然十分艱鉅。”

投資人和創業者也逐漸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們希望建立一種區別於從前的融資模型以支持新興創業公司。這波創業公司的目標受眾是下一代2-3億的互聯網用戶,其盈利模式也已推陳出新。有意思的是,接受採訪的大部分創業者和投資人均表示他們更希望本土創業公司能夠壓過外國巨頭,這一態度恰好與兩年前形成鮮明的對比。

大多數受訪者表示,諸如 Startup India 這樣來自政府機構的支持項目還遠遠不夠,事實上,24%的創業者表示官僚主義仍然是其創業道路中不可小覷的障礙。與此同時,有66%的受訪者表示,在印度創業的本土公司與外國公司之間存在不公平競爭的現象。這一問題最早是在兩年前由 Ola 的聯合創始人 Bhavish Aggarwal 和 Flipkart 的聯合創始人 Sachin Bansal 提出。

政策

弘君創投:印度創投大調查:中國資本湧入印度,會攪起什麼浪?

印度創投圈目前處於發展的轉折點。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剛剛斥資160億美元收購了印度當地最有價值的創業公司 Flipkart。在印度有哪些公司能夠像那些全球科技巨頭,比如中國的 BAT、美國的 FANG 一樣主宰特定賽道的產業生態發展?答案是沒有,沒有一家印度互聯網公司能夠主宰其所在賽道的產業發展,並且未來成為主宰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而反觀 BAT 和 FANG,他們幾乎個個都是所在賽道的規則制定者。

印度政府最近依據電子商務草案及 Srikrishna 委員會發布的有關隱私的報告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新出臺的政策致力於扶植本土企業,提出數據本地化並開放當地創業者投票權。調查顯示,66%的受訪投資人及創業者表示,印度不應該對本土企業和外資公司施行完全相同的政策。儘管有小部分群體強烈反對諸如亞馬遜、Uber 這類巨頭入印,56%的受訪人群還是認為應該公平對待外資企業和本土企業。

就政府推行的創業公司相關政策表現而言,60%的受訪人表示 Startup India 及其他舉措並未對印度創投生態建設發揮重要作用。僅有16%的受訪者認為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還是產生了一定影響,而這其中的多數只是承認政府促進了創投圈社群的擴大,並且在精神上鼓舞了創業群體。另有一部分的創業者認為諸如 GST 這類的倡議比那些專門為創業公司制定的政策要有用得多。

中國

弘君創投:印度創投大調查:中國資本湧入印度,會攪起什麼浪?

中國資本目前已躍升為印度創投市場的主要驅動力。這一局面始於阿里巴巴和子公司螞蟻金服在2015年早期投資 Paytm,在騰訊2017年入股 Flipkart 和 Ola 達到高潮。以此為節點,順為資本和其他中國公司也開始在當地金融科技和社交視頻等領域活躍起來。

雖然無法預知中國收購印度創業公司的少量股份後,未來到底會發生什麼,但中國資本的大規模進場為印度創業公司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向中國公司學習如何擴大規模。還有一部分受訪人擔心中國資本未來可能拋棄印度公司,就像美國的對沖基金在2014-2015所做的一樣。

一位投資人說,“中印之間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但一家典型的印度公司成長速度往往會讓中國投資人覺得緩慢”。

融資

弘君創投:印度創投大調查:中國資本湧入印度,會攪起什麼浪?

弘君創投:印度創投大調查:中國資本湧入印度,會攪起什麼浪?

弘君創投:印度創投大調查:中國資本湧入印度,會攪起什麼浪?

弘君創投:印度創投大調查:中國資本湧入印度,會攪起什麼浪?

弘君創投:印度創投大調查:中國資本湧入印度,會攪起什麼浪?

弘君創投:印度創投大調查:中國資本湧入印度,會攪起什麼浪?

弘君創投:印度創投大調查:中國資本湧入印度,會攪起什麼浪?

印度創投圈重新迎來鉅額估值、多輪融資和新投資者的湧入。創業者和投資人預見了這一趨勢,而沃爾瑪收購 Flipkart 更是極大刺激了印度創投圈。

調查顯示,23%的投資人表示企業估值出現顯著上升,46%的投資人則表示企業估值有輕微上升。事實上,B 輪及其之後的企業估值上升明顯,這些公司的融需求往往超過1000-1500萬美元。更為重要的是,調查中62%的創始人對融資前景保持樂觀態度,9%的創始人甚至認為印度的創投生態目前就像2014-2015年一樣正處於頂峰時期,但是相對2014-2015的融資熱潮更加清醒。受訪者並不期待如先前一般的大批量創業公司湧現。

一名投資人表示,“我們並不覺得這是另一個泡沫”。而當前,印度創投圈裡也湧現出了更多更有經驗的創業者。

The Economic Times 2016年度印度創投晴雨表顯示,35%的投資人表示他們簽訂投資協議的公司創始人年紀多在25-30歲之間。而在本次調查中,只有23% 的投資人最常投資創始人年齡在25-30歲之間的初創公司。2016年拿到投資協議的創始人中,年齡在30-40歲之間的佔比58%,2017年這一比重則上升至73%。這也間接說明了 VC 更青睞那些有至少5年以上從業經驗的創業者。

就投資方的來源來講,儘管目前人民幣大量湧入,美元仍然是首選來源,其次為印度 VC。

創業公司

弘君創投:印度創投大調查:中國資本湧入印度,會攪起什麼浪?

經過兩年的投資冷靜期,一種投資的獸性重新迴歸印度創投圈。自2016年起,由於資本流動不暢,初創公司在支出方面一直非常謹慎,盈利能力/盈虧平衡成為企業優先考慮的因素。超過55%的創業公司在調查中表示,在接下來的一年內有望實現營收的翻倍。

企業成長再次越過盈利能力成為優先考慮因素。同時,創業公司並非增加所有方面開支,而是重點支持那些能夠有效提高單位經濟效益的業務。56%的創業者表示他們準備將僱員團隊擴大25%,令人吃驚的是,其中29%的新人將用於填補高管層的空缺。

另一個同樣驚人的發現是70%的創業公司表示他們已經實現了盈虧平衡,甚至實現了一定程度的盈利,即每樁交易已可賺錢。這是 The Economic Times 對估值在1億美金以上的公司所做的調查。一位創始人表示,“公司快速成長的同時,單位經濟效益也在不斷增加。更高銷售額、不斷增長的毛利率和成本效率都是造成這種快速增長的原因。”

競爭

弘君創投:印度創投大調查:中國資本湧入印度,會攪起什麼浪?

什麼是影響印度互聯網企業成長的最重要因素,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還在持續進行。Flipkart 基於總銷售額宣稱自己領先於亞馬遜印度,但亞馬遜方卻否認這種以簡單的銷售額定義的說法。同樣的爭執在 Ola 和 Uber 之間也頻頻出現。在數字支付方面,Paytm、WhatsApp 和 Flipkart 旗下的金融科技公司 PhonePe 也相執不下。

The Economic Times 兩年前做調查時,受訪者都認為亞馬遜印度和 Uber 將成為各自領域裡的行業領袖,然而 Flipkart 和 Ola 的崛起證明他們錯了。這次的調查裡,57%的受訪者表示 Ola、Paytm 和 Flipkart 將成為各自行業的領跑者。一些受訪者則表示不管公司的業務發展能力有多強,市場份額其實一直處於動態變化中。

一位創業者表示,“Flipkart 的投資人已經完成數倍增長的退出,Ola 和 Paytm 的投資人也將如此。”

獨角獸

弘君創投:印度創投大調查:中國資本湧入印度,會攪起什麼浪?

截至今年,印度的獨角獸企業已經達到20家。新晉獨角獸企業主要集中在軟件、物流、酒店業和金融科技領域,有別於此前的線上零售和廣告模型。2018年進入獨角獸俱樂部的企業包括外賣應用 Swiggy,在線金融平臺 Policybazaar, 在線教育 Byju’s 和 O2O 零售商 Paytm Mall。

雖然印度的獨角獸俱樂部還在繼續擴張,但是老牌成員如何穩固自身地位,其中有多少預備上市仍然是一系列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位投資人表示,“老實來講,目前的這份獨角獸名單裡不乏一些短期爆發企業。而事實上在我看來,另外一些新的創業公司更有發展的前景。”

研究方法論

The Economic Times 為這個調查涉及了兩份問卷:一份針對創業者,一份針對投資人。受訪人有權選擇多選答案,同時也可以闡述他們選擇的理由。有些問題對於投資人和創業者來說都適用,比如印度創投圈公平競爭環境的,中國資本對印度創投圈的影響。

本次調查樣本是120個創業者和投資人。他們都是被精心甄選出來的:其中包括公司估值在1億美元以上的公司創始人、連續創業者和資本的執行董事。所有訪問內容都採取匿名制。在 The Economic Times 接觸的120人中,49名創業者和26名投資人實際參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