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所講的「城市大腦」,是你想像中的未來城市嗎?

阿里云所讲的“城市大脑”,是你想象中的未来城市吗?

人工智能是未來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最核心的驅動力,城市大腦是人工智能、物聯網和雲計算在城市基礎建設和公共管理中的最新應用,將會給我們帶來一個更加智能化、精細化和人性化的城市生活。

9月18日億歐華東現場消息,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第二天,阿里雲舉辦“城市大腦·未來生活”主題分享論壇。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德國工程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吳志強;阿里巴巴副總裁、城市大腦人工智能負責人、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華先勝;香港理工大學教授、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張磊;阿里巴巴高德地圖副總裁董振寧;東方明珠數字電視有限公司總經理丁湧等嘉賓出席現場圍繞城市大腦的發展現狀、趨勢、核心技術、產業應用等熱點話題展開深入的討論和交流。

智慧城市是一個熱門話題,而城市大腦的建設更是重中之重。吳志強在現場表示第一次使用城市大腦的技術是在2008年上海世博會場館的建設上。10年的時間中科院的城市大腦技術已經在全球範圍內繪製13810個城市的城市樹。

下一代AI技術應該是要往知識計算引擎與知識服務技術、跨媒體分析推理技術、群體智能關鍵技術、混合增強智能新構架和新技術、自主無人系統的智能技術、虛擬現實智能建模技術、智能計算芯片與系統、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這八類技術發展,並應用到城市、製造、醫療、農業四個領域。

“城市大腦”基於城市所產生的數據資源,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對城市進行全局的即時分析,有效調配公共資源,不斷完善社會治理,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目前,城市大腦對城市最突出的貢獻在於治理城市“交通病”,城市大腦將所有人、車、道路數據都接入系統,通過人工智能分析技術,把龐大的數據轉化為科學合理的業務模型,就此形成城市交通實時大視圖,以此來完成城市交通系統的調度和管理。

現在,智慧城市在技術方面的研究日趨成熟,對此董振寧講述了未來的交通形態,主要是以下三點:第一,從平面到立體,目前依賴於地面的交通,未來城市空中會有在飛行的汽車,整個城市的交通會成為立體交通。

第二,從有人到無人,十年後無人駕駛可能會普及。第三,智慧出行會在城市大腦中深度介入,結合個人的出行,通過城市大腦進行有效的調度,從個人最優到城市最優。

數據資源成為城市最重要的資源,有效運用數據實現城市的科學治理和智慧決策,被稱之為“城市大腦”。城市大腦利用豐富的城市數據資源,對城市進行全局的即時分析,有效調配公共資源,不斷完善社會治理,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大腦,必須要把所有的數據都感知到。

湧認為城市大腦不僅要將數據感知到,還必須根據現在城市管理的模型,對城市發生的事情作出判斷,建立城市的事件管理模型。同時還要預測城市公共管理,知道城市在高熱天氣哪些地方會發生火災。這些公共管理所有的細節,現在都希望通過城市大腦計算能力的提升和演變,為城市的管理者提供有意義的管理建議,這也是大家進討論未來城市大腦的目的。

過去50年中,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前沿科技不斷向人類腦智能的系統進化。特別是近10年來,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機器人,虛擬現實,工業互聯網等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互聯網類腦智能巨系統架構更加清晰。城市大腦原本是互聯網發展到一定程度,向城市建設自然蔓延和深入的結果。因此城市大腦就不能忽略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和進化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