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收藏佛像?來看看這條「終南捷徑」

對於那些有興趣涉足佛教藝術品尤其是佛造像領域的收藏者來說,拍賣市場上定期換手的千萬級別稀世珍品堪稱高山仰止,招牌級別的百萬元精品造像也只能望而卻步。殊不知,近年來在佛造像市場有一類藏品新寵正異軍突起,或可算是一條踏入此門的“終南捷徑”。這類藏品就是隨身佛造像。

你喜欢收藏佛像?来看看这条“终南捷径”

隨身佛有多小?此類造像尺寸較小,通常高在10釐米以下。隨身佛材質以金屬(銅、銀或銅、銀鎏金)為主,石質也較常見,還有少量牙角、木質隨身佛。這其中以金屬材質佛像為當前交易和拍賣的主流,其存世量和市場活躍度也是最高的。

| 什麼是“隨身佛” |

所謂隨身佛,顧名思義是指可隨身攜帶或佩戴的佛像。此類造像皆尺寸較小,通常高在10釐米以下。儘管自南北朝、隋唐起各朝代都製作有較小型的造像,但是否用作隨身攜帶則還有待專家定論,在歷史文獻中也從無此類小體量佛造像的專用名稱。可以肯定的是,明、清時期,佛教密宗盛行的西藏、蒙古等地區流行將小佛像或唐卡裝置於嘎烏盒(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型佛龕,西藏地區多用銅或銀製作;而蒙古地區以木質較為常見。)內隨身攜帶,以便活佛上師、王公貴族、善男信女在外出途中朝拜、做法、護佑之用。“隨身佛”這種叫法,則是近年來隨著古玩市場對此類藏傳佛像的追捧而由收藏群體所約定俗成的名稱。

進入清代,滿清統治者出於政治因素的考慮而加強了與蒙古各部族的交流與互動,篤信密宗的雙方都通過互贈藏傳佛教用品作為維繫情感紐帶的重要舉措。在這種大的歷史背景下,內地應運而生了大量被後人稱為“京造”的佛像,隨身小佛像的製作數量和質量也同時達到了頂峰,製作尺寸更為標準和統一:普通造像基本高為3.5釐米左右,接近傳統長度單位的1寸(3.33釐米)。所以古玩行在之前一直把這種小尺寸的迷你佛像統稱為“寸佛”。隨身佛材質以金屬(銅、銀或銅、銀鎏金)為主,石質也較常見,還有少量牙角、木質隨身佛。這其中以金屬材質佛像為當前交易和拍賣的主流,其存世量和市場活躍度也是最高的。

你喜欢收藏佛像?来看看这条“终南捷径”

清中期 馬頭明王隨身佛 高4.6釐米

| 製作技藝高超 |

正所謂:妙相三千,止於方寸。通過這些高僅盈寸的小佛,我們能夠“見微知著”,瞭解到同一時期漢藏風格佛造像的製作工藝並領略其藝術風格。銅鎏金隨身佛的製作工藝為傳統的“失蠟法”。即先用蠟製作1:1比例的小樣,然後翻砂制模,再通過加熱使蠟融化流出。在砂模中澆築銅液成型後,將黃金與水銀在坩堝中加熱融合,製成“金汞齊”合金,繼而將膏狀“金汞齊”塗刷於成型的銅胎佛像上,再用高溫烘烤使其中的汞揮發為氣體而黃金則附著於佛像表面,完成最終鎏金過程。

因為佛像尺寸小,細部的表現更要靠很好的目力和精準的工藝來完成。所以隨身佛各個環節的製作難度要遠比大型佛像高,而成才率比大佛要低。在這方寸之間進行雕琢、翻模、鎏金,打磨出一尊法相莊嚴、體態華美、瓔珞繁縟、法器各異的佛造像,不僅凝聚著工匠高超、嫻熟的技藝,還飽含著一份對虔誠信仰的專注與敬畏。

你喜欢收藏佛像?来看看这条“终南捷径”

清中期 大白傘蓋佛母隨身佛 高3.8釐米

相對於其他門類的收藏者,隨身佛的收藏群體有著自身獨有的特質:首先,他們大都是70、80後,具有較為全面而系統的知識儲備,還有著較高藝術修養和審美取向;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他們普遍事業有成、財務自由。正是這樣一群有知識儲備、有藝術修養、有財務保障的中、青年精英人士,構成了當今隨身佛收藏乃至佛教藝術品收藏的主要群體。

近年來,在收藏人群和市場的積極互動之下,隨身佛收藏已然“自立門戶”,躋身為與唐卡收藏、天珠收藏相比肩的藏傳佛教藝術品主要收藏門類之一。自2009年北京翰海首開隨身佛專場拍賣之後,古天一拍賣也於2016年秋拍中開設了隨身佛專場。2017年,國內首次隨身佛專題展——崇古尚珍·隨身佛沙龍展在北京開幕……正所謂:小佛像、大收藏。

(注: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

本文選自

2018年第8期《中國收藏》雜誌

欲知詳情請移步微店購買當期雜

你喜欢收藏佛像?来看看这条“终南捷径”你喜欢收藏佛像?来看看这条“终南捷径”
你喜欢收藏佛像?来看看这条“终南捷径”你喜欢收藏佛像?来看看这条“终南捷径”
你喜欢收藏佛像?来看看这条“终南捷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