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新政帶來發展機遇,機器人徵稅到底可不可行?

近日,我國社保改革新政出臺,社保費用將由稅務部門全責徵收,並追繳十年繳納不足的社保費用,給企業發展帶來巨大挑戰,在這樣的情況下,機器人有望成為最大受益者。


社保新政帶來發展機遇,機器人徵稅到底可不可行?

社保新政帶來發展機遇,機器人徵稅到底可不可行?

近年來,各國機器人產業之所以能夠獲得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全球人口紅利的日漸消失,勞動力的減少和人力成本的上升,不僅帶來了旺盛的自動化發展需求,也給“機器換人”提供了絕佳的發展機會。

其中,我國的人口紅利消失現象最為明顯,一方面受城鎮化、老齡化趨勢影響,另一方面也受國家相關政策制約。近期,我國又再度對社保問題做出政策調整,進一步加劇了各行各業人口紅利的流失,在養人日漸成為最奢侈的成本的情況下,機器人無疑從中受益迎來發展第二春。

社保新政來襲,機器人成最大受益者

最近,我國有關社保改革的新政陸續出臺,國家稅務局、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醫療保障局五個部門通過聯合會議,確定在12月10日前完成社保費用轉稅務部門徵收的交接工作。同時,從2019年1月1日起,社保改由稅務部門全責徵收,各地省份也將開啟追繳社保整治工作。

毋庸置疑,在該輪大規模的繳稅、追稅社保改革之下,大量中小企業將面臨嚴重巨大發展挑戰。往常,除去一些巨頭和大型企業外,大部分的企業都是按最低社保標準進行繳稅,有些企業也會利用監管漏洞少繳或偷漏社保稅款。

而在本次社保改革之後,社保費用必須繳納全款,並追繳過去10年缺少的社保金額,企業壓力陡然增加。同時,有了稅務局大數據的監控管理,企業可利用的漏洞也大大減少,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用工成本無疑迎來劇烈增長,不少中小企業將面臨多繳社保、降資裁員或關門倒閉的艱難選擇。

當然,在這些選擇的之外還有一種最佳選擇,那就是利用機器人代替人工,緩解企業人力成本和社保壓力。眼下,機器人所能應用的領域已經越來越廣,機器人所起到的作用也越來越顯著,“機器換人”趨勢的如火如荼,自然而言的讓機器人成為社保新政下最大的發展受益者。

提速同時,機器人還開拓社保新領域

除了新政帶來的人力成本的上升,推動了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提速之外,國家對社保問題的關注和改革,也給機器人提供了新的發展領域和機遇。

為促進社保徵收和監管的全面、精準和智能,機器人未來將在社保服務領域取得進一步的應用,為“智慧社保”的建設和發展貢獻力量。

據瞭解,目前北京、無錫、濟南等地都已經上線了社保機器人,以“豐小寶”為代表,這些社保機器人不僅能夠便利人們業務諮詢、辦理、繳費、查詢、科普,還能與大數據相連協助稅務人員對社保進行精準全面的監管。

未來,隨著社保新政的正式實施,社保服務領域將更加註重精準化、智能化、便捷化發展,對於社保機器人的依賴度將進一步加重。機器人將趁著社保改革的東風,在社保新領域取得快速的發展和應用。

換人趨勢下,是否要給機器人上社保?

不過,機器人的大肆發展,“機器換人”的全面實施也帶來了一定的問題。國家推出社保的新政的用意,是為了緩解當前養老壓力,如果未來企業普遍運用機器人代替人工,則國家可徵收社保也會下降,那麼新政也就失去了意義,同時,“機器換人”反而可能造成大量人員失業,帶來新的社會問題。

面對這一問題,國內部分專家和世界一些國家認為應該給機器人也徵收社保。像韓國就在準備修改稅法,添加“機器人稅”減少給機器人廠商的稅收紅利;歐洲議會也起草了相關草案,將機器人認定為“電子人類”,其僱主需為其購買社會保險。

但在我國,機器人徵收社保和對其的權利義務鑑定,還處在眾所紛紜的熱議階段。支持賦予機器人權利和義務的人,主要考慮的是機器人帶來了大量社會問題,而反對的人則從機器人發展現狀出發,認為其在技術和應用上不夠完善,作為工具不該擁有權利和承擔義務。

那麼,各位讀者朋友們,從你們的角度來看,機器人到底該不該徵收社保,甚至進一步賦予其法律權利和義務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