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政策春秋時就有,爲啥常見官員辭官難見退休,因爲退休太慘了

大家好!我是寢不語,歡迎閱讀我的文章!

如果把國家比作一部機器的話,國家公務員(古代官員)就像這個龐大機器的零部件,為讓機器順暢運轉,官員們都要保持自己的工作效率,所以退休這個國家政策不是現代社會才有的。

退休政策春秋時就有,為啥常見官員辭官難見退休,因為退休太慘了

退休制度從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但退休一詞,最早見於唐宋,唐代文學家韓愈的《復志賦序》中有“退休於居,作《復志賦》”這麼一句,《宋史·韓贄傳》上也說:“退休十五年,謝絕人事,讀書賦詩以自娛。”

我國是規定退休年齡較早的國家。《禮記·曲禮(上)》中有這樣的文字:“大夫七十而致事”,這說明早在周代便規定了退休年齡,70歲退休!

退休政策春秋時就有,為啥常見官員辭官難見退休,因為退休太慘了

朱元璋(明太祖)當了皇帝后,對舊的人事制度作了較大調整,其中規定了新的退休年齡。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二月,朱元璋“命文武官員六十以上者,皆聽致仕”,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將退休年齡提前至60歲。同現今的退休年齡不謀而合,但在古代60、70歲的年齡絕對算的上高齡了,古代的官員大部分幹不到退休年齡,就“鞠躬盡瘁”了,文官壽命相對還長,武官戰死沙場,馬革裹屍的不計其數,能夠頤養天年的非常少,所以五年後,即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八月,朱元璋又出人事新政,將相當於今部隊、警察系統的中下級官員退休年齡提前至50歲。此即《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七十四)中所記,“命內外指揮、千、百戶、鎮撫,凡年五十以上者許以子孫代職(子承父業)。”!

退休政策春秋時就有,為啥常見官員辭官難見退休,因為退休太慘了

清朝,官越小退得越早。低級武官的退休年齡大大提前了:“參將五十四,遊擊五十一,都司守備四十八,千總、把總四十五。

我們現在看的古裝劇,大部分官員都是辭官回家或告老還鄉,鮮有看到光榮退休的,所以才會有很多三朝元老端著架子在朝堂上指手畫腳的橋段。

退休政策春秋時就有,為啥常見官員辭官難見退休,因為退休太慘了

當官的就講究個資歷,在朝堂上“屹立不倒”的當然不喜歡退休,所以這退休制度也就這樣沒有那麼嚴格的存在著,但一個國家那麼多官員總歸會有想退休的官,歷朝中可以說漢朝的官員最可憐,想要享受退休待遇,得符合兩個條件:年滿70,還要是俸祿兩千石以上的高級官員(相當於現在的省部級的高官)才可以享受原來俸祿的三分之一作為養老金。省部級以下的就沒這個待遇了,基本上生活只能自理,很多官員退休後,70高齡還要種地討生活。

退休政策春秋時就有,為啥常見官員辭官難見退休,因為退休太慘了

說到古代官員對於退休的看法,要說最不想退休的應該要數宋朝了,因為宋朝實行的是“高薪養廉”宋代官俸制度十分混亂,除正俸外,還有服裝、祿粟、茶酒廚料、薪炭、鹽、隨從衣糧、馬匹芻粟、添支(增給)、職錢、公使錢及恩賞等,地方官則配有大量職田。官員有差遣職務者另加津貼,作為職務補貼。

比如:宋朝的一品大員月錢是300貫(還不算別的補貼)連家裡僕役的衣服都是朝廷統一發放,柴米油鹽也有補貼。

退休政策春秋時就有,為啥常見官員辭官難見退休,因為退休太慘了

二品月錢200貫,不算補貼,大家比較熟悉的包青天,開封府府尹官職是從一品或正二品,工資很高咯!

但是宋朝的八品知縣工資就差很多了,月錢15貫,差了20倍,工資還是年結,所以最想退休的官員就數基層官員了,因為宋朝規定官員退休金同在任時待遇一樣,所以乾和不幹工資一樣,退休還能落得一個清閒!

退休政策春秋時就有,為啥常見官員辭官難見退休,因為退休太慘了

但縱觀歷史,還是現代社會比較合理,古代只有國家公務員可以享受退休待遇,老百姓要做一輩子,現代社會不同,企事業單位,工廠個體都能享受退休,實現老而有靠,現今醫學發達,人的平均年齡已經接近80歲,退休後還有個10多年時間可以含飴弄孫,頤養天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