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縣北「鹽茶古道」

朱大勳

在開縣(今開州區)縣境以北,有一條橫貫東西的人行大道。這條大道,曾經人馬熙攘數百年,後因商務不暢突然神秘退役,致使行人銳減,悄無聲息。現如今,只留下依稀軌跡,幾近從人們記憶中抹去。這就是當年東起開縣溫泉鹽場,西至宣漢縣南壩鎮的“鹽茶古道”。

這條大道,還可向兩端路網延伸。東自溫泉鎮可延伸到雲陽、巫溪直達鄰省湖北地界;西由南壩鎮可輻射到達州、巴州、南充及至陝南、甘南等周邊地區。

記憶中的縣北“鹽茶古道”

縣北“鹽茶故道”開縣段,東起溫泉鎮,途徑縣壩、馬家溝、八角廟、鑽洞子、水田、正壩、高橋、四方壩、界梁(窩口,又名石碓窩),進入宣漢縣境,長約75公里。加上宣漢境內的路段,共計約120公里。

這條古道,從當地自然、人文及路況來看,可能自有人類活動以來,就已經開發利用。老人們說,這是一條鹽運大道,很早以前就有。祖上“湖廣填四川”進川以前,這條道路就很熱鬧。

我的童年曾在故道旁度過。大道蕭條前夕,上小學時每天從大道的一小段路途去去來來,或在道旁玩耍,印象頗深;大道蕭條少有行人,上初中時,就讀於開縣溫泉中學,約60餘里的行程,至少走過20多個來回,對其冷清寂寞,亦多有感受。如今時過境遷,回憶童年生活,古道往事歷歷在目。

以前,這條大道極具人氣。每天經過的行人,少則四五百,多達七八百人次。有成群結夥、狀如長蛇而行的大商隊,也有三三兩兩,或單獨前行的小本生意人。行人中主要是肩挑背扛的勞動者,負重貨物多為食鹽,也還有別的許多東西。記得那時,行走在山道上的商隊,絕大多數都是些有說有笑的鹽販子,長衫頭巾的通南巴川北口音的人特多,也有來自陝西、甘肅一帶,當地人管叫陝西老二。多數是挑夫,也有背二哥。背老二中有不少年青女子。還有以馬、騾、驢馱運貨物的,這種人不用說就是從陝西過來的。商貨的流動方向大體是,從東邊溫泉方向路過的主要是食鹽,還有茶葉、桐油、羊皮、豬鬃、藥材、百貨等,由此積運到南壩,再轉運分散到周邊地區,也有的直接運至更遠的目的地。茶葉一般直運陝西。從西邊南壩方向路過運往溫泉、和謙方向的,有肉類、肥豬、大米、布料、以及日用百貨等,回頭運回食鹽。也有不少空擔去溫泉運鹽的。這條大道可直通湖北老河口。有一次,一支大商隊停在附近一家店子裡,向當地人銷售,據說是從老河口採購過來的商品,有不少日本商貨。這類商隊大體是來自川鄂邊境的跨省商人。行人中騎馬、乘轎、坐滑竿的也不少,轎子裡有時坐著闊太太。那時戰爭不斷,通道受阻,這條道路相對便捷安全。

記憶中的縣北“鹽茶古道”

這條道上,還經常過兵,聽說是(範)哈兒師長所屬陳蘭亭的部隊。1949年冬,國民黨軍趙奇光的部隊(開縣人稱吃光隊)從開縣城出發後,就是經由這條大道逃跑的。抗日戰爭和三年內戰時期,每天都有許多的國民黨逃兵從這條路上經過。聽說抗戰期間,從安徽、河南、湖北逃難入川的難民,途經這條道路的人也非常之多。

我小時候,還經常看到以唱猴戲、耍魔術、玩西洋鏡、唱土地、打魚鼓筒、玩獨腳獅子表演謀生的人,一批一批地從這條路上走過;衣衫襤褸要飯的叫花子,就更多了。貨客、藥客、工匠、算命先生、道長化緣、和尚化齋、賀年辭歲等,求錢財的也不少。

因為貨運繁忙,行人絡繹不絕,故沿途房舍密集,人口密度大。要不了二三里就有一客店,供行客吃飯住宿。每隔十里八里,就有小商鋪、案桌(肉店)藥鋪之類,可以買到鹽、煙、酒、肉之類的東西。逢趕場天,當地人和外來客商,可就地去和謙、譚家、大進、紫水、高橋等地趕場,馬家溝很小,但是百日場,溫泉、南壩也是百日場。商品可以隨時拿去交易。道路沿線的人,商務上的事,一般人家很少去開縣城辦理。多與溫泉、南壩、宣漢等市場發生商務關係,小的買賣在本地鄉場上即可解決。看似山區,實則相當方便。

儘管行人不少,但路況很差。從正壩到南壩一段屬縣級人行道,大都為石板路,比較好走。但從正壩到馬家溝的70多里地,路橋破損不堪。這一大段不屬縣管道路,行人多為達州、陝西等外地人,蓋因利在他人,當地既無人出錢,又無人出力修築。每當山洪泥石流來臨,道路不是沖壞,就是堵塞。山洪過後,橋斷路塌,河谷沙灘上沒有了路,雖無人料理,但走的人多,只需一兩天便又成了路。別看是一條山道,但從溫泉出發,經縣壩到馬家溝,折轉至正壩、高橋,再往前行,沿途除小坡小坎,幾乎全是河谷平路,很少彎曲路段。據說只有開縣與宣漢縣之間的界梁一處有陡坡。儘管路況較差,但少高坡陡坎,人畜運輸不用多費力氣。

河谷兩岸延綿著淺山深丘,樹林成片。山下山上,良田沃壤。雨量充沛,氣候溼熱。盛產水稻、玉米、紅薯和茶葉。有名的水田(今敦好鎮)龍珠貢茶就產在這條道上,據說水田山上的農戶從前還向朝廷敬獻貢米。這一帶煤、鐵礦藏量豐富,(本世紀初發生井噴事件的高橋鎮也在此片區)所產天然氣現為國家開採。

沿途居民以“湖廣填四川”外來移民為主。民國以前,當地人講兩湖方言,來自湖南的家族多堅持說湖南話,長期保留湖南習俗。生活方式及風俗習慣相對獨特。絕大多數人靠勞動為生。以自耕或佃耕農為主,也有不少靠拉長工、打短工和來回于山道挑運為生。貧困人口居多,也有少數富紳人家。如張、劉、蕭、尹姓家族。尹姓,如尹輝九,就是此地紫水鄉人。

這一帶也崇尚文化教育。清代“一門兩進士”的陳堃和陳昆兄弟,其實就出在這條古道的桃溪河上。其故居雙柏堂所在桃溪河上游,就是這條山道河谷正壩至宣漢界梁的一個路段。從雙柏堂溯桃溪而上至正壩鎮不過15公里左右。這一帶與湖南方言土語、文化習俗完全一樣。附近寺廟(如天亭寺)有陳昆兄弟題寫的對聯。享譽開縣教育界的廖化堅,乃此道沿途紫水鄉人氏。說來也巧,名揚中外的軍事家劉伯承跟這條山道也有著不解之緣。大家熟知的他少年時期就讀過的開縣敦草壩劉氏私塾所在地天亭寺,距離古道空中間隔不過1公里,地面坡道路程約兩公里。天亭寺位於筆者老家對面兩公里,舉目可望。據說,當年有劉氏家族智者,出錢請名師執教在此辦學,以培養劉氏家族和鄉梓有造就之學童。作為族人的少年劉伯承有幸選中免費就讀。當地不少有文化的人曾在此受到恩澤。我的舅祖父——一個窮教書匠,曾在此任教多年。民國時期,創辦新學堂,這裡的紫水高等小學堂和敦好高等小學堂,在縣內很有名氣。據說,紫水小學的校舍位居全縣第一。古道之縣壩有清江中學(今溫泉中學),古道的南壩鎮有精英中學。道路沿線的富紳子女多就讀於這兩所中學。

解放以前,這一帶曾以兵匪為患而為縣人所驚悚。除部分人基因天賦,跟地形複雜,樹林掩護,遠離縣城,居住者和過路客的財富狀況,歷史影響,以及周邊環境(當時雲陽、達州邊境也多匪患)等不無關係。土匪在當地叫棒老二,又叫搶匪。歷史上沿途每逢山頂建寨,以供富紳躲避棒老二,便是匪患為害的一個見證。不過這兵匪禍患的概念,過去也很模糊。封建社會時代,常把農民起來反抗富人和朝廷,也貶稱為匪。遠的不說,單說明清時期,這一帶就是農民軍的活動地段。明朝末年李自成、張獻忠起義失敗,清軍入關進入四川據守川北重鎮保寧(今閬中),清順治四年(1647年)至順治十四年(1657年)間,張獻忠餘部孫可望部佔據川東,這條道路曾為農民軍出入通道之一。清中期,白蓮教威震開縣,嘉慶二年(1797年)達州徐天德、東鄉王三槐聯絡湖北王光祖、樊人傑等和奉節龔文玉、太平龍紹周等率教軍20萬人,從東鄉、新寧進入開縣,集結於巫山坎,向臨江市進攻。這條大道及其所在地段,也是教軍活動出入和後備場地。後二年,教軍冷天祿駐溫湯井,圍攻附近各寨洞,同甘肅提督達音泰激戰多次,沿途累遭戰事。筆者小時聽到過不少農民軍的故事,見過當地不少刀兵遺存。那時這些湖廣後裔的祖先已先後陸續入川,據說其中不少人家是教軍退走後,才從四川其他地區大量遷入沿途的。兵事匪患連年,未可不帶給當地社會種種影響。

土匪搶劫事件時有發生。單是1948年和1949年,就先後兩次發生搶劫、槍殺富紳事件,又兩次發生水田附近鑽洞子、開縣與宣漢縣交界處窩口“關圈兒”攔路搶劫過路客商的事件。兩次“關圈兒”搶劫,從過路客商那兒搶走了許多銀元、鴉片、布料等值錢的東西。那些年,每當天黑,就會聽到吹筒和打槍的聲音,非常恐怖。直到解放軍進駐清剿,槍斃匪首劉某某,抓捕關押一批匪徒骨幹,方才平息。

為了這揮之不去的紀念,曾查閱開縣有關文史資料,均不見對這條人行古道有所記載。昔日的繁忙之路,自從淪為一條無聲無息的崎嶇小道以後,現如今,道路毀壞,沿途樹木砍伐殆盡,一切面目全非,恐怕連路官都很陌生了。

如此歷史久遠,又因鹽運而繁盛幾個朝代,在縣外的川北和陝、甘以南都具知名度的一條人行大道,為什麼反不為縣人所熟知,而開縣歷代史志也不見有所記載?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一是地處城北山區,與縣人利益關係鬆散。這裡離縣城較遠,與城區繁華地帶山水相隔,對本縣無交通、市場利用價值。二是古道沿線與山外地區不為同一經濟片區。當地小買賣,在附近鄉場上就解決了,不必拿到路途遙遠的縣城去交換。大的商貿活動,當地人習慣在溫泉、和謙、高橋、紫水、南壩、宣漢等市場進行交易,很少跟縣城這邊的場鎮發生商貿及人際關係。三是歷史上轄區不同。此路段所在沿線地帶,曾屬清水縣境,後來可能不為開縣管轄,或為綏定府轄地。四是文化習俗差異。當地人講湖廣話,方音土語,不便與外面官話區的人交往。加以普通人衣著俗氣,很少外出。此外,以後,又行人稀少,就此更加默默無聞。

對於記憶中的這條“鹽茶古道”,她的沿革怎樣,為什麼繁榮後又突然蕭條?從前只看到現象,箇中緣由不甚了了。近查開縣誌,從有關記載中,可間接推測到當年的一些情況。1990年版《開縣誌》第八篇工業第五章化學第六節制鹽中,有如下記述。其雲:“溫泉井鹽,歷史悠久。據《舊唐書》記載:‘奉節、雲陽、大昌、南浦、萬歲縣(今開縣境),皆有鹽官。’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暴發後,海鹽入川受阻,食鹽緊缺,溫泉鹽場進入鼎盛時期,時有鹽灶90座。”又云:“抗日戰爭期間,海鹽淪陷,食鹽奇缺,鹽價猛漲,豪商乃投資興灶,鹽灶恢復到72座,產鹽由20萬斤回升到70餘萬斤。民國33年鹽灶增至90座,產鹽18萬擔……後經改‘籠子灶’為‘塔灶’,月產提高到150萬斤。時有鹽灶80家,鹽工1300餘人,年產食鹽約5000噸。……民國政府設有鹽場公署管理,僱用稅警80餘名,分設5處關卡,稽查水、陸鹽商走私。……”可見當時鹽場規模不小,產鹽量可觀。這些鹽巴銷往何地呢?從地域分析和當時鄰縣製鹽分佈來看,溫泉鹽井所產食鹽應大部分行銷於開縣北邊農村、達縣專區各地及至陝西、甘肅南部地區。而縣北這條“鹽茶古道”,當是通向該地區的必經之道,所以道上人氣如此旺盛。

但是,開縣誌接著寫道:“1951年溫泉鹽場裁廢,全場1300多名鹽工,由人民政府安排到各地轉入農業生產,鹽場停產。”

由此可知,這條大道的興廢跟溫泉鹽廠的興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其間,因從溫湯井運輸鹽巴至縣北、達州、通南巴及陝甘南部諸地而開始繁忙,後因鹽場停產自行退役。此道自唐代以來,隨著開縣製鹽業的發展,就已成為商道。繁榮時間,至少起於清代或者更早,歷經民國時期,其輝煌期不少於二三百年,或許更長。

縣北“鹽茶古道”,是一條有過輝煌經歷的山道。開縣北部山區,是一塊歷史悠久的土地。由於這是一條主要搬運貨物的故道,加之多供外地人行走,原本就難於引得歷朝歷代官方及地方名流關注。也極有可能此路段所在沿線地帶歷史上不屬開縣管轄,或屬清水縣境,或屬綏定府轄區。現如今,道路少人行走達半個多世紀以後,除沿途老人尚存記憶,過去的事情後人哪會知道?這樣的一條頗有歷史價值的鹽運古道,知情者,當應有義務為文記述。否則,當年的歷史功績和未來的開發利用價值,將徹底從地方路史資源中消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