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泛濫成災,熊家長的溺愛正毀掉他的一生!

熊孩子在書店搗亂把所有的書都推倒時,父母說“孩子頑皮一點很正常”;

熊孩子因為想吃雞排女孩沒有給,於是就在地鐵來的前一刻用力推了一把女孩,差點把女孩推下地鐵,孩子的母親對此連一句道歉都沒有,就拉著孩子上了地鐵離開;

男孩對著商場電梯撒尿結果電路短路被困電梯裡,父母表示:“孩子還小,不懂事很正常”。

熊孩子氾濫成災,熊家長的溺愛正毀掉他的一生!

這些讓人深惡痛絕的 “熊孩子” 是如何養成的呢?

熊孩子也不是生來就以傷害他人為樂的,可以說是家庭的教育養成了讓人避之不及的“熊孩子”。小孩子的行為反映的是一個家庭的教育觀,一味寵溺,讓孩子是非不分,連基本的禮貌和教養都沒有,只會讓人看不起。

我們可以看出,熊孩子們永遠因“不懂事”的藉口而肆無忌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的態度不是教育批評,而是為孩子找藉口開脫。殊不知,這不僅僅是為孩子的錯誤行為開脫,更是在為自己為人父母卻教導無方開脫。

“不懂事”與“沒教養”是有本質區別的,“不懂事”是無心之失,而“沒教養”則是有意為之,令人生厭。

社會對孩子過多的寬容給了家長和“熊孩子”一個錯誤訊號:無論孩子做了多過分的事,社會總是會原諒孩子的。於是家長在放縱孩子犯錯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做出傷人也傷己的事。

孩子在接受教育時期就像是一張白紙,你給他輸出的思想是什麼他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家長不光要告訴孩子該做什麼好事,更要告訴孩子什麼萬萬不能做,古語曾說“勿以惡小而為之”不是沒有道理的,你不告訴孩子那是惡行,他能傷害別人甚至是把別人逼死。

熊孩子氾濫成災,熊家長的溺愛正毀掉他的一生!

老話說得好:慣子如殺子。

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老師說,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或者心理問題,如逃學、撒謊、網癮、頂撞父母、離家出走等,多在12歲至18歲。但是這一年齡段的行為問題和相關的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並且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

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小孩子的惡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制止,會成野蠻生長之勢,一發不可收拾。孩子教育無小事,你不教育孩子,等到社會來替你教育的時候,孩子的未來就已經毀了。

“熊孩子不是在闖禍,就是在闖禍的路上。”熊孩子最大的惡,是作惡不自知。造作的熊孩子以為沒大事,大事就這樣發生;以為沒危害,於是就變成禍害。

這些行為從不是一句年紀小就可以帶過的事,因為壞人變老還可能是壞人,熊孩子長大也未必成熟。

每個熊孩子背後都有熊家長,而熊父母,才是人們厭惡熊孩子的最大原因。

年少時期的孩子,思想還不夠成熟,做許多事情都是相對無知的。

孩子發脾氣摔東西,家長只擔心他有沒有受傷;孩子無故罵人,家長只推辭他年少不懂事;孩子在外傷人,家長圓說他是不小心的……孩子耍“熊”一百次,家長就有一千個理由來搪塞。

孩子有了保護傘自然肆無忌憚,等到再想管時只怕為時已晚。

熊孩子氾濫成災,熊家長的溺愛正毀掉他的一生!

斯賓塞在《家庭教育》一書中說,家長不負責任的託辭,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強化著這樣一個印象:孩子你沒錯。而周圍人的容忍,則又進一步強化這個信號:你的行為,不會帶來任何的後果。

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不加以規範和約束,總是以愛的名義做出讓步,以為是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實際上卻在不經意間毀掉了他們的一生。

因為熊孩子在父母的庇護下,犯不著去思考自己是不是做錯了,於是,熊孩子和熊家長的“光榮事蹟”走向了社會新聞版。

2017年11月29日,“殺妻藏屍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

在他終於自首後,記者採訪朱某母親。母親說,“”是無意的,他是失手的,他也難過,這是他最喜歡的老婆啊。下手了(沒有)馬上報警搶救,他是害怕呀,他也是小孩,也沒經歷過什麼事情。

現在都說我兒子騙她(指兒媳)辭職,但她也不是小孩子了。周圍那邊多朋友和同事,難道沒人勸她嗎?說明她脾氣也很固執。”

熊孩子氾濫成災,熊家長的溺愛正毀掉他的一生!

面對自己孩子的過失,就拿“他還是孩子”做藉口推卸責任;說起別人,就成了“她已經不是小孩”。人命面前,這樣的話說出口,不免讓人心寒。

退一萬步說,就算確實“還是孩子”,也更應該讓他知道,犯錯是要付出代價的,不是所有的錯都能被原諒。

像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說得那樣,孩子進一步,社會讓一步;孩子進一步,老師讓一步;孩子進一步,家長讓一步,這樣的教育怎麼能行?

負責任、有擔當的孩子,不是一天培養出來的,父母是原件,孩子就是複印件。

想要孩子懂規矩,自己首先不能插隊、闖紅燈;想要孩子不鋪張浪費,自己首先就得節儉;想要孩子對別人和顏悅色,自己首先不能總用暴力解決問題;

最好的教育,是陪孩子一同成長。沒有哪個父母是完美的,但最少可以學著修正自己,讓自己變得好一點,再好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