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都:濃墨重彩描摹現代農業魅力新畫卷

在青海的農業版圖中,樂都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氣候條件獨特,農業生態特色資源豐富;湟水河穿流而過,幾乎佔盡了河湟大地的“一分田”;“富硒”寶地,境內近半土壤基本達到富硒土壤的標準。大自然的眷顧與樂都人的勤勞,合力織就了一幅禽健畜壯,瓜果飄香的美麗圖景,曾經的“蔬菜大縣”名號至今讓人津津樂道。

“海東農業始自秦漢,盛於唐代,宋元明清,河湟被譽為隴右,樂都氣候適宜,物產豐富,人民得以溫鉋。”一位著名學者這樣評價樂都。2013年4月撤縣設區後,在海東中心城市建設的藍圖中,樂都以跳出農業的視角發展農業,立足資源優勢、創新工作方法,打“高原牌”“綠色牌”,走“特色路”,現代都市農業區域格局初現雛形,樂都在海東新城都市農業長卷上,書寫出最引人注目的新篇章。

金色九月,火辣辣的陽光已經孕育出堅實的果實。在廣袤河湟大地上,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正迸發著勃勃生機。樂都農業示範園區的紅提葡萄、人參果等掛滿枝頭,因為富含硒,獨特的美味吸引著一波又一波的客商前來採購;碾伯鎮下寨大棚裡的全膜雙壟馬鈴薯也讓村民致了富,園區水肥一體化技術讓智能溫棚的蔬菜四季青翠欲滴……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在這裡加快推開,陸續結下一個個香噴噴的大紅“果實”。

近年來,樂都區著力推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加快構建現代農業體系,全面提升農業經營效益和現代化水平,全區農牧業標準化、特色化、專業化、品牌化、生態化、機械化生產程度大幅提升,傳統農業加快轉型,亮點紛呈。

鏡頭一“興農”使樂都“菜園”插上翅膀

近年來,樂都區從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出發,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提高合作社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打響樂都合作社品牌,使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樂都農業轉型升級發展的亮點。目前,樂都已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198家,多家合作社帶領越來越多的農民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海東市樂都興農蔬菜專業合作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9月14日,記者來到位於樂都雨潤鎮荒灘村的興農公司。進入標準化蔬菜生產車間,只見蔬菜分揀員正在不同的流水線忙碌著。送檢、清洗、分揀、包裝、配送,最後貼上綠色食品標籤,分揀員把新鮮完好的蔬菜按照銷售點需求進行稱重分裝。

目前,合作社經過十多年的成長,已經發展為青海興農實業有限公司。作為總經理的吳樹斌真切感受到了合作社發展壯大的好處。他說:“蔬菜基地的產品直接運到合作社,非常便於和城裡的超市進行對接。每天卡車將蔬果運到配送中心,每一種蔬菜都要先進行抽樣,然後把樣本送進實驗室檢測農藥殘留,對採購入庫的農產品實行全品類全批次檢測,對存疑的批次實行復檢。檢測合格的樣本將會送至分揀車間,這樣做,就是為了讓消費者吃上放心的蔬菜。”

據瞭解,青海興農實業有限公司目前主要從事農產品流通、農業生產資料供應、日用消費品配送及零售、食品加工、電子商務、農村科技信息服務等業務。公司年實現各類商品銷售總額6300萬元。企業先後在海東建立了集農資銷售、農產品代收、日用品零售、農村電商服務為一體的村級購銷服務網點124家,在西寧及海東市建立了集果蔬、廚房副食直銷網點39家,建立機關後勤、餐飲店、寄宿學校等業務客戶56家,商品配送率達75%以上。“興農”使樂都“菜園”插上金翅膀,走進青海千家萬戶的餐桌。

今年以來,樂都區以蔬菜流通環節為切入點,每月對主要蔬菜生產基地和蔬菜流通環節購銷點進行抽查檢測,並根據各類蔬菜、水果的上市特點,有針對性地對新上市蔬菜開展監測抽查工作。上半年共完成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農藥殘留的快速檢測5批次,61個樣,定性檢測20批次,282個樣。認真開展農牧民科技培訓,重點圍繞測土配方施肥、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全膜雙壟栽培技術、畜疫防治等農牧業實用技術推廣宣傳。共組織各類農業科技培訓251場次,培訓農民2萬人次,發放科技培訓資料3.2萬餘份。

鏡頭二小蘑菇成為精準農業大產業

近年來,樂都區扶持龍頭,提高帶動能力。大力培育農民合作社和食用菌企業,推動新型經營主體擴規模、上水平、增效益,產業帶動能力顯著提高。

在位於樂都高店鎮扶貧產業園的青海鴻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標準工廠化生產車間內工人正在對杏鮑菇進行修剪整理。“原先種植杏鮑菇,從接上菌種到催蕾出菇再到菌絲長滿,一般需要30-40天。採用新技術後,液體菌種接到袋子裡,18天就可以長滿,時間減少了20多天,縮短了一倍。”公司負責人李建波介紹。與此同時,種植的成功率也由原來的85%提高到98%以上,生物轉化率按照國內的標準,一般在50%-60%,應用新技術可以提高到70%以上。產量的提升降低了杏鮑菇的生產成本,進而也降低了市場價格。“每一天蘑菇長啥樣,一看錶就知道。通過技術推廣,降低到7元/公斤左右,讓老百姓都能吃得起。”李建波說。

今年,公司向壽樂鎮土官溝、陳家堡等村144戶貧困農戶免費發放菌包,土官溝村的李永紅就是第一個從種植蘑菇中嚐到甜頭的人。他利用空閒林地種植仿野生蘑菇,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同時,他套種馬鈴薯。每畝增產2000多元。“今年我的收益畝產達萬元,翻了好幾個跟斗,說實話,種蘑菇最賺錢。”李永紅臉上透著滿滿的幸福。

據瞭解,公司計劃打造土官溝8.6公里蘑菇產業帶,讓更多貧困戶增收致富。

今年以來,樂都區完成農作物春播面積45.6萬畝,其中:糧食作物30.9724萬畝,完成蔬菜單種面積62700畝,樂都長辣椒、樂都紫皮大蒜、樂都地膜洋芋三大優勢品牌的種植面積分別為6221畝、12855畝、30560畝,食用菌種植成為這三大產業之後又一大有希望的優勢產業。

鏡頭三袁國朝:想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他們那兒搞得鬧熱得很。”走進位於樂都區下營鄉祝家村的青海金元牧業有限公司,村民說起“羊老闆”袁國朝的養殖基地就豎起了大拇指。在這裡,昔日的荒地變成了海東規模最大的養羊場,22棟標準化羊舍整齊劃一地排列在基地兩側。遠處的羊棚裡不時傳出“咩咩”羊叫,走進養殖基地,工人們忙碌在各自的崗位上。

袁國朝指著堆滿院子的各種配方飼料說:“養好羊,要從飼料把好關,你看,給羊喂紅棗,我們頭一家!”

目前,公司已經培育精選出陶寒雜一代、薩寒雜一代,杜寒雜一代母羊各200只,下一步為“4+1”雜交的再雜交,為農區養羊培育出多胎多羔、適應性強、能抗病、增重快、肉質好、尾巴小的新品種。

公司目前存欄羊3100只。特別是從英國引進的薩富克、來自南非的杜泊等品質優良種公羊,讓周圍的群眾開了眼界。

公司為下營鄰近鄉鎮5個村150戶農戶提供多胎多羔的雜交優質母羊750只,特別是其中的30戶貧困戶,為他們提供90只優質母羊。“70%的利益給群眾,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袁國朝說。

今年以來,樂都區畜牧工作有序開展,各類畜禽飼養量達到158.43萬頭(只),畜產品產量達到18074噸,認真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工作,不斷完善重大動物疫病快速反應機制,按要求及時準確報告動物疫情。

今年以來,樂都區農業產業精準扶貧在中壩、壽樂、蘆花、達拉等14個鄉鎮117個村實施,產業扶持2298戶8020人,47個貧困村1130戶4033人,70個非貧困村1168戶3987人。其中,養殖業涉及8個鄉鎮50個村805戶2697人。

倉廩實而民心安,農業強而百業興。現代農業方興未艾,尤其是傳統農業依然佔據主導地位的當下,樂都農業部門“供給側”發力,農業由傳統向現代轉化,昔日“蔬菜大縣”在新時代的征程上研開筆墨書寫河湟“菜籃子”更加豐盈的未來。

鏡頭四紫皮大蒜富了一方百姓

走進海東市樂都區扶貧產業園,青海宏恩科技有限公司的流水生產線上,一袋袋加工製作完成的富硒黑蒜,正從這裡走向全國各地,生產線的一端連著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一端連著3800多名貧困戶,帶動著貧困戶從脫貧邁向富裕。

樂都區城臺鄉山城村村外,一片片富硒大蒜種植田安逸的曬著太陽。早在今年六月中旬地裡冬季播種的富硒大蒜開始成熟,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地裡的大蒜銷售一空,其背後帶動的是像村民海永福一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摘掉貧困帽滿懷信心地邁入致富的康莊大道。

“我家有0.47公頃耕地,其中0.27公頃都採用新技術種上了富硒大蒜。”談起種植富硒大蒜的收益,海永福拿出了記在賬本上的數據:2014年前種的常規大蒜每0.06公頃產量在1500公斤以內,收入只在4000至5000元之間。採用新技術種植的富硒大蒜產量達到了1700公斤以上,0.27公頃的種植面積可帶來收入達到4萬元以上,最差也有3萬多元的保底收入。“別說脫貧了,好好種下去致富都不在話下!”海永福滿懷信心。

從2014年富硒大蒜零種植面積,發展到如今的887公頃,宏恩直接帶動380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

2017年,宏恩公司富硒大蒜產業園將幫扶資金500萬元按照每年7%固定收益交由區扶貧局,分紅給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產業,連續分紅5年。2018年,總投資1820萬元新建富硒農產品生產車間2000平方米;項目將幫扶資金500萬元用於富硒大蒜生產基地建設,種植大蒜面積2090畝。公司指導農戶種植富硒大蒜,高於市場價訂單收購富硒大蒜,保證富硒大蒜收購價格穩步上漲,保障農戶收入顯著提高,通過項目實施可帶動5個鄉鎮11個村,214戶716人脫貧。

“十個行動計劃”助力鄉村振興

□時報記者裕珺通訊員張玉英馬本霞

初秋的樂都大地綠色蔥絨,田野山嶺、河谷山川到處生機盎然,一座座村落如畫般掩映在綠色的大地上。新建的休閒廣場,寬闊的鄉間水泥路,夾道而立的太陽能路燈……潔淨、綠色、舒適、富裕正成為當今美麗鄉村的“代名詞”。

2018年,樂都區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鄉村振興區域佈局,強化鄉村振興產業支撐,制定出十大行動計劃,助推鄉村振興邁入發展快車道——

優化產業結構。著力加快“一園三區”建設,充分發揮川、淺、腦不同的生態類型優勢,以壽樂拱棚基地為依託,著力打造引勝溝綠色產業園和下營生豬養殖基地建設;全力推進樂都高原特色富硒蔬菜產業園建設,先後投資5.86億元,實施項目28項,輻射帶動包括高店、雨潤、高廟、洪水、壽樂等9個鄉鎮107個行政村;積極擴大“條溝經濟”,做強基地,做大規模,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已建立5千畝以上集中連片示範區7個,3千畝集中連片示範區11個,1千畝集中連片示範區13個,5百畝集中連片示範區4個。

壯大新型經營主體。積極推進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建設,多措並舉培育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呈多元化發展,推進了新舊動能轉換,助力了農村發展。截至目前,全區共培育發展家庭農牧場35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210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9個,累計流轉土地11.5萬畝,佔全區耕地總面積的32.8%。

推進生態畜牧業發展。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力度,免疫各類動物162萬頭(只),重大動物疫病應免畜禽免疫密度和豬牛羊二維碼標識佩戴率均達到100%;強力推進禁養區養殖場汙染整治工作,制定了《海東市樂都區畜禽規模養殖汙染防治整改方案》方案,有序關停禁養區內養殖場。截至目前,禁養區內18家規模養殖場已停產12家,剩餘的6家正在逐步縮減飼養量,計劃8月底全面關停,明年年底前完成搬遷或轉產;在規模養殖場推廣畜禽糞便集中堆積發酵處理和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技術,有效推動了生態畜牧業發展;開展畜禽良種工程,持續推進牛、羊品種改良,完成羊改3.2萬隻,牛改0.9萬頭,豬改4.73萬頭。

促進農業科技提升。打造全區種業創新先進區,建立脫毒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2萬畝,推廣全膜覆蓋栽培技術15萬畝,開展糧油高產創建示範4萬畝,推廣施用配方肥面積27萬畝,農業機械作業51.5萬畝;打造畜牧高效養殖先進示範區,建設天然草場網圍欄面積3.95萬畝,種植飼草16.84萬畝;建設牛、羊、豬保溫設施2.5萬平方米,飼草加工利用率達到38.36%;打造產業技術孵化先進區,依託豐富的富硒資源,在高店、瞿曇、城臺等鄉鎮大力發展富硒大蒜、富硒雜糧、富硒蛋。

壯大農產品加工業。以馬鈴薯、豆類為主,引進技術,支持公司、專業合作社開發馬鈴薯主食化及豆類、雜糧系列產品,發展精深加工;依託潤田、恆源等飼料加工企業重點建設配合飼料、秸稈顆粒飼料、草料等加工項目,提升飼草料加工產業;圍繞牛羊肉、藏香豬、特色蕎殖等特色優勢產品加工,統籌推進初加工、精深加工協調發展。

著力發展鄉村旅遊。圍繞挖掘河湟民俗文化,打造農趣體驗型專業旅遊村,重點建設上下寨梨花村、石坡臺沿生態休閒村、朵巴營民俗文化村、白草臺土族風情園、新莊扎門卯寨景點等5個鄉村旅遊示範點;以壽樂鎮、洪水鎮上下王家、高店鎮大峽村、高廟鎮大路晁馬家村等設施蔬菜種植基地為主,大力發展蔬菜觀光采摘農事體驗區,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明顯。今年上半年,全區旅遊人數達102萬人(次),同比增長14%。

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建立了政府、企業和社會“三位一體”責任體系,19個鄉鎮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354個村配備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員,初步形成了區、鄉、村三級屬地管理、權責一致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開展農業投入品、屠宰點等專項治理行動,出動執法車輛208輛(次),人員523餘人(次);加大農產品安全監測力度,完成農產品農殘快速檢測樣品713個,完成屠宰環節“瘦肉精”檢測5500份,19個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完成檢測樣品2850個;穩步推進“三品一標”為主的農業品牌建設。申報認證無公害農產品6個,認證“三品一標”產品3個,制定地方標準1個。

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深入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生物防治等先進實用技術,農藥和化肥用量分別減少11.1%和15.1%;開展以殘膜回收為主的農業面源汙染整治,杜絕“二次汙染”,積極協調殘膜回收廠家,加大項目扶持力度,爭取項目補助資金,在重點區域建設多個殘膜回收點,農田殘膜回收率達85%。

推動園區提檔升級。加強示範基地建設,初步建立聖地生態農業為主的蔬菜示範基地,設施面積達300畝,蔬菜育苗3000萬株,種植面積達到1.03萬畝;大力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範,引進新品種8個、新技術3項;加快農業標準化進程,通過招商引資等形式,吸引企業入駐園區,入駐企業達22家。

強化智慧農業建設;大力發展“網上農業”“數據農業”,探索構建農村淘寶和電子商務為依託的農業信息化體系、推動“智慧農業”發展,通過電商平臺銷售農畜產品1.6萬單,包括馬鈴薯、牛羊肉、大蒜等7個品牌,銷售額達220萬元;進一步加快農業特色產業、主導產業、優質農產品的電商化改造、信息化融合,實施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區等電商示範項目,全面推進農村電商工作,打造電子商務市場,組建電商物流公司,建立農村供銷服務體系和商貿流通體系。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順利推進。成立了樂都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小組和樂都區清產核資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海東市樂都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樂都區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方案》,召開了全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動員部署大會,並與各鄉鎮簽訂《樂都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目標責任書》;各鄉鎮成立相應機構,制定工作方案。同時,區財政安排經費76萬元,有力保障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邀請省市業務專家,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業務培訓,有效提升幹部業務能力,確保改革工作不偏離、不走樣,並紮實展開試點。加快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三變”改革等工作。(記者裕珺通訊員李永亮王正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