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蘭州市民眼中40年來的服裝變遷

【1978-2018/我之40年】

【衣之篇】

開篇的話

如果把改革開放形容成一個人的話,那麼40年的時間已經讓他從一個呱呱落地的弱小嬰兒,變成了一個體格健壯的青壯年。時間給了他睿智的頭腦、強壯的體魄,而最直接、最細微的體現則來自於服裝的變遷。

40年前,中國人的字典裡還沒有“時尚”一詞,服裝不僅款式單一,而且色彩灰暗。上世紀80年代,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豐富,中國人被深埋了幾十年的愛美之心,開始在服裝上得以釋放。紅裙子、喇叭褲、超短裙……服裝上每一種款式的變化都留下了時代的年輪,講述著過往的美好。如今,人們的著裝已是一派“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美景,人衣合體、人衣合一成為大家追求的的理想狀態,每個人都是不同的風景,每一個衣櫥裡都有不一樣的芳華。

服裝是一種記憶,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歷史畫卷。盛世有華服,太平舞霓裳!改革開放40年,窺一斑而知全豹,透過服裝這顆折射了萬千斑斕色彩的水滴,就能看到時間帶給大千世界的變化,看到祖國在40年的時間中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社會和諧、文化繁榮,看到中國人因著祖國的強大而煥發出嶄新的光彩。蘭州晚報記者 趙亞蘭

一位市民眼中40年來的服裝變遷

曾經藍黑灰是主色調 如今千人千款顯個性

一位蘭州市民眼中40年來的服裝變遷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流行的服飾 馬元信 攝

一位蘭州市民眼中40年來的服裝變遷

如今街頭靚麗的身影 馬軍 攝

“蘭州的張掖路,是最具時尚味道的風景線。街道兩旁的時裝店以及街上衣著時髦的年輕人,就是時尚蘭州的一個縮影。”家住武都路的劉毅與張掖路“背靠背”地住了幾十年。在週末或節假日,劉毅會去張掖路拍一些行人的照片,其中有很多是衣著時尚的姑娘。劉毅說:“隨著時間的流逝,現在再翻看這些照片,它們所呈現的影像竟然成為時代的記錄,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開放40年來蘭州人的衣著變化。”

盛世有華服!鏡頭下的張掖路從黑白到彩色,蘭州小姐妹們的衣著也從黑灰白變得色彩斑斕,著裝風格從單一逐漸走向多元,而其中折射的,是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的巨大變化,這些變化也是一個時代人們精神風貌和審美情趣的體現。

深色調 無論男女都是藍灰黑

“改革開放之前,鏡頭中的蘭州人,無論男女基本都穿著深色的制服,穿白色的確良襯衣的人都不多。在黑白照片中,藍灰黑的顏色很難分辨,都以一種黑灰的調子呈現著。有些人會在深色的制服下穿一個白色的假領子,這就算是比較講究的人了。”出生於1965年的劉毅那時還在上小學,家裡也沒有照相機。1978年夏天,劉毅小學畢業,父親跟同事借了一臺雙鏡頭的120海鷗相機,帶著母親、劉毅和妹妹在五泉山公園、東方紅廣場、省政府門前和張掖路的百貨大樓前拍照留念。

“鏡頭中,一家人都穿著深色的衣服,只有妹妹穿了一件白色的碎花襯衣。”翻看家裡的老照片,劉毅有些感慨:“這種藍灰黑的服飾,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仍然是人們著裝的主色調。”

劉毅說,從那時起他就喜歡上了相機,擁有一臺自己的相機是他最大的夢想。

上了初中,劉毅的衣服幾乎都是藍布做的中山裝,洗幾水後因為掉色顏色會變淺泛白,那時班上有同學穿件綠色的軍裝,都會讓大家羨慕不已。“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商店裡的各色花布漸漸多了,在設計院上班的父親到上海出差時,會買一些用牛皮紙做的衣服樣子,回來後將衣服樣縫在花布上‘按樣裁剪’,然後用家裡的縫紉機給妹妹做花衣服穿。”

“那時去商店買成品衣服是比較奢侈的事,我們家有一臺上海產的‘標準牌’縫紉機,我母親不會用縫紉機,母親、三個姨姨和妹妹的衣服都是父親給做的。我記得有一陣子街上流行各種顏色的白點點花布,白點有大有小,那年過年前父親晚上加班加點地給母親、妹妹和三個姨每人做了一件白點點的棉襖罩衣,幾個人的衣服顏色不同,但白點點都是一樣的,穿上新衣服的她們,快樂也是一樣的。”

劉毅說,現在家裡沒人會用縫紉機了,但這臺“標準牌”縫紉機他一直精心保留著,這是他關於那個年代的一段珍貴記憶。

趕潮流 喇叭褲和緊身衣是年輕人的標配

大約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蘭州街頭人們的服飾開始有了變化。受港臺風和影視劇的影響,一些年輕人戴上了太陽鏡、穿上了喇叭褲。“那時我們都管太陽鏡叫蛤蟆鏡,家裡的大人看不慣這種打扮,認為這都屬於奇裝異服。雖然社會上有各種各樣質疑的聲音,但喇叭褲、緊身衣受到年輕人的青睞,很快流行了起來。”

劉毅記得自己是在上高二時有了第一條藏藍色的小喇叭褲:“我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認認真真地把褲子疊好放在枕頭下邊壓著,這樣第二天穿時就有一條筆直的褲線,再配上一雙白塑料邊的黑布鞋,感覺很時髦。”而劉毅的第一雙皮鞋則是在考上大學後母親在永昌路百貨大樓給買的,那雙皮鞋是繫帶的,花了19元錢,當時也算一筆不小的開銷。

在劉毅的記憶中,那個年代年輕人對於服飾的追求越來越大膽,街上流行什麼樣的服飾大家很快就會爭相模仿,人們管這叫“趕潮流”。

1984年,一部《街上流行紅裙子》的電影大受追捧,彷彿是在一夜間,張掖路上就有了很多穿紅色連衣裙的姑娘,後來黃裙子、花裙子也開始流行,姑娘們穿著各色的大擺連衣裙,再配上一雙黑色或白色的高跟鞋,很漂亮。

大三時,在蘭州商學院上學的劉毅用省下的零花錢買了一臺135海鷗相機,利用課餘時間在學校給同學們拍照,這樣既滿足了自己的愛好,還可以掙些錢,一舉兩得。“那時已經有了彩色膠捲,美國的科達、日本的富士和國產的樂凱,雖然有點小貴,但黑白照片最終被彩色照片所取代。”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到90年代初,劉毅鏡頭中的青年男女的衣著從色彩到樣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臉上的笑容也變得燦爛。劉毅對這個時期人們服飾最深的印象,就是女孩子的黑色健美褲和略顯誇張的蝙蝠衫。“那時的女孩子特別愛穿那種袖子寬大的蝙蝠衫,我們班的幾個女同學約我去白塔山給她們照相,鏡頭前她們張開雙臂,展露著大大的蝙蝠袖,這些照片現在看起來都好有趣。”

在劉毅的鏡頭裡,那個年代流行的還有牛仔褲、牛仔服,除了連衣裙,女孩子們後來還流行穿超短裙、揹帶裙和領口繫著飄帶的襯衣。

“與現在的觀念不同,那時人們穿衣服不怕撞衫,趕不上潮流才讓人笑話是老土。”劉毅的妹妹劉燕記得自己考上大學後,父親去北京出差時買了兩件同款的桔色針織蝙蝠衫,一件是劉燕的,另一件送給了劉燕的表妹。劉燕說:“妹妹陪我去蘭州大學報到時,我們倆人都穿著這件蝙蝠衫,跟雙胞胎似的,特別開心。”

新時尚 穿衣打扮追求個性化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後期,人們的生活逐漸富裕起來,思想觀念也變得更加開放,穿衣打扮開始講求個性,服裝的款式和色彩更加多元化,突出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成為了一種時尚。

在劉毅的鏡頭裡,張掖路上的蘭州姑娘穿著打扮越來越靚麗,夏天的小吊帶、露臍裝、裙褲、七分褲、甩褲以及各式各樣的裙裝、披肩,真是不一而足。而冬季的張掖路也毫不遜色,身著各色大衣、羽絨服的蘭州姑娘,搭配著顏色鮮豔的圍巾、樣式俏皮的帽子和小短褲、長皮靴,顯得乾脆而利落。

劉毅說:“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就是蘭州的姑娘敢穿會穿,一點都不比沿海城市落後。”

進入21世紀之後,快速發展的蘭州更加開放和包容,也更加時尚,裙子也衝破了季節和式樣的束縛,在一年四季、各種場合裝扮著愛美的女性。而服裝的潮流總是稍縱即逝,人們衣著的風格多種多樣,無論是歐美風、日韓風、中國風、混搭風,蘭州小姐妹們都能輕鬆駕馭。

如今的張掖路,可以看到各個品牌的時裝店、專賣店,每家店的櫥窗、門面都經過精心的設計和裝飾,奪人眼球。不僅是千人千款的女性服裝,男性服裝的專賣店也比比皆是,經典男裝、休閒男裝、運動男裝為男士們提供了更多選擇。

劉毅說:“改革開放40年,無論是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誰家的衣櫃不是塞得滿滿當當?其中有些衣服甚至連吊牌都沒拆下來。 而鏡頭下的張掖路,更是常變常新,越來越時尚,越來越有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