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陽方里村與溧陽的「同」字文化

溧陽的文化系統裡有個“同”字,是地形與文化相結合的神工鬼斧。“同”字源自何處?來自城郊的方里村!

溧陽方里村與溧陽的“同”字文化

方里村隸屬溧陽市崑崙街道,地處江蘇中關村科技產業園區西北角,溧竹公路與常溧高速交匯處。行政區域面積3.5平方公里,下轄8個自然村,15個村民小組,現有村民663戶,總人口2343人,總耕地面積2568畝。方里村是一個具有500多年曆史的古村落,由“同”字形水系和村莊、農田組成,河道形狀和村莊佈局有著濃厚的人文歷史氣息。

溧陽方里村與溧陽的“同”字文化

說到方里,第一個印象就是方塘,也稱為“同”字河,方塘與方里村中的幾個小塘的組合巧奪天工,從天空俯瞰,儼然一個“同”字。目前圍繞方塘而居的村民共有377戶,涉及6個自然村、1301人。方塘的前身是一片蘆葦蕩和沼澤地,名為沙漲蕩,非旱即澇,連年災荒。

據《溧陽縣誌》記載

明嘉靖二十三至二十五年,宜興、溧陽連續旱災,災民遍野,當時告老還鄉回到溧陽的吏部主事史際(溧陽夏莊人)開倉賑災,同時向知縣提出實行以工代賑,用糧食換取民力,將這片荒地開墾出來,種上糧食,以備他年賑災之用。

得到同意後,他即組織人力向四周350丈地內,建造內外塘堤,堤內低窪之處深挖為堰池,稍高處則平整為農田。外堤以擋外來洪水,內堤堰池用於淡水養殖,池內之水還可以用來灌溉。歷時兩年,建成後的方塘塘面四面每邊長度約800米,河面寬度約40米,水深三四米,整個水系可供周邊4000餘畝良田的灌溉。其整個水系形似“同”字。

溧陽方里村與溧陽的“同”字文化

一個“同”字,隱含了建設者的多少苦心?天下大同?官民同心?抑或是水利設施的一種實用與審美兼顧的個性化設計?後人自有各種解讀。

另一傳說因為當年際開鑿此塘是依據明朝嘉靖皇帝所題的“普天同慶”四個字中的“同”字而挖, 但另外三個字在哪裡,村民有的說在山東,有的說在陝西、福建,眾說紛紜,也無從考證,正是這樣一個傳奇,給方塘的歷史增加了一層神秘色彩。

現如今的方里村圍繞方塘佈局,四面環水,水環田,田圍水,宅街田水,層次分明。方里村以農業產業為主,方塘周邊區域沒有工業企業,環境優美,自然生態條件十分優越,擁有萬畝油菜示範區,油菜花盛開時節,吸引大量市民前往觀光。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水資源為村莊的後續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無論是旅遊觀光還是歷史文化傳播,都有著無可匹敵的優勢。

“同”字塘是明代保存下來的水利工程遺址,是古代水利工程 “古為今用”的奇觀,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五百年的時光匆匆而過,田舍一直在變遷,村貌一直在更新,但方塘沒變,依然是昨日容顏,依然是綠波盪漾,靜靜的審視著歷史的變遷,但方塘人所傳承的“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以人為本”、共同富裕的社會理想,依然激勵著新一代方塘人昂首闊步邁進新時代。

溧陽方里村與溧陽的“同”字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