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下品,唯有改善高


萬般皆下品,唯有改善高


一.我們可以輸給對手,可絕不能輸給這個時代。

在這個一日千里,瞬息萬變的智能化時代裡。個人和企業都經歷著一次又一次的市場,客戶,新知識,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模式的新思維的考驗和洗禮。在這些應接不暇地場景與挑戰中,是迎接全新的自己,還是逃之夭夭。科達正在慶幸發明數碼相機時,被洛基亞的數碼手機幹掉了。當洛基亞正在沾沾自喜時,又被蘋果的智能手機幹掉了。當蘋果正在好大喜功時,突然發現華為的AI手機正氣勢洶洶地殺了過來。

這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千萬別戰勝了所有的對手卻輸給了這個年代。正如豐田思想的核心所言,唯有“以人為本,諸行無常,共存共榮,現場現物。”紮實深根精益的文化,行動,育人落地上。那麼一年一度的精益改善大賽來為企業選拔,培養精益改善人才。唯有永無止境地改善和培育精益人才。我們才能在現場改善這條路上走的更遠走的更穩,才能打造也一套柔性精益系統來因應變化多樣的個性化客戶需求,以一顆不變的精益改善心應對諸行無常市場變化。一起共同建設我們的中國質造,中國益造,中國智造。完成中國製造大國向中國製造強國的轉變。

二.改變企業現狀除了從教育上著手另無它法。

回顧我的精益改善歸依之心路歷程,亦是感慨萬千。一個從業20多年的老製造業品保一直都憂心重重,因為我們的企業品質不穩定,人員的品質意識差。總是爆出突發狀況,其品質管控能力一直讓人提心吊膽。從而大大地影響了交付能力,市場競爭力以及客戶的信任度。這些都是對企業致命傷,也嚴重限制了企業的發展及走出去。所以一直在探索一條能夠幫助企業把品質做好的路徑和模式。可是我發現我錯了,關鍵不是方法和模式,而是要有正確的改善觀。一個企業的老闆和高層如果只是坐在辦公室裡看報告,從不去現場觀察。也不知道什麼叫預防及改善;一個企業的中層如果只會一味把責任推給基層,不講理念不懂技術和方法,只會一唯地憑經驗做事;一個企業的基層如果沒有任何照流程標準作業的理念,沒有任何品質意識,全憑自由發揮。那麼在這個企業裡精益求精的精神已死,品質,成本,交期的持續改善更無從談起。

所以經歷了諸多的心灰意冷和不斷失敗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真正去改變一個企業,唯有從管理層的觀念也就是心抓起,從教育上著手。通過不斷地現場道場,共同現身說法,結合實際的問題來引導管理者們理解認同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提前預防及標準化的重要性。同時在標準化的基礎上來不斷地持續改善,而且要深入一線與群眾們一起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再支持與激勵大家一起共同來改善。讓全體員工明白,大家在一條船上。唯有一起改善不斷挑戰突破,我們才能共同成長與實現自我。否則,公司的品質不好,成本過高,交期不達成。所有的福利及成果則蕩然無存了。

因此,我在與一位企業家談到對管理層改善的現場培訓迫切性時。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呼聲,“我們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啊!”


萬般皆下品,唯有改善高



三.改變是自我的覺醒,更是自我的需求。

可是現在企業對中基層關於現場改善及現場管理無論是心,技,體類這種實戰類的培訓都是少之又少。一次對某民營企業的班組長義務上《現場精益班組長育成》實戰課程時,隨機調查幾乎平時企業沒有任何關於現場和改善類的培訓。所以基層一線幹部無論是觀念還是技能都非常的匱乏,基本上是一種赤膊上陣的狀態。在現今信息化年代,大家都在拼班長的戰爭,講究讓一線呼喚炮火。以現場團隊為中心,全力支持的倒三角組織模式現代化企業快速響應。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客戶的主流精益管理模式下。再一成不變,使用陳舊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我們憑什麼來與武裝到牙齒的外企和名企去競爭啦?

所以到了我們要坐下來好好向外企和名企學習的時候了,以前說不轉型會等死,轉型會找死。這是指我們在沒有做好準備,不夠疼,不夠傷。沒有面對危機而破釜沉舟,一個不能置之死地而後生,自我蛻變的企業和個人是沒有前途的企業和個人。前提是你要真正從思想上有強烈的渴望改變,有巨大的危機感失去自己改變。

四.怎麼改變?這是個問題?

我們舉兩個從思想上改變的例子吧,人想通了再去做就不難了。

1.觀念的改變:精益改善人應有的基本態度(心法)

1)以人為本,尊重激勵(文化)

2)現場現物,實情實態(行動)

3)讓一線呼喚炮火,一切為了前線(組織)

4)造物這前先造人(育人)

在改變前管理層無論是高層,中層,基層統一思想,共識認同這些理念自然會目標一致,上下同心了。改善何愁不成,精益何愁不成,企業何愁不興啦。


萬般皆下品,唯有改善高



2.思路上的改變:主動預防式新產品導入

Proaction NPl(主動預防式新產品導入)

早介入,早了解。(早期介入)

早識別,早定義。(識別風險)

早定義,早分析。(分析風險)

早分析,早預防。(管理風險)

早預防,早確認。(效果確認)

早確認,早標準。(標準化)

早標準,早改善。(持續改善)

從救火向防火轉變,是我們建立精益改善管理的第一步。簡單講,我們要提早介入,並且由解決問題型轉向風險預防的模式。不能再瞎忙下去了,再瞎忙下去,企業真的就完啦。

我們一定要改變企業傳統的重技輕道,只追求技術領先,不關注管理的跛腳現象。從管理上入手,從人性上思想上入手。向中國革命三大法寶學習:統一戰線(深入群眾,全員改善),武裝鬥爭(現場實戰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黨的建設(統一思想,狠抓教育)。

為了實現中國企業的崛起與強大,讓我們一起來努力奮鬥從精益改善做起,只有真正從教育人開始,讓大家都明白“萬般皆下品,唯有改善高。”我們的改善及精益事業才會後續有人,我們的企業才能建立自己核心競爭力來保證基業常青,可持續發展。

唯改善可讓精益流行起來,唯精益可以救企業。精益強則企業強,企業強則中國製造強,中國製造強,則中國強。只有企業的全體員工,尤其是管理層明白了這個道理。企業和個人才有可能靠自身的覺醒來改變成長,在變化無常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