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村:民風淳樸文化厚重的板棗之鄉

中華板棗之鄉姚村 金秋9月,板棗飄香。站在坐落於稷山姚村萬畝棗園裡的秋霞樓上,放眼望去,顆顆紅棗鬧枝頭,隨著秋風搖曳。滿樹紅棗,在棗農心中蕩起陣陣漣漪,那是豐收的喜悅。

姚村:民風淳樸文化厚重的板棗之鄉

中華板棗之鄉姚村

金秋9月,板棗飄香。站在坐落於稷山姚村萬畝棗園裡的秋霞樓上,放眼望去,顆顆紅棗鬧枝頭,隨著秋風搖曳。滿樹紅棗,在棗農心中蕩起陣陣漣漪,那是豐收的喜悅。

“萬樹秋霞滿天紅,板棗甜透新時代。”姚村,這個曾名雲水莊的小村莊,因為千年板棗而聞名遐邇。板棗不僅充實了村民的口袋,更為鄉村文化建設的闊步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姚村人不僅有雙勤勞的雙手,而且厚道善良、重情重義、熱情好客,禮儀新風和時代精神在姚村的發展中更是舉足輕重。

前不久,記者走進了這個千年棗香孕育的時代新村,聞聽千年故事,感悟棗鄉風情。

◆板棗 甜了百姓日子

“聞千年花香、品千年棗蜜、嘗千年貢棗、賞千年生態、聽千年故事、悟千年神韻”。一路走來,順著這些標語指路,記者來到了姚村。

姚村板棗的種植面積、板棗產量、板棗品質、千年古樹量均居全縣之首,是馳名全國的“板棗之鄉”。這裡是稷山板棗的發源地,棗樹栽培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有千年板棗樹2800餘棵,依舊茂盛掛果。歷史上就有“稷山板棗哪裡好,姚村板棗最正宗”之說。姚村不僅是稷山板棗的生產區、特產區,更是歷朝歷代的“貢棗”生產基地。

據介紹,姚村古名雲水莊,是因為這裡依山環水,村北有後澗,村西是排洪渠,村南有一條臥龍溝,村西北方向有一股泉水。每逢雨天,水環村外流入汾河;雨停時,泉水、澗水環繞;晴天,村莊高居雲水霧氣之上,雲蒸霞蔚,整個村莊處於雲水之中,猶如仙境。

明清後,人們稱其為姚村,也是源於“姚”字的美好寓意,不僅是對美麗家鄉的讚美,還含有對後代幸福的祈盼。

跟隨該村村支部副書記董俊學來到板棗展覽館,他給我們講了板棗的起源。原來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稷山一帶就生長著棗樹,《詩經》詠曰:“八月剝棗,十月獲稻。”春秋時期,地屬晉國絳都管轄,紅棗名為“晉棗”或“絳棗”,之後隨著稷山管轄地的改變,曾被叫做“河東棗”“安邑棗”。明代初期,稷山棗被確定為進貢宮廷之“御棗”,明代中期,經過三代知縣改良棗樹品質,“稷山板棗”正式定名。

姚村地處板棗區中心之中心,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板棗品質優,久負盛名。據考證,栽植歷史在百年以上的棗樹1500餘畝,大致有20萬株。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為保證姚村板棗上乘品質經久不衰、持續發展,在縣各級領導和村“兩委”的指導下,全村村民立足優勢產業,發展棗樹經濟。同時先後成立了姚村棗研所、姚村板棗主導產業科技合作社等,加強對棗樹的科學管理,以及宣傳最新栽培等技術。2010年,姚村人將整個村裡都栽上了棗樹,耕地面積4651畝全部種植板棗,如今板棗年產量200餘萬公斤。

姚村人不僅種棗樹種得好、管棗樹管得好,更會用棗加工各種美食。“一日三顆棗,身輕不見老”,村民景義民告訴記者:“板棗皮薄、肉厚、核小、甜度大,尤其幹棗可以拉絲,富含多種微量元素,藥用價值特別好,幹棗比鮮棗更滋補。村裡的老人每年健康檢查都比別處同年齡段的老人身體指標要好很多,很大一部分原因應該歸功於板棗。”

板棗不僅給村裡帶來了經濟收益,在這裡,人們還把它當做豐年的養生果、五穀外的“第六穀”,稱其為“福棗”。景義民講到稷山不少的風俗民情,都與板棗息息相關。比如,結婚時人們會用板棗祭祖,乞求早生貴子;過年訪親拜友會蒸棗饃,給老人做壽要用板棗做壽糕、壽桃,寓意福祿壽喜早發財;婦女生小孩後要喝板棗熬的“月子湯”,病人用晾乾的板棗入藥,恢復健康……這裡的人,幾乎家家都會蒸棗饃、熬棗湯、榨棗汁、切棗片、釀棗酒、捂棗醋、採棗蜜、泡棗茶、做蜜棗、醃醉棗。

可以說姚村人的淳樸民風就是在這板棗的千年甜香中孕育和形成的。

◆廟會 傳承優秀村風

姚村:民風淳樸文化厚重的板棗之鄉

板棗園內遊客爭相品嚐千年美味

除了棗樹多、棗有名,村裡的廟也多、廟會也有名。村裡有後土廟、五穀廟、觀音廟等五座廟,最有名的就是后土廟,因為這裡供奉的是之前稷山東嶽泰山廟的神像。

歷史上的東嶽泰山廟會,是農曆三月二十八日供奉和紀念東嶽大帝黃飛虎的民間社火和祭祀活動。東嶽廟原址並不在姚村,而是在鄰村下柏村東南的一處丘陵上。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古廟會,異常熱鬧非凡,是附近大大小小十八村的盛事。這不僅為人們提供了祭拜神明、祈求家人平安健康、賞戲走親的好機會,同時也為村民搭建了一個物資交流、技術交流的平臺。平時廟會事務由十八村輪流坐莊管理,週而復始,世代相傳,直至1936年舉行最後一次活動,1944年廟宇被日本人拆毀。1956年東嶽泰山廟被全部拆除,僅遺留的五尊原始紙裱神像和神轎由姚村村民抬回,收藏在村內后土廟的大殿裡。後因時局動盪,姚村人把神像和轎子藏到了村東土窯很多年。1985年村民推土搭臺子,請劇團唱戲,古廟會得以恢復。1992年村民們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捐工,重建了后土廟,請回了土窯中的五尊神像和神轎,舉行了隆重的安放儀式和祭奠活動。

從此,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八,方圓數里的鄉民從四面八方匯聚姚村,參加廟會的祭祀慶典活動。

廟會理事長梁林鎖說,除了廟會那天,過年過節,每月的初一、十五,村民都會來廟裡祈求平安健康。“其實,神像和轎子在土窯很多年,但紙神像依舊完好,大家甚以為奇。”正是對神明的這份信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村裡的廟會才會舉辦得如火如荼。

在姚村“三·二八”古廟會上,除了唱大戲和精彩的社火表演,百人摔跤大賽更是備受青睞。60多年來,每年的古廟會那天都會舉辦一次摔跤運動會,通過比賽,傳承、交流、培養人才,鍛鍊精氣神;同時也有文藝展演等具有時代內涵的活動內容,使這一古老的民間文化活動與時俱進。

為了更好地傳承古廟會文化,村“兩委”還在廟會上增添了表彰好媳婦、好婆婆、好家庭,鄉賢、有志青年、愛心人士捐資助學、敬老孝親等活動,以實際行動弘揚好村風、好民風。

董俊學說:“廟會上,我們村裡都會組織各居民組評選一批好婆婆、好媳婦、好家庭,表揚有善行義舉上的人,讓他們成為大家學習的楷模。每年的廟會都有年輕後生現場愛心捐贈,資助村裡的公益事業,幫助孤寡老人、貧困戶,這種奉獻愛心的精神,為我們村的村風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姚村人勤勞善良、重情好義蔚然成風,崇德向善的氛圍日益濃厚。

◆文化 浸潤美麗鄉村

姚村:民風淳樸文化厚重的板棗之鄉

村中后土廟一景

村民們在重視農耕和棗業管理的同時,也重視對後代的文化教育和人才培養。歷史上的姚村人就一直推崇“耕讀傳家”的好家風和“重農尚學”的好村風。從明清至新中國成立,這裡曾設有四座書院,分別為“馬家書院”“程家樂書院”“薛言詩書院”“薛家書院”,不僅招收本村適齡兒童,而且也供周圍其他村的孩子來求學。特別是“程家樂善書院”一直免費授學,曾就學於薛家書院的老人現在還有的健在,向後輩們敘說著書院的故事。

景義民是聽著老一輩的故事長大的。2004年,村裡的公辦初中撤銷,為滿足本村適齡兒童就讀的需要,他先後投資300餘萬元興建了姚村明輝初中和姚村幼兒園。他和幼兒園園長李旭霞在學校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組織開蒙禮、踐行《弟子規》、傳承耕讀文化,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帶進校園。

鄉賢反哺垂範,全村見賢思齊。老一輩也沒閒著,在村裡的書畫作品展廳,他們不僅自己書寫毛筆字,閒來怡情,還教育下一代勤奮好學。

走進村裡的農家書屋,書香氤氳、樂聲飄揚,這裡不僅是書屋,還是村裡的群眾文化活動中心、戲迷俱樂部。採訪當天,宋月合和老友程辰來,正在排練傳統樣板戲。

宋月合告訴記者,姚村人歷來愛唱戲、能唱戲、會唱戲。村劇團歷史也很輝煌,拿過大大小小不少獎,那時村劇團還結合本村發生的事和人自編自演了不少戲,很受歡迎。村劇團表演和社火表演,會吸引很多外村人來觀看。最近他們正在幫村裡排《棗鄉情》,把這些年姚村的發展變化、風情風貌、村風民事都演出來,讓人們看看。

這樣的“高臺教化”不僅活躍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反映了村民對真善美的渴望,同時也是群眾自我教育的一種好形式,感染百姓、滋潤村風,教人們向善向美,向更好的未來出發。

打造板棗文化,弘揚古廟傳統,彰顯時代精神。走進新時代,千年板棗散發出更加濃郁的清香。隨著以姚村為核心的稷山縣千年板棗觀光示範園建設步伐的加快,不久的將來,乘著這股東風,“千年棗鄉,魅力姚村”,這張名片將更加靚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