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讀書比不讀書強在哪裡?

林語堂:讀書比不讀書強在哪裡?

當我們把一個讀書和不讀書的人,生活上的差異比較一下,便很容易明白。

1

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

他的生活是機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幾個朋友和相識者接觸談話,他只看見他周遭所發生的事情,他在這個監獄裡是逃不出去的。

當他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他立刻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書,他便立刻接觸到世界上一個最健談的人。

這個談話者引導他前進,帶他到一個不同的國度或不同的時代,或者跟他討論一些他從來不知道的學問或生活問題。

一個人在十二小時之中,能夠在一個不同的世界裡生活二小時,完全忘懷眼前的現實環境:

這麼一種環境的改變,由心理上的影響說來,是和旅行一樣的。

不但如此,讀者還能被書籍帶進一個思想和反省的境界裡去。

親眼看見那些事情或親歷其境,和在書中讀到那些事情,其間也有不同的地方,因為在書本里所敘述的事情往往變成一片景象,而讀者也變成一個親歷者。

2

讀書沒有合宜的時間和地點。

一個人有讀書的心境時,隨便什麼地方都可以讀書。

如果他知道讀書的樂趣,他無論在學校內或學校外,都會讀書,無論世界有沒有學校,也都會讀書。

曾國藩在一封家書中,談到他的四弟擬入京讀較好的學校時說:

“苟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苟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淨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

有些人在要讀書的時候,在書檯前裝腔作勢,埋怨說他們讀不下去,因為房間太冷,板凳太硬,或光線太強。

宋代大學者歐陽修說他的好文章都在“三上”得之,即枕上,馬上,和廁上。有一個清代的著名學者顧千里據說在夏天有“裸體讀經”的習慣。在另一方面,一個人不好讀書,那麼,一年四季都有不讀書的正當理由:

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最好眠;

等到秋來冬又至,不如等待到來年。

有一個實行苦學的著名學者,在夜間讀書的時候打盹,便拿錐子在股上一刺。又有一個學者在夜間讀書的時候,叫一個丫頭站在他的旁邊,看見他打盹便喚醒他。

這真是荒謬的事情。

真正有內涵的學者,其實不知道什麼叫做“磨練”,也不知道什麼叫做“苦學”!

他們只是愛好書籍,而且,情不自禁地一直讀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